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 命题人:张艳 审题人:景玉芳 一、单选题(共50分)‎ ‎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话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 促进争鸣局面的出现 B. 使得土地逐渐私有化 C. 有利于维系分封体制 D. 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社会变革,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故A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发展瓦解分封制度,故C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时间点“春秋战国之际”。‎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 A. 儒家、道家、法家 B. 儒家、墨家、道家 C. 法家、儒家、道家 D. 儒家、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民贵君轻”观点;依据材料“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依据材料“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因此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黄仁宇曾这样评价汉武帝:“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这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对此言论解读正确的有 ‎①“五经博士”的设置使经学与利禄之途密切相连 ‎②“着眼的宗旨”是指巩固政治上“大一统”局面;‎ ‎③“策贤良”由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中正负责推选;‎ ‎④黄仁宇对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持肯定态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经博士”隶属太学,太学是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故①项正确;②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正确;中正负责推选是在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故③项错误:黄氏认为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政治大一统居面,故④项正确。答案为①②④为此D选项正确,A选项、B选项和C选项包含③,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4.宋明理学家“批判佛教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这表明,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 佛教曾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吸收利用了佛教的思想精华 C. 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出现了三教趋同的文化走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批判佛教的形式,却把其精髓纳入到儒学内部”“捍卫的是正统儒学的尊严,却利用了佛教的哲学思辨的智慧”可知,在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理学家们在批判中接受了佛教的价值观念,吸收并利用了佛教的思想精华,故B选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本土化趋势虽明显,但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吸收了佛教的精华,融合了儒佛思想,建构了儒学思想,没有体现佛教能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信息,故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传统儒学发展的过程中,理学家们批判地接受和吸收佛教思想,没有体现三教趋同的文化走向,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5.《汉书》记载西汉时每年亩产约一石半,《昌言》上说东汉时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增长。你认为当时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多 B. 铁犁、牛耕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 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 更加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粮食产量增加、农业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东汉时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故答案为B项。人口增多与粮食亩产产量增长没有关系,排除A项;联系所学可知,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6.朱熹认为:“井田之法要行,需是封建。”而现实却是“封建实是不可行的。”封建井田“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A. 封建经济有利于井田制实施 B. 宋代具备恢复井田制的条件 C. “圣人法”应该与时俱进 D. 理学是对儒家正统学说的否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封建井田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封建实是不可行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朱熹认为“圣人法”也是有弊端的,这体现出朱熹与时俱进的思想,故C项正确;封建经济是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之上的,故A项错误;朱熹指出封建实是不可行的,说明宋代并不具备恢复井田制的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理学是对儒家正统学说的发展,故D项错误。‎ ‎7.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故D项正确。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B错误;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C错误。‎ ‎【点睛】《明夷待访录》为常考点,其中常考的篇目和观点有以下几个:《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8.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人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主要原因是 A. 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加强 B. 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 对理学空谈义理的不满 D. 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明朝时期理学占主导地位,空谈天理良知、伦理道德,部分士大夫对此不满,故而接受“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等实用之学。因此答案为C项。明末清初出现西学传入中国的现象,但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加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的进步思想不是主流思潮,排除B项;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与部分士大夫接受西学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 ‎9.“纵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 是古非今 B. 中西结合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等信息来看,材料反映的是主张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经世致用思想,故答案为D项。“致力改革社会现实”并非表明是古非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思想,排除B项;C项是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经世致用思想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人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10.《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这种现象说明 A. 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 B. 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 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 D. 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反映福州地区的马铃薯销往香港和国外,说明福州的农业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马铃薯在清朝末年传入福州地区,故A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福州成为中国农业的最发达地区,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支持福州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的政策,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892~1901年……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 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 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 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 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60﹣90年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旨在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依据材料“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可知,体现了洋务运动取得了成效,故D项正确。西方侵华方式变化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日本经济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是说明该时期政治的黑暗,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洋务运动的影响对材料“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分析理解即可。‎ ‎12.《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等,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一个重要因素是 A.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 民族工业缺乏技术优势 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 外资工业享有税收优惠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直接导致日本货物进入中国市场,造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阻,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外国商品的免税政策导致民族工业发展受挫,不是民族工业的出现,A错误。材料不是从民族工业缺乏技术和资本缺乏的角度分析民族工业发展受挫,故B和C项错误。‎ ‎13.中兴矿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大型煤矿。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中兴煤矿发展成为全国第三大煤矿,1936年原煤产量达182万吨,堪称“中兴”极盛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兴矿局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鼓励与政策推动 B. 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 C. 政局稳定与市场统一 D. 爱国热情与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5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5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1936年,可知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三十年代,科学技术并没有得到较快的进步,故B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开始发动新一轮的侵华战争,国共处于十年对峙时期,政局稳定无从谈起,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想兴起于19世纪末,不是这个时期特有的促进因素,故D项错误。‎ ‎1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子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雅长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剪辫子,所以不会出现“辫子斜拖三尺短”的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结婚证体现出新时期婚姻的特点,是民国时期婚俗变化的体现,A不符合题意;“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体现出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服饰特点,B不符合题意;“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体现出女性放足的特点,符合民国时期风俗的特点,D不符合题意。‎ ‎15.1958年中国各地建立人民公社的运动正处在最高潮,但直到1985年底,没有任何权威的苏联领袖谈起过中国的公社,即使新中国9周年纪念活动提供了明显的机会,苏联报刊发表的文章只有3篇提到了公社,其中专门谈公社问题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文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A. 苏联不愿中国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中苏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有分歧 C. 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战略奏效 D. 苏联已经清醒的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但直到1985年底,没有任何权威的苏联领袖谈起过中国的公社,……苏联报刊发表的文章只有3篇提到了公社,其中专门谈公社问题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文学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可知其主旨是苏联长期不关注中国人民公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是中苏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有分歧和中苏关系的恶化。故答案为B项;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中苏两国之同,苏联乐意推广苏联经验,A 项违背史实,排除;西方“和平演变”是指通过非战争手段颠覆社会主义政权和社会制度,1985年之前中苏社会主义政权仍然存在,C项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6.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单位:种)。此图反映了 A. 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 B. 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C. 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D. 我国报刊种类一直持续稳定增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中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的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1958年后随着“左”倾错误的严重,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文革开始后又呈严重下降趋势,这说明文化事业受社会环境影响,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故A错误;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变化也不能说明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故B错误; 图片显示我国的报刊业并不是一直持续稳定增长,D错误。‎ ‎17.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也回答了中国将以何种步伐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这张“王牌”是 A.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 开放海南经济特区 D. 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是“中国王牌”,故B正确;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开放海南经济特区,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习近平表达的这一治国理念传承了百家争鸣时期 A. 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 B. 兵家“知已知彼”的思想 C. 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 D. 道家“祸福相倚”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为民,以民为中心,没强调中央集权,故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切实为民,没体现知己知彼,不符题意,故B选项错误;“必须重视民生、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为民,传承了儒家"民本、和谐"的思想,故C选项正确;“福祸相依”强调的福和祸的关系,没强调为民,不符题意,故D选项错误。‎ ‎19.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这说明古希腊 A. 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 C. 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 D. 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的信息说明古希腊依据塑造个体的力量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是说明戏剧推动了民主的进程,A错误;材料中也没有说明雅典的城邦和公民走向了坠落,C错误;“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说明此时的雅典城邦并没有摆脱神灵的控制,故D项错误。‎ ‎20.在古希腊智者学派中,普罗狄柯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而克里底亚认为,神不关心人的命运。这些观点 A. 成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 B. 彻底摆脱古希腊神话影响 C. 使哲学成为研究宗教的学问 D.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否认神,认为神是想象出来的,并把对人有用的事物视为神”“神不关心人的命运”等信息可以看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心人和人类社会,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故答案为D项。古希腊智者学派的观点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排除A项;B项“彻底摆脱”说法绝对,古希腊智者学派并非一概否定神的存在,排除;智者学派的主张使哲学成为研究人的学问,排除C项。‎ ‎【点睛】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学派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人类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1.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A.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 B. 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 C. 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 D. 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观点”可知,印刷术的进步方便了欧洲人阅读。人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摆脱了对他人的盲从,这反映出当时技术进步有推动人文主义发展的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中“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说明大量欧洲人有了独立的判断,没有反映世界各地的文化联系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22.《异教徒的德行》中写道:“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两者都是无神论者 B. 都重视人的道德性 C. 都强调知识对人的重要性 D. 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可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都重视伦理,强调人的道德,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者重视伦理道德,与鬼神无关,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伦理”,与知识无关,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错误。‎ ‎23.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这表明 A. 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 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 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D. 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受到了德国民众欢迎传颂,反映当时德国境内普遍对教会不满,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不能说明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材料与西欧识字率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印刷技术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排除。‎ ‎24.如表为三位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据此可知,三者都认为 公元5世纪 苏格拉底 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17世纪 笛卡尔 相信只要运用人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18世纪 康德 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A. 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 B. 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C. 理性能正确认识上帝 D. 人们对理性主义没形成共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追求知识的确定性”“理性……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表明,三位思想家都认为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相信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认识你自己,但却没说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A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由材料“相信只要运用人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人、自由、还是上帝”可知,上帝不属于认识的范畴,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三者对理性主义有一定共识,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关于理性主义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追求知识的确定性”“理性……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分析理解。‎ ‎25.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指 A. 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B. 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 C. 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富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52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开辟新航路后,西班牙成为了殖民大帝国,进行殖民掠夺获得了巨额的财富,故C项正确;当时西班牙还是封建社会,尚未进行资产阶级的统治,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和世界工厂,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D项排除。‎ ‎【点睛】“1524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26.对下表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1689—1815年间欧洲各国海军规模统计(服役舰只数)‎ ‎1689年 ‎1739年 ‎1756年 ‎1779年 ‎1790年 ‎1815年 英国 ‎100‎ ‎124‎ ‎105‎ ‎90‎ ‎195‎ ‎214‎ 法国 ‎120‎ ‎50‎ ‎70‎ ‎63‎ ‎81‎ ‎80‎ 西班牙 ‎—‎ ‎34‎ ‎—‎ ‎48‎ ‎72‎ ‎25‎ A.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弱 B. 列强激烈争夺海上霸权 C.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 D. 英国海军始终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看出,1989—1815年间,英国海军的服役舰只数总体上是不断增长的,法国略有下降,西班牙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这期间英国殖民霸权得到确立,工业革命开展,所以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军事力量的强弱,故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由表格中海军服役舰只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看出列强激烈争夺海上霸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790年英国服役舰只大幅增长,说明是当时正在开展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造船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1689年英国的海军力量是弱于法国的,故D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27.美国大萧条期间,一直销售平平的口红等低端消费品不仅销量未减,反而有所增加。经济 学家把这种经济低迷时部分行业逆势上扬的特殊经济现象称为“口红经济”。这一现象 A. 表明胡佛政府的对策已经失败 B. 体现女性危机中还能淡定应对 C.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 ‎“口红”属于装饰和消费品,大危机期间,销售量上扬,主要是“口红”可以慰藉大危机时期人们受伤的心理,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胡佛经济的失败,故A错误;材料中淡定应对不符合大危机时代心态,故C错误;新政此时还没有正式开始,故D错误。‎ ‎28.‎ 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美国成功实现了美元贬值,1933年美元与英镑之间的平均汇率为1英镑合4.218美元,远远超过1932年1英镑合3.504美元的平均汇率。美国的做法 A. 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 B. 防止了盲目竞争引发的生产过剩 C. 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D. 消除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货币贬值在当时并不能稳定世界经济,反而加剧国际关系紧张,A项错误;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过剩的现象,但不可能防止因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B项错误;根据材料“1933年美元与英镑之间的平均汇率为1英镑合4.218美元,远远超过1932年1英镑合3.504美元的平均汇率”,有利于增加出口,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行径,C项正确;货币贬值不能根本上解决当时的供需矛盾,D项错误。‎ ‎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塞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所谓“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马塞的“法国式计划化”实际上是 A.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B.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 C.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 D. 新自由主义的现实反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可知,法国实行的是计划指导性经济模式,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故选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的描述不匹配,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放弃了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排除C;新自由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全球绝大多数政党所采取的政治和经济趋向,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在二战后的调整,学生需要掌握较好的基础知识,对各国经济模式的特征有准确的把握。‎ ‎30.下边材料说明 A.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指导思想,自由主义是伴随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思想,凯恩斯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的产物,二战结束后开始大规模应用,说明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D选项符合题意。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A选项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结论,B选项排除。材料与货币政策无关,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指导思想。‎ ‎31.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 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 B. 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 C. 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 D. 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 “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体现了福利国家制度的政治意义和对人的关注,故D项正确。福利制度是在二战以后建立的,故A项错误。福利制度是“混合经济”下,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并非遭到抛弃,故B项错误。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在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而非非经济上的投资,故C项错误。所以选D。‎ ‎32.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点是 A. 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 B. 高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 C.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较高 D.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凯恩斯主义认为,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并存,而“新经济”打破传统经济运行机制,实现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并存,故排除ABC,选D。‎ ‎33.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中称:“西方现代化经几百年的发展,其优与弊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下列措施中,旨在“修补资本主义”的是 A. 发行国际货币基金 B. 组建世界银行体系 C. 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制度 D. 建立“社会福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二战以来的史实来分析可知,“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福利国家”,故D项正确;AB项是战后资本世界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修正“民族国家”是指发展区域性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故C项排除。‎ ‎34.“粮食税的实行、私人资本的部分恢复,挽救了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经验。”材料论述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粮食税的实行、私人资本的部分恢复,挽救了苏俄的政治、经济危机,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经验”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与材料“粮食税的实行”不符,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它排除市场调节,与材料 “私人资本的部分恢复”不符,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没为其他国家提供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经验,D项错误。‎ ‎35.“当时苏维埃俄国四面被封锁、被包围,与世界隔绝,以后又与南方产粮区、与西伯利亚、与产煤区隔绝,我们无法恢复工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是‘一种功劳’”。列宁意在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已成为一种经济体制 B. 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 C. 符合俄国的具体国情 D. 是苏俄特定时代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当时苏维埃俄国四面被封锁、被包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实是‘一种功劳’”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是苏俄特定时代的产物,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已成为一种经济体制,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战时共产主义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而是强调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故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符合俄国的具体国情,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故C错误。‎ ‎36.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许多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对此不理解,甚至为此痛哭。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为了继续前进的“有限的退却”。列宁所指的“退却”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缓解饥荒 B. 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C.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 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发展商品经济,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相对于没有私有制、商业和市场的社会主义来说是一种“退却”,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实行余粮收集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新经济政策;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并非全部实行国有化;D选项错误,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是斯大林模式,不是新经济政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7.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A. 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 B. 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 D. 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苏联的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基础上发展工业,而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的畸形发展,材料中“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的信息表明当时苏联的工业化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现象,故A正确;苏联的工业化比较适合工人阶级,所以并不是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B错误;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规律的政策,斯大林模式显然不是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精神,C错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38.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购买额又上升50%左右。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B. 机械化水平低下制约了工业化 C. 注意利用国际市场 D. 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从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所占比重很大,这说明苏联注意利用国际市场,重视进口,故C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逐步建立起来,故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机械化水平,故B项排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宪法的颁布,故D项与时间不符。‎ ‎39.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索戈林曾十分精辟地总结了苏联某领导人执政时期的特征:“……他选择的改革社会主义的行政命令模式……失败了,采用的民主改革模式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极其不明朗。”索戈林旨在说明。‎ A.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B. 斯大林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C.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束缚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采用的民主改革模式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极其不明朗”,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结果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最终造成苏联解体,故D正确;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时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改革,无法体现斯大林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活力,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起苏联毁灭性的经济后果,C错误。‎ ‎40.1956—1964年,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0.3%,超过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美国的两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进入历史上综合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些现象 A. 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B.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典型表现 C. 说明美国深陷经济危机难以自拔 D. 是美苏争霸在政治领域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6—1964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其后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匹敌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故答案为A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均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排除B项;这一时期美国并非一直深陷经济危机,排除C项;这些现象是美苏争霸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排除D项。‎ ‎41.有人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该观点的提出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 提供全球经济技术援助 B. 建立制度化的货币体系 C. 消除了各国的贸易壁垒 D. 确立美国全球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机构及其内部协定,使战后国际金融货币领域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B选项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技术援助无关,A选项排除。当今世界贸易壁垒仍然存在,C选项排除。美国的经济霸权的确立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选项排除。‎ ‎42.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A. 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 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 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D项:依所学,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并未表明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排除A项 ;依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下降,但并未丧失,排除B项;根据材料“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可知美国实行的并不是通货紧缩政策且无法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 ‎43.1977年,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并在“有组织的自由贸易”(即管理贸易)的口号下,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以下不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A. 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B. 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 C. 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 D. 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搞“灰色区域措施”,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美国通过与日本的谈判,规定日本在1980‎ 年以前每年对美国出口彩电175万台,比1976年减少40%”反映了美日之间经济竞争激烈,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灰色区域措施”说明关贸总协定存在着漏洞,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绕过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并不能说明法制化贸易体系已建立,故D错误,符合题意。‎ ‎44.“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 A. 共同对抗美苏 B. 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 C. 维护世界和平 D. 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可知,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故走上联合自强的道路,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西欧联合对抗美苏的信息,而是强调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排除A。材料强调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与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西欧维护世界和平的信息,而是强调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排除C。‎ ‎4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中关于“国家构成了社会行动的自然的、甚至是最重要的边界”的假定和“依照国家边界所定义的单位来组织社会知识的方法”遭到广泛的质疑。这一学术方向的社会背景是 A. 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逐渐加强 B.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加速发展 D. 结盟对抗成为冷战的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方的国家边界的学说遭到广泛的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化趋势出现并逐渐加强,区域性与国际性合作日益凸显,故国家边界的学说遭到广泛的质疑,故A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国家边界的学说遭到质疑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不等于区域化,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冷战时期的结盟对抗,故D错误。‎ ‎46.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以求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互助合作。到世纪之交,文莱、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以及东帝汶先后加入以后,加快了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从东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A. 东南亚区域国家合作逐渐深入 B.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各个领域 C. 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立联盟 D. 东盟国家的合作发展到政治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东南亚国家联盟”到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东南亚国家间的经济、社会合作逐渐深入,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各个领域”的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向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发展,并未体现国家联盟成立的增多;D选项错误,“自由贸易”体现的是经济领域的合作,并未涉及政治领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7.‎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多于”留欧“票数,英国不再是欧盟成员国。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以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于这段历史解读正确的是 A. 英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 B.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 欧洲联合未能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 D. 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英国从欧盟的脱离,说明英国并没有从欧盟获取更大的利益,体现出欧盟发展道路面临着新的挑战,D正确;英国并不是欧共体创始国,A错误;欧盟并没有因为英国脱欧而一体化进程中断,B错误;欧洲联合促进了欧洲经济快速发展,C错误。‎ ‎【点睛】1951年德法等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将三个组织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 ‎48.某经济组织决定“自生效之日起在15年内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实施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形成一个拥有3.6亿消费者,每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集团。”下列选项中,关于该经济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B. 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C. 官方论坛,多重合作 D. 承认多样,灵活开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组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以美国为主导,南部合作和大国主导是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显著特征,故答案为A项。B项,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特征,排除。C项,官方论坛,多重合作不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排除。D项,承认多样,灵活开放为亚太经合组织特征,排除。‎ ‎【点睛】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49.美国好莱坞梦工厂2008年度动画巨制《功夫熊猫》以中国功夫和熊猫为主题核心,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A. 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 B.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C. 推动了影视产业商业化运作 D. 加速了全球文化同质化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功夫熊猫》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排除A;材料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化,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而非同质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展现“每个人通过奋斗都能成为英雄”的美国梦理念的同时,也倡导了“邪不压正”的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分析解答。‎ ‎50.‎2018年3月30日新浪财经报道:《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美国国内遭受巨大阻力,《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自2013年谈判至今成果甚微。在特朗普打着“美国优先”议题入主白宫后,更是避开多边贸易协议,TTIP协商被冻结,并且宣布退出TPP。由此可见。‎ A. 区域集团化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B. 世界贸易组织无法调节各国贸易纠纷 C. 贸易自由化发展之路艰难曲折 D.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中最大的受益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美国国内遭受巨大阻力”和“TTIP协商被冻结,并且宣布退出TPP”等信息来看,美国没有顺应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趋势,说明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之路艰难曲折。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没有顺应区域集团化的趋势,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影响,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共70分)‎ ‎51.经济体制的不断创新和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罗斯福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出了一些毛病。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大国崛起》解说说词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研究专家闻一将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当时苏联(俄)是如何退却的?依据材料一,指出罗曼·罗兰所说苏联当时“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时当时市场经济的“毛病”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实践罗斯福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 ‎(4)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你认为两者在“挽救”社会制度所做的努力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退却:当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支持工业化,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2)“毛病”: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践行: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制定经济计划,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做法: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或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 ‎(4) 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注重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都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注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若有其它要点,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1)退却:本题考查20世纪苏联、美国、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根据材料信息“1921—1927年称之为‘退却年代’”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政府及时作出政策的调整,实现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改善工农联盟,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含义: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后来被斯大林模式取代,“消极的东西”即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弊端。‎ ‎(2)“毛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造成供求矛盾激化和股票投机过度;践行:根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政策已经过时,面对经济危机的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作出了调整,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罗斯福新政的贡献概括为:挽救了美国的经济和民主政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始,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做法:根据材料“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可知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相似做法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健全社会保障(或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 ‎(4)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美国的罗斯福相似点主要有三点:即前提是不改变社会制度,手段是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结果都摆脱了困境,据此回答即可。‎ ‎5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具有“仁、礼、孝”等品质,因为他相信拥有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具有影响力。孔子认为,只有在道德高尚的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才有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 材料二 在管理中汉武帝仍然依靠法家学派的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但他又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 材料三 宋朝新儒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朱熹(1130—1200)。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朱子家训》,其中对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作为一个优秀的儒家学者,朱熹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个人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更大的社会里都应当发挥其正当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勒格《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据此说明儒家和法家对于建立“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构想有何明显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发展怎样适应了这一要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认为人要发挥“正当的作用”,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结合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将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的根本原因。‎ ‎(4)从儒学不断发展并长期占据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 ‎【答案】(1)背景:礼崩乐坏角度;儒家:德治;法家:依法治国。‎ ‎(2)思想统治服务于政治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服务于统治需要 ‎(4)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希望”和所学从礼崩乐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儒家和法家关于社会治理思想主张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通过把儒家思想作为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思想主张来回答即可。‎ ‎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婚礼、葬礼、敬奉祖先以及其他一些家庭礼仪都做了详尽规定”以及所学从“存天理,灭人欲”回答;第二小问从理学思想服务于统治需要回答即可。‎ ‎ (4‎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从思想只有不断根据时代需要,充实内涵,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角度思考回答。‎ ‎53.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答案】(1)王阳明思想: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 路德思想: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 ‎(2)相同之处: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思想(权威);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具有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 ‎ 共同因素: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可概括得出王阳明的心即理、人性本善、致良知、反省内心等思想主张;依据材料“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可概括得出路德的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权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理性思考等思想主张。‎ ‎(2)依据材料“认为事物‘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可从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挑战正统权威、起到思想解放作用、平等观念、方法上由繁琐到简约,被动转为主动等角度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结合阳明心学和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相关所学从新经济因素出现并发展、面临严重社会危机、传统思想束缚等方面分析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对上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看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说明:二战后,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崩溃,发展中国家纷纷嬴得了民族独立。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体,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不断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科技革命的开展都极人地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经济元气大伤,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大打折扣,金融危机后的美国绎济发展缓慢,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增长作用下降。总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示例仅作参考,其他观点,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弱化,发达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作用下降等,可酌情得分。)‎ ‎【解析】‎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图表主要反映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说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论证可以从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逐渐建立和经济全球化等说明,要强调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