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0届半期测试试题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出题人:李柯豫 审题人:李珂豫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 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 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甥舅之国”的出现(  )‎ A.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 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 C.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 D.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3.钱穆先生曾对西周分封制这样解释:“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商后代微子的封国)。”其主要含义是(  )‎ A.突出鲁、齐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地位 B.西周重视对殷商遗民的防范 ‎ C.西周疆域向南北方向扩大 D.镐京与宋成为两大政治中心 ‎4.对如表所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史料与考古发现 备注 俘殷献民,迁之九毕(西周的东都成周郊区之地);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国土中央)‎ 选自《逸周书•作洛解》‎ 迁“有方(商的方国)多士暨殷多士”至成周 选自《尚书•周书》‎ 成周驻扎有八师(西周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 青铜器《舀壶》铭文记载 在原成周地区发掘出一批与殷人习俗相同的殷周之际墓葬,其中随葬的青铜礼器种类繁多。‎ 考古出土 A.亲商势力全部被武力安置在成周 B.成周的建成消除了殷商贵族的反抗 C.成周对周王朝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D.成周被分封给商贵族作为祭祀之地 ‎5.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  )‎ 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 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 ‎ 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右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7.清代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处官员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军机大臣都是以原官兼职,皇帝可随时令其离开回原衙门:各军机大臣的事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没有定制、是临时机构 B.运行高效、但决策具有随意性 ‎ C.随机择人、保密性特强 D.法规完善、政务处理有章可循 ‎8.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监察机制 ‎ 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外朝相权 ‎9.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 C.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0.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这表明当时(  )‎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11.历史学者唐德刚说过,中国“战前千年不变,战后十年一变”,也正是这场战争让国人开始逐渐清醒——原来世界上不止我大清帝国一个。这场战争使中国(  )‎ A.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C.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被迫向列强全境开放 ‎12.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 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 A.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B.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 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13.1921年,美国学者杜威撰文提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因为它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触动社会运作机制,而没有影响实际控制社会的生活观念。”杜威的这段言论(  )‎ A.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B.否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 ‎ C.辛亥革命失败可为其提供佐证 D.揭示了近代前期革命失败的根源 ‎14.伦敦《泰晤士报》社论:“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级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这足以称之为中国的光荣革命。”对该社论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辛亥革命体现了妥协的智慧 C.辛亥革命的意义影响深远 D.辛亥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15.梁漱溟在《论学生事件》一文中对于青年学生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私宅、痛打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公开质疑:“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意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愿意检厅去提起公诉……纵是国民公众的举动,也不能横行,不管不顾。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下列与作者观点一致的是(  )‎ A.反对五四运动 B.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内从事爱国活动 C.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之外从事国民运动 D.维护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16.“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 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从某个角度说明(  )‎ A.陈独秀犯右倾错误的原因 B.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 C.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 D.苏联反对意识形态革命 ‎17.右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某一时期戴过的帽子,它可能见证了 A.南昌起义  B.四渡赤水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 ‎18.古希腊演说家吕西阿斯在演说时指出,雅典的先祖“是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从他们的国家中赶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民族”,通过在危机中相互分享希望,依法褒奖善良、惩治恶行,他们在公共生活中享有灵魂的自由。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城邦原则利于维护公民个人权益 B.城邦政治推动自由平等观念的发展 ‎ C.民主体制下社会意识趋于多元化 D.演说家注重对民主政治理论的阐发 ‎19.“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 A.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 C.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D.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20.“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文字反映了(  )‎ 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 ‎21.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  )‎ A.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 B.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 ‎ C.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 D.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 ‎22.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 A.需要对议会负责 B.成员间没有分歧 ‎ C.掌握国家行政权 D.实行集体负责制 ‎23.普鲁士法学家胡戈•普鲁伊斯说,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但由于帝国议会是普选的,它毕竟为资产阶级和各种政治势力提供了合法活动的讲坛,因而它的选举仍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造成了德意志帝国(  )‎ A.代议制不完善 B.经济发展缓慢 ‎ C.政府权力膨胀 D.走上扩张道路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它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 A.全面保留了邦联制的特征 B.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 C.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D.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52分)‎ ‎25.通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往往是复杂、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 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901年 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 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 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10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历史制度主义(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社会学流派)在时间要素上创造了关键节点( critical juncture)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来分析制度的形成。关键节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个特殊的时间点,在这个点上发生了重大的政治事件,对后面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析这个关键点,则可以把握历史的主要变迁路径和特征。‎ ‎ ——摘编自刘圣中《时间中的政治——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历史分析》‎ 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27.(15分)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8分)‎ ‎(2)分析材料二的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7分)‎ 重庆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0届半期测试答案 历史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5 ACBCB 6-10BADCC 11-15ABCBB 16-20ABBDC 21-24DDA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计52分)‎ ‎25‎ ‎(1)继承:三省长官都是皇帝的助手,具有议政权。‎ 创新:三省是政府机关或形成宰相集体;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具有决策权和执行权;三省互相配合、互相制衡;三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2)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步伐较快;涉及到根本体制的变革;体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向学习西方不断学习的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趋向;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3)因素:本国历史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转变(时代变迁);外部的影响。‎ 答案为:‎ ‎26‎ 举例:重大的政治事件影响深远。‎ 说明:1787年的宪法影响深远,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各州掌握实际权力,而中央政府缺乏实际权力,美国危机丛生.1787年宪法首先解决了中央无权的问题,确立了联邦制,赋予联邦中央大权。但又保留了各州的部分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实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保障了美国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共和制和三权分立体制来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1787年宪法为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其创立的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促进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影响深远。由此可见,1787年美国宪法的制定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7‎ ‎(1)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 ‎(2)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