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长征中学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问卷 一、选择题 1.《资治通鉴》记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诚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说明春秋时期 A.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 B. 宗法制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C. 世官制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 嫡长子承制已经难以稳定政治秩序,所以立贤不立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战国时期的赵简子认为幼子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可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故B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宗法制受到挑战,但不等于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故A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来看,没有涉及选官制度问题,故C不符合题意;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权力等继承的基本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 2.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多次出巡。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沿驰道北上,越子午岭(今陕西延安)进入甘肃,在甘肃境内转为西南行,最终到达本次巡视的目的地(某郡)。这个郡最有可能是 A. 渔阳郡 B. 陇西郡 C. 九原郡 D. 蜀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进入甘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所到之处应该在甘肃省某郡,在咸阳西北方向,回顾地图册可以判断此处为陇西郡。故答案为B项。A项,渔阳郡是位于现在北京,排除;C项,九原郡位于现在内蒙古,排除;D项,蜀郡位于现在四川省成都,排除。 3.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天理耶,人欲耶?果天理也,则敬以充之……果人欲也,则敬以克之。”这段文字体现的朱熹的主张是 A.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B. 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C.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D. 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愿陛下自今以往,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天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做到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体现出朱熹主张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理与气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C项是程朱理学掌握理的办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塞上宴诸藩》(1681年)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噶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綵旃” 出自康熙帝《塞上宴诸藩》,与蒙古贵族“围班”朝觐相关,故B符合题意;“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与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有关,故A不符合题意;1683年,施琅水师攻下澎湖岛,统一台湾,故C不符合题意;1696年与康熙亲征噶尔丹相关,故D不符合题意。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日益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五经博士;楷书;太学 ② 架火战车;《明夷待访录》;《西游记》 ③ 《天问》;司南;稷下学宫 ④ 《玄秘塔碑》;“三吏”、“三别”;《金刚经》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①五经博士;楷书;太学出现于汉代,②架火战车;《明夷待访录》;《西游记》出现于明清时期,③《天问》;司南;稷下学宫出现于战国时期,④《玄秘塔碑》;“三吏”、“三别”;《金刚经》出现于唐代,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故答案为C项。AB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时间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 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D.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自然经济的特征重在自给自足,随着鸦片战争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洋纱洋布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答案为B项。A项,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但不是标志,排除;D项,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鸦片战争后”不符,排除。 7.“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道德彝伦,又焉能外……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的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 D.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道德彝伦,又焉能外”、“吾辈不满于康先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多数国民思想觉醒,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故C项符合题意;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而是借助思想传播达到解放民众的目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尊孔复古实行专制统治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但从材料不能反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抨击立宪道路和号召暴力革命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 8.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言中如是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则口口口口之要旨也。”“口”中应该填入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节制资本 D 平均地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指限制私人资本的剥削,防止其操纵国计民生,根据“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可知C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指反对满洲贵族的压迫,推翻清王朝,故A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不符合题意;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指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故D不符合题意。 9.下表是小明亲历某次婚礼的实况记录表,下列6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 1925年上海的婚礼实况(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项目 内容 新郎新娘服饰 新郎白色①西装、新娘西式白色婚纱和高跟鞋。 乘坐的交通工具 新郎新娘:汽车。来宾②公共汽车、③有轨电车、④地铁、自行车。 来宾得到婚礼消息的途径 ⑤电报、电话 来宾穿着 男宾:两装、中山装、长袍马褂。女宾⑥改良旗袍、西式裙装、上衣下裙。年纪大的女宾裹脚,年轻女宾穿高跟鞋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已传入中国;电报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70年代,电话传入中国是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改良旗袍,出现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因此“1925年上海”完全可能出现白色西装和改良旗袍,且已经有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和电报,所以,①②③⑤⑥说法都正确。中国的地铁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起步的,1965年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开工,是在北京,所以④说法错误,6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1处。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记录错误的个数都不正确,排除。 10.毛泽东在某著作中论述道:“中国革命分为两个历史阶段,而其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特点。……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该论述出自 A.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新民主主义论》 C. 《共产党人·发刊词》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根据中国历史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故B符合题意;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五个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1939年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故D不符合题意。 11.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可能参加的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 中共八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可知,体现的精神是政治协商、民主平等、爱国主义,所以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是在河北省西柏坡,与“中南海怀仁堂”不符,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与“怀仁堂”不符,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与“中南海怀仁堂”不符,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2.某中学生读了如图的漫画后得出几点认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当时是政治挂帅的大跃进时期 B. 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影响 C. 表明计划经济追求产量和速度 D. 当时的经济建设以农业为核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中的一个玉米、两个小麦如此之大,需要用拖拉机来托运,反映了浮夸风现象。根据所学可知是大跃进时期,此时期仍然以工业化为中心,并没有以农业为核心进行经济建设。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时期确实是政治挂帅,且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盲目追求产量和速度。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3.1988年,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列我国科技成就属于该论断提出之后取得的是 A 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B.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 中国进入了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D. 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是在这一论断提出后取得的科技成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1984年;B选项是在1965年;D选项是在1973年。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外交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 ③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④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在1990年4月;2000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脑举行了历史上首次会晤;2001 年 10 月 21 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科技馆举行;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6月15日建立的。所以顺序为①②④③。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所述,此三项的排列顺序都不正确,排除。 15.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对上述规定的正确评价有 ①有利于缓和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②有利于缓和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③给这部宪法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两种不同的议员产生方式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关系,调和了其间的矛盾,材料没有反映参议院的产生方式,无法体现协调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利益,故①错误。协调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保留黑奴制,只给黑人一部分公民权体现了种族歧视,故②③符合题意;美国1787年宪法调整了各种社会关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故④正确。故②③④正确,排除ABC,D符合题意。 17.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李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李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 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 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 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 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双元革命”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故C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故A不符合题意;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的是1688年光荣革命,排除B项;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尚未连接成为一体,故D不符合题意。 18.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 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 B. 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 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 D. 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8世纪后半期”、“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统一的规律指的是牛顿的力学体系,根据“人类社会也绝不会例外”可知此描述旨在强调牛顿科学精神对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故选A项;宗教改革发生于16、17世纪,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启蒙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项。 19.1933年罗斯福发表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在交谈中,他申明:“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材料中的“炉边谈话”旨在支持 A. 金融诚信 B. 工人权利 C. “以工代赈” D. 行业公平竞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互相识别”“计划中合作”所述内容为罗斯福新政期间的蓝鹰运动。结合所学,《工业复兴法》颁布后,成立工业复兴署,要求企业与政府合作,遵守行业公平竞争的企业颁发蓝鹰徽章,故D项符合题意;A与调整金融业有关,B是要缓和劳资矛盾,C是要进行救济,吸纳失业人口,故ABC不符合题意。 20.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如图中不属于此时期欧共体成员国的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67年欧共体的西欧六国指的是: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观察地图可知,①是英国,②是西班牙,③是卢森堡,④是意大利。①②不属于1967年欧共体成员。故答案为A项。BCD项,③④都符合题意,此三项都包含③或④,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21.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阶段,通货膨胀率60年来最低,出现了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失业率降至30年来最低点。下列选项关于这一阶段的表述无误的是 A. 实施了以凯思斯主义为指导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 采取了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减税、鼓励消费等措施 C. 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基本实现了高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D. 这时期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克林顿政府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但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没有变,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故D符合题意;材料“通货膨胀率60年来最低……失业率降至30年来最低点”反映的是“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新变化。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而克林顿政府时期“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实际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 不符合题意;克林顿政府采取的是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故B不符合题意;美国“新经济”时代是伴随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故C不符合题意。 22.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初,世界上已有6.2万余个国际组织。下列对有关国际组织的解说正确的是 国际组织 解说 A 不结盟运动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以和平共处原则处理国际关系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首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C 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D 上海合作组织 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经济先行互利协作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首个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故B正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A错误;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是关贸总协定,C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是维护地区稳定,不是经济先行,D错误。 23.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鱼纹“既象征鱼的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天折的儿童置于陶瓷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这反映出 A. 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 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 C. 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 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经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可见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祈求丰收、祭祀祖先的祭具”均为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但猜测被推翻,故历史解释不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故A不符合题意;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如果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后来的历史解释不一定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故C不符合题意。 24.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是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之后的事情,而材料却是“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在时间上是不吻合的,综上所述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只能是B,另外,美国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向美洲移民是必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在欧洲战场,美国不受影响,因而很多欧洲人为躲避战火而移民到美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确立,为了开辟市场,向美洲移民,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德国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二、非选择题 2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接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近于至善,是以共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表现。并请用一句话评价为“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材料二:唐初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当中国皇帝成望最高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权,一个阿萨密的篡位者被押赴西安受审;使节来自高丽和日本;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量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贊,在中国即曾居留达几十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 材料三 以文成公主和亲吐善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ト、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唐太宗和符号化的孔子在政治与文化上的“至高性”和“重要性”就成为这二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唐太宗与孔子都可以算作汉文化的代表。 ——摘自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戟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四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和材料三之间的历史联系。指出材料四建筑体现“汉文化”的表现。 【答案】(1)表现: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曲辕犁推动农业的发展;推行均田制;唐三彩风行一时;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技术;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评价: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观点:唐朝开明开放,兼收并蓄;唐朝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唐朝带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史实: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对与中国相隔较远的印尼、东罗马等遣唐使,唐太宗都复信回礼;召见天竺取经回来的高僧玄奘;召见来唐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 (3)联系: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了红山宫,此为布达拉宫前身。表现:殿顶飞檐翘角;梁架,斗拱,藻井。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唐朝在政治上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在经济上,可以列举农业上的曲辕犁,土地制度上的均田制,手工业上的制陶业和制瓷业,商业上的草市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由材料“唐初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构成一座计划城市……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可以从唐朝开明开放外交政策、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和唐朝带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关于史实,可以列举对外来宗教的态度、遣唐使、召见玄奘和召见来唐游学的朝鲜、日本僧人等。 (3)图片即为红山宫,系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而建,它是布达拉宫的前身。表现可以从汉族特色的建筑风格反映“汉文化”。 26.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駐英大使顾维钓,就曾奉蒋介石命向英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抗战末期,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到来,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开罗会议后,人们在欢呼《开罗宣言》关于将日本从中国掠去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一规定的同时,也殷切期待着香港能回到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出于稳定自身统治目的,希望收回香港主权,但为取得英关对其反共灭共这一中心目标的支持,不愿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属从美国压力,对英国受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 ——摘自袁成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态度,结合所学,从中国视角分析抗战胜利前后没有收复香港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中国人民欢呼《开罗宣言》的理由。 材料二 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カ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时候的回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漸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 ——摘自《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并扼要概括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 材料三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題。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保持香港繁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进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924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 材料四:第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事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致区基本法》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根据材料四概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并概述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答案】(1)态度: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明确要求收回香港。 原因:中国国力衰弱:国民政府腐败(为取得英美支持其反共灭);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方针,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理由:有利于美英中三国协同对日作战: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恢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为统一台湾提供国际法依据)。 (2)原因: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 主张:中国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声明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3)解决方案:收回香港主权,坚决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4)机构:全国人大。 地位: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或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意义: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也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家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解析】 【详解】(1 )由材料“抗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港的问题”,可见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明确要求收回香港。关于原因,抗日战争前,中国综合国力弱小,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寻求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开罗宣言》有利于美英中三国协同对日作战;由材料“关于将日本从中国掠去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一规定”,可见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恢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2)由材料“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可见集中力量恢复和发展经济。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为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中国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结合所学,香港问题是英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而造成的,故中国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由材料“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渐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可知,中国将在适当时机收回香港主权。 (3)由材料“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可见收回香港主权,坚决否决英方用主权换治权提议;由材料“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结合所学,邓小平在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由材料“不单单是两国政府”,可见通过外交途径开始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4)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是我国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高度自治,事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意义从洗雪百年耻辱、开创新纪元、证明“一国两制”构想的可行性、为解决国家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等角度分析。 27.法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和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古罗马)西塞罗 (1)概括材料一中西塞罗的思想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现。 材料二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关于万民法,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①万民法的国际法精神体现在当时的各个领域。②万民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侧重分析①,结合古罗马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进行说明。侧重分析②,阅读材料二,结合万民法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 材料三 有人认为,由于罗斯福新政中的劳工立法,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劳工地位空前提高。最低工资、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等,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政府有限度的干预正是为了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也有人将高失业率延长归咎于旨在保持高工资和加强工会组织的新政劳工政策,不断增设的新法规和税收已经阻碍了私人投资,而这抑制了复苏。 ——摘编自沃尔顿、罗考夫著《美国经济史》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对罗斯福的这项政策进行评价。 【答案】(1)主张: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人人平等(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权力均衡(或协调) 体现: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伏尔泰等人主张天赋人权;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反对政府专制。 (2)我选择①,西塞罗继承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大斗兽场将希腊柱式和罗马拱门相结合,将建筑的力度与外观的的美感融为一体;图拉真广场两边的柱廊和乌尔皮亚廊柱大厅庄重宏伟;万神殿集希腊柱式、三角形门墙和罗马圆顶式建筑风格于一体,这些文化遗产都体现了古罗马的国际法精神。 我选择②,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地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法规的及时制定和有效执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裁决了大量商业纠纷,保护了正当的商业利益;调节了债务等个人财产关系,减轻了社会各阶层关系的紧张程度。 (3)特点:涉及到工会、失业救济、保险等各个方面;劳工立法与经济复兴相结合。 作用:是美国工人运动的胜利,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得出:自然法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根据材料“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得出:人人平等、权力均衡。第二小问“体现”,根据所学并结合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主张,联系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发展的相关内容分析作答即可,注意要突出启蒙运动的核心。 (2)本问为开放性问题,选择①或②都可以。若选择①,可结合古罗马的思想以及文化遗产进行说明,文化遗产如:西塞罗的自然法、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万神殿等,只要能体现古罗马的国际法精神即可。若选择②,可根据万民法的积极影响作答,从维系统治、为后世司法体系提供参考等方面进行回答。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使得劳工有了通过自己选择的工会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利”“失业补助、养老补贴等”得出:涉及到工会、失业救济、保险等各个方面;根据材料“成为有效保护人们权益的工具”“让工业更自由、健康地竞争”得出:劳工立法与经济复兴相结合。第二小问“作用”,主要考虑美国劳工立法的积极影响,从工人运动、缓和劳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复苏的角度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