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人:马晓花 一、单选题(共25题;共50分)‎ ‎1.“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 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 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 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 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点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 B. 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 C. 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 D. 在报刊上刊载开国大典消息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山装是孙中山根据西装设计的服饰,民国时期很流行;火车当时经过北京;报刊是当时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故ABD三项排除。互联网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因此不可能出现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英敛之在创立《大公报》时说:“不敢存自足之心,刚愎自用,亦不敢取流俗之悦,颠倒是非,总期有益国是民依,有裨于人心学术。……尤望海内有道,时加训诲,匡其不逮,以光我报章,……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这反映其办报宗旨是 A. 文明开化 B. 伸达民隐 C. 抨击权贵 D. 讥评时政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体现办报宗旨文明开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伸达民隐、抨击权贵和讥评时政,故BCD项排除。所认选A。‎ ‎4.十月革命后,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称之为 A. 社会福利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十月革命后”、“一切为了前线”、“非常措施”并结合所学可知苏维埃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社会福利政策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是在苏维埃度过了残酷的战争环境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B、C项。‎ ‎5.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对此,苏俄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新经济政策 D. 指令性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21年”、“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残酷的战争环境采取的特殊政策,没有退到国家资本主义,故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指令性经济是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排除B、D项。‎ ‎6.前苏联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跟加里宁省主席抱怨这件事,后者想了一会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这则笑话体现了 A. 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B. 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 C. 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凸显 D.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巨大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可知,材料表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集体农庄里农民生活水平很低,故C正确;AB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表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明显,集体农庄里农民生活水平很低,D错误。‎ ‎7.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A. 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 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 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 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62年属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材料“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可以说明苏共中央适度放开了对企业的管理,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故选择D选项;新经济政策主张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选项;赫鲁晓夫时期还是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故排除B选项;材料主旨是刺激企业生产,并无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排除C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内容,应该分清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提炼关键词进行分析。‎ ‎8.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A.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籍 B.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929到1933年,“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美国成年人阅读书报显著提高可知,面对经济危机A项是正确的。大危机时期,仅靠图书借阅和发行无法改变大萧条,B项不符合史实;大危机时期书报阅读无法实现国民素质的“大幅度提升”,C项错误,当时没有出现新的科技革命,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生存的一次重大考验。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既是一次重大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机遇,为不同制度互相借鉴提供了经验,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也丰富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史。‎ ‎9.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苏联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正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之时,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生产过剩,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21-1928年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1931年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进口无关;C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3月,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D选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跃居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①时间长 ‎②范围广 ‎③破坏性大 ‎④首先爆发于英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在美国,然后席卷资本主义全世界,它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排除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1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场危机首先爆发于 A. 金融领域 B. 贸易领域 C. 农业领域 D. 工业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先爆发于股票交易所即金融领域,A项正确。贸易领域、 农业领域、工业领域也均出现了经济危机,但均不是首先爆发的领域,排除BCD。‎ ‎12.‎ 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站在私营企业对立面,不惜用国家政权力量限制私营企业权利。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政”在许多情况下都在帮助改善私营企业地位,有时甚至不惜放弃自由改革理想。据此可知,以上认识 A. 包含了社会主义学者的新观点 B. 都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历史史实 C. 从不同视角评价了罗斯福新政 D. 都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一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限制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对罗斯福新政是一种否定态度;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社会主义学者主要是否定私有制经济发展,强调公有制经济,国家计划经济,与材料不符合,A选项排除;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改善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从而促进其发展,是符合历史史实的,B选项排除。‎ ‎13.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 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 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 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 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所以选A。‎ ‎14.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1937年这个功能转移到预算局,由它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如不符合提案必须作出修改,否则即告取消。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政府的衰落 B. 总统权力的扩大 C. 国会权力的复苏 D. 大众政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1934年,美国总统成立全国紧急状态委员会,所有行政机构的提案都必须经过它的批准……决定行政部门的提案是否符合总统计划”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总统权力有所扩大,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会政府的衰落,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体现国会权力的复苏,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大众政党的兴起,故D排除。‎ ‎15.1980年代,法国密特朗执政时,密特朗所代表的法国社会党是欧洲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这从侧面反映了法国 A. 实行混合经济体制 B. 中央集权制度松动 C. 国家干预经济增强 D. 福利国家道路受挫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法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密特朗政府以“国有化、权力下放和自治管理作为三大理论支柱”可从侧面反映法国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密特朗政府的经济管理理论,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福利国家无关,故排除B、D项;根据“1980年代”、“权力下放”可知法国是减少了国家干预,故排除C项。‎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指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滞胀”的出现 C. 通货膨胀持续降低 D. 失业现象基本消失 ‎【答案】A ‎【解析】‎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A;“滞胀”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时间不符,排除B;通货膨胀持续降低是“新经济”的特点,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并没有基本消失,排除D。‎ ‎17.“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 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在1949年确立的,“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建设项目,它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材料中的这些项目并没有彻底改变工业不合理的布局,排除C。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应该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 ‎18.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 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 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是与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不足相适应的,A项正确,国家把农民的大部分产品控制住以保证工业和工人需要,无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错误;C项相对应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这样做不等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而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D项不符合史实。‎ ‎19.在“大跃进”时期,安徽少数农民自发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占总数的91%。甘肃、浙江、四川、河北等地也都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且成效显著。党中央相关部门对此表示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这说明 A. 国民经济调整与巩固的任务基本完成 B. 农民生产实践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开展 C. 中央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D. 生产责任制的探索有助于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经过证明不能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根据材料可知安徽省实行的“责任田”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生产力的恢复,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和巩固涉及到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材料中只提及农村农业的发展情况,不能说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选项A错误。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拉开序幕,因此选项B时间不符。中央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选项C时间亦不符。‎ ‎20.建国初期,我国一边实行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反映了 A.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现实需要 B. 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C. 急于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 D.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一边对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反映了建国初期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D正确;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并不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中国经济建设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完成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愿望,而是说明工业建设与三大改造并存,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史实,紧扣材料信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21.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 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 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 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 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材料中的浙江姚浜村的土地流转是“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这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这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故 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说明了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无法得出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不属于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提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土地流转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没有变革土地所有制,故D选项错误。‎ ‎22.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 A. 联邦德国先进的技术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国有企业自身的反省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故B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C项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1世纪初期,故D项错误。‎ ‎23.路遥小说《平凡世界》描述了石乞节公社双水村生产队队长孙少安为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实行包产到户。以此为核心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是 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包产到户”可知是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正确。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我国“一五计划”时期,故A项错误。‎ ‎24.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联的是 ‎①大力发展进出口的贸易 ‎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 ‎④开放大量沿海港口城市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1984年全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八十年代开放大量沿海港口城市,因此,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不断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故②错误, ACD项排除。‎ ‎25.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开发建设。这些特区的经济活动以 A. 国家计划为主 B. 内地支持为主 C. 外商资助主 D. 市场调节为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位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四个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辅,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特区是为了突破计划经济,属于改革的试点窗口,A选项排除。经济特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与内地支持无关,B选项排除。外商资助为主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50分)‎ ‎2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1)内容: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特点: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现市场机制”可知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和允许商品买卖。‎ 特点:根据“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可知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 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俄(联)通过新经济政策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根据“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等内容可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特点是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 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答案】(1)疾病:经济大危机。‎ 转变:“自由放任”政策为主,变为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方式: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法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美国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 理论:凯恩斯主义。‎ ‎(3)表现: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或答经济滞胀 )‎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大危机的角度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角度说明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本题据材料二“(英国)……国有化法案……法国……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国有化、政府直接投资、经济进行计划指导等方面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凯恩斯主义的角度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本题据材料三“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滞胀的角度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等方面回答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978年,安徽风阳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中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2012年中国两岸四地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状况和理想城市实现程度进行了详细评价。蓝皮书显示,位列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 材料三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改革开放持久性的时态规律做出的科学结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我国农村推行的生产组织形式及错误之处。材料中协议的落实和邓小平的举动对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城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因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表现。‎ ‎【答案】(1)组织形式:人民公社体制 错误之处: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扼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作用:破除了人们对“包产到户”的错误认识,加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突破了人民公社旧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多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便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部分城市在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较早(或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表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中央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体制回答;第二小问从体制僵化,挫伤人民积极性角度回答;第三小问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及作用回答即可。‎ 依据材料二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苏州、佛山、天津和澳门等城市”信息可以判断出都位于沿海地区,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以及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回答。‎ 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回答。‎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