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6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6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作业

课后限时集训(六)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 C [由材料“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可知,生产技术无法保障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由材料“广种未必多收”可知,粮食产量不稳定,故B项错误;根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应该把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不应该粗放发展,故C项正确;“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其目的就是要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 陕西三原县·唐·李寿墓壁画 ‎ 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D [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 ‎3.(2019·齐齐哈尔一模)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故排除C项。]‎ ‎4.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B [由材料“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可知,商业经济发展促使商业布局不断扩展,故B项正确。]‎ ‎5.(2019·太原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C [材料中的这些记载没有反映政府“重农抑商”,故A项错误;获取重利遭到严惩说法太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法律的惩处,有道德的说教,均体现了对商业行为的规范,故C项正确;因果之说只是反映了材料后半段,也比较片面,故D项错误。]‎ ‎6.(2019·蚌埠质检)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 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C [根据材料“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是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可以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故C项正确。]‎ ‎7.(2019·晋城模拟)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  )‎ 记述 出处 杜甫在大病初愈后,友人王倚“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 ‎《全唐诗》卷·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 ‎《唐国史补》‎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保留有开元年间西州一户人家的家用帐,其中记载“五月五日,六十斗面”。按照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上的面价“白面一斗,上直钱三十八文,北庭面一斗,上直钱三十五文”,大致用铜钱六十文可买面将近两斗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吐鲁番出土文书》‎ A.粮食贸易比较频繁 B.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C.粮食的价格不稳定 D.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A [由材料“遣人向市赊香粳”“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五月五日,六十斗面”可知唐代粮食贸易的频繁,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短缺的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贸易而非粮食价格,故C项错误;由材料“江淮有商人‘积米以待踊贵,图画为人持钱一千买米一斗,以悬于市’”说明粮食交易并未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故D项错误。]‎ ‎8.(2019·广州一测)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D [由材料“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可知,佃农对地主从以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关系为主的方向过渡,农民获得了更多的经营自由,即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减轻,故D项正确。]‎ ‎9.(2019·龙岩质检)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 种类 概况 ‎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D [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项。]‎ ‎10.(2019·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C [工商业发展往往会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布局的调整,南宋皇宫偏居一隅便是体现,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就合一,故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故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故排除D项。]‎ ‎11.(2019·北京石景山区统测)《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南北方经济交流频繁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 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 A [从材料“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可知元大都的商业布局体现出南北方经济交流的繁荣,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政府为巩固地主阶级统治,普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和水上交通的情况,不是水资源丰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大都的南北方贸易,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12.《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汗令这种纸币普遍流通于他所有的各王国、各省、各地,以及他权力所及的地方。无论何人,即便自己异常权要,都不敢冒死拒绝使用这种纸币。事实上,他们都乐于使用这种纸币,因为一个人不论到达大汗领域内的什么地方,他都发现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这说明当时流通纸币(  )‎ A.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C.信誉昭著便利全国流通 D.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 C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故A项错误;流通的纸币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纸币流通于各地,说明其信誉昭著便利,故C项正确;“纸币通用,可以拿来做货物买卖的媒介,有如纯金的货币那样”并不是说具有等同于黄金的价值,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 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中亚九姓大量入居中原,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和精通汉文化的中亚人。在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敦煌,大批的行商坐贾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等各种交易,使长安和当时的中转贸易城市繁华一时。当时全国共有驿站一千四百六十三所。隋唐统一局面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融,塑造了隋唐一代兼容并包的思想文化特征。‎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1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1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从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概括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围绕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概括隋唐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 答案:(1)特点:坊市分离;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国际大都会(或“中外、民族交流频繁”);文化多元。(13分)‎ ‎(2)条件:民族的交融;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交通的进步;政治统一带来安定的局面;开放包容的文化。(1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其《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一直争议不断,很多人对其是否到过中国存疑。马可·波罗生前曾面对亲友的责难,表述绝未言过其实,其所见异事“尚未说到一半”。1995年,英国学者吴芳思(Frances Wood)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否认其到过中国;1999年,中国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出版《马可·波罗在中国》,确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争的主要问题大体为: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有无直接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马可·波罗书中没有提及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是波斯语名等。‎ 有人从争辩双方的学术背景方面进行了论证,几乎中国所有蒙元史学者都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英国学者吴芳思是否认派的代表,其不是研究蒙元史的专家,只是中国问题的研究者。‎ ‎——据刘大年《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本题可从认可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否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及史学论证等角度选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搜寻相关历史信息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释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历史阐释必须有丰富的史料支撑。(2分)‎ 阐释: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之所以成为争论已久的话题,其重要原因是缺乏丰富的史料支撑。因为历史研究必须对史料做出充分的研究,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中国学者的观点遭到西方学者的质疑,是因为缺乏令人们信服的丰富史料。中国是有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但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只有个别学者找到了说服力不强的零星记载,游记中没有提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中国日常喝的茶、经常使用的汉字等都无记载。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的争论可以看出,历史研究和解释说明了“孤证不立”的道理。(10分)‎ 示例二:‎ 论题:马可·波罗到过中国。(2分)‎ 阐释: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的著名旅行家,他在中国生活多年,其回忆录反映了他到过中国的经历。他有关中国的大量记载是不可能凭想象编造出来的。他的游记并不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考察报告,只是一位长期在中国生活过的商人的回忆录。因此,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作来要求他。关于马可·波罗书中未提到长城,原因为:马可·波罗生活年代大致为元朝,此时的秦汉长城因多是土堆的,很多已毁坏,其遗迹一般不易找到,我们现在所见的长城是明代所修,他是不可能看到的。因此,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10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