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九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九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九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 A. 是对宗法制的发展 B. 使政权趋向严密 C. 有利于社会稳定 D. 易导致权力纷争 2. 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 世官制 B. 嫡长子继承制 C. 分封制 D. 中央集权制 3.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 ‎ ①“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烽火戏诸侯”‎ ‎③按照《周礼》,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八列舞女)的礼乐,可是,到了春秋时期连鲁国大夫季氏也公然“八佾舞于庭”      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4.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 宗法制是中国先秦政治制度核心 C. 分封制存在弊端,最终被郡县制取代 D. 分封制隐含着地方割据主义因素 5.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中的这一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 )‎ A. 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 B. 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C.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D. 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6.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 统治秩序崩溃 B. 分封制走向瓦解 C. 王室日趋衰微 D. 宗法制受到冲击 7. 网上书店介绍易中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你认为( )‎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A. 甲乙错,丙丁对 B. 甲乙对,丙丁错 C. 甲丙对,乙丁错 D. 乙丙对,甲丁错 8.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 A. 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 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 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 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1.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尚书令 2. 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编排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 廷议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 廷议不同于西方近代民主 C. 廷议避免了皇帝专权 D. 古代廷议制度不断完善 3.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图1到图2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4. 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5. 西汉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汉武帝时期的( )‎ A. 郡国并行制 B. 郡县制 C. 刺史制度 D. 推恩令 6.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 ‎“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权力分散局面出现在(  )‎ A. 秦朝 B. 隋唐 C. 宋朝 D. 明清 8.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内阁制度 D. 宋代的文官体制 9. ‎“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据此判断“他们”是( )‎ A. 内朝成员 B. 三省长官 C. 内阁大学士 D. 军机大臣 1.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2.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  24 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  30 年不上朝的‘荒诞奇迹’”。这反映了(  )‎ A. 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 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 C.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D. 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 3.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也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是二者( )‎ A. 都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 B. 都拥有凌驾百官之上的地位 C. 都对皇权起制衡作用 D. 都有可能参与国家最高决策 4. 下图是一幅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这一政府架构当始于( ) ‎ ‎ ‎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康熙帝 5. ‎《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政治制度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与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 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 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B. 隋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 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8. 图1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2‎ 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 ‎ A. 嫡长子继承制 B.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C.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D. “国”与“家”结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2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 2. ‎( 24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6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6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12分)‎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D 5. D ‎ ‎6. D 7. C 8. D 9. C 10. C ‎ ‎11. A 12. D 13. D 14. B 15. C ‎ ‎16. B 17. A 18. C 19. A 20. D ‎ ‎21. C 22. B 23. A 24. A 25. C ‎ ‎26.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 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8分)‎ ‎ (2) 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4分)‎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8分)‎ ‎ (3) 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选拔途径由自下而上逐渐变为自上而下,明显表现出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6分) ‎ ‎27.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从授土授民到取消封地。(6分)‎ ‎(2)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秦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6分,答出3点即可)‎ ‎(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 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 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 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