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历史试卷(蚌埠一中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历史试卷(蚌埠一中4)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绝密★启用前 我为高考命题文综历史试题 ‎24.西塞罗《论共和国》记载:“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 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将不可能在罗马一种法律,在雅典另一种法律, 现在一种法律,将来另一种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 于各个时代。”材料描述的是 A. 自然法 B. 习惯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25.《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没收各地商人的土地,“田大县数百顷,小 县百余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汉武帝实行商业专卖政策 B. 商业资本大量流向了土地 C. 各地的商人违法行为严重 D. 政府因财政闲难与民争利 ‎26.西塞罗《论共和国》记载:“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 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将不可能在罗马一种法律,在雅典另一种法律, 现在一种法律,将来另一种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 于各个时代。”材料描述的是 A. 自然法 B. 习惯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27.1906 年孙中山说:“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 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 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 A. 排满反清相结合 B. 反帝反封相结合 C. 民族民生革命一体 D. 民族民主革命一体 ‎28.“我考虑我自己”是法国思想家蒙田(1533~1592)说过的一句名言。它之所以能在欧 洲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它 A. 是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表现 B. 体现了自我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 C. 表现了对意志和个性的向往 D. 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29.嘉庆二十二年,清廷谕令皖、浙、闽三省巡抚,“所有贩茶赴粤之商人……水禁出 洋贩运”,“别经发觉……除将守口员弁严参外,并将该巡抚惩处不贷”。“谕令”所 体现的经济观总受到时人批评,其批评依据合理的是 A. 茶叶出口可缓解国内市场压力 B. 参与交流以推动制定经贸规则 C. 贸易保护并不能消除市场竞争 D. 发展外贸可适当增加财政收入 ‎30.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委员会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 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莫言的代表作如《丰乳肥臀》,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写 了百年中国大陆沧桑变化史,彻底颠覆了官定历史叙事模式。小说对土改、文革、经济 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思。据此推测,莫言的写作风格属于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社会主义 D. 现代主义 ‎31.洛克在《政府论》中论述道:“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 制的唯一的方法,是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求他们彼此间的舒适、 安全与和平的生活。”此论体现的洛克的主张是( )‎ A. 社会契约 B. 共和政体 C. 分权学说 D. 人民主权 ‎32.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 年 9 月 22 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 月 4 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 月 13 日“晚, 看《共产党宣言》。”10 月 16 日“看《共产党宣言》。”10 月 18 日“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A. 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 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 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第 1页,共 3‎ 页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33.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 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科举制度的成熟 C. 贵族制度的衰落 D. 专制皇权的强化 ‎34.“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 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A. 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 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 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 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3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到:“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由此可见,宗 教改革的实质是 A. 反对教权主义 B. 反对封建统治 C. 反对神学世界观 D. 反对世俗权威 二、材料解析题 ‎36.近代中国,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18 分)‎ 材料一 “如果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特别是从中国实现国际化的愿望这一角度来 评价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得失,我们则认为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非 同凡响。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 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此外,仅就山东问题而言,中国通过拒绝对 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 ‎——(美)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二 1943 年 1 月 11 日,《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签字。美英两国放弃领 事裁判权,交还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其附件,放弃内河航行权等。随后,其他 西方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不平等条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明显地呈 U 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 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 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 年),就是 “沉沦”的谷底时期,也就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 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1)归纳材料一主要观点及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问题顺利解决”的 表现。(6 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美英废弃在华治外法权和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4 分)‎ ‎(3)依据材料三,请指出近代前期中国开始“沉沦”和降到“谷底”分别源于哪 两个事件及其各自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彻底结束近代中国“沉沦史”的事件。(8 分)‎ 第 2页,共 3页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 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 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 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 王权形式。18 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 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 世纪 50 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 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 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 同在 1896 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 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 20 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 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5 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6‎ 分)‎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6 分)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 分)‎ ‎38.阅读下列材料 (12 分)‎ ‎“国学热”的出现,是由于“中华民族复兴”的问题引起的,而民族的复兴必须由民族 文化的复兴来支撑,因此在对过去的盲目“反传统”的反思中考虑到如何传承有五千年 文明的中华文化,并使之在新时代得到更新。有鉴于当前对自然界的无序破坏,一批中 国学者提出儒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可以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 资源。……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和“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 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有鉴于孔子和孔子思想在百多年来受到的歪曲和 诋毁,有见识的中国学者认为,要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就必须恢复孔子和孔子思想在中 国历史上的地位。人为地割断自身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儒家的 “仁爱”精神不正与“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提倡“第二次启蒙”的“关心他者”有 异曲同工之妙吗?这很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在“前现代”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 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 ‎——汤一介《中国的启蒙》 评材料中关于“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学”关系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 3页,共 3页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绝密★启用前 答案和解析 ‎24.【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 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 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苏格拉 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 照。根据“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一种永恒 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可以判断出最符合自然法的 含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是说汉武帝时期没收商人的 土地数量很多,所以证明商人把赚来的钱用于买田置地了,因而商业资本流向了土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26.【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 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 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苏格拉 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断定能够发现永恒不变的标准,以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 照。根据“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一种永恒 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可以判断出最符合自然法的 含义。‎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7.【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由材料中的“从驱 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 次去做”体现了孙中山把孙中山要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结合起来,因此 D 符合题意。 而 AB 不能反映题干主旨,C 材料不涉及民生内容,故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努力 ‎28.【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艺复兴知识点,关键信息:我考虑我自己、1533~1592。从 时间上看,与文艺复兴相联系,由“我考虑我自己”分析可知,强调的是个性,是人文 主义的体现,C 项正确;A 项“开始”说法错误;B 项“极端个人主义”说法错误;D 项“最终”说法错误。‎ 考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29.【答案】D 第 1页,共 4‎ 页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解析】嘉庆时期,清政府禁止到广东贩茶的商人出海贸易,这一“谕令”体现了明清 时期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时人批评这一政策的合理依据应选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30.【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小说对土改、文革、经济热等都有极深的揭露和反 思”,符合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社会现实的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情节曲折,富有 想象;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传统、反理性;社会主义文学也与题干不符。 考点:19 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 ‎3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洛克的思想。材料“同其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求他 们彼此间的舒适、安全与和平的生活”体现的是社会契约的思想,故 A 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 ‎3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蒋介石日记》记载了 1923 年蒋介石阅读《马克思学说概要》、‎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传》、《马克思学说》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这说明马克 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C 项正确;蒋介石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不代 表他怀疑三民主义,也不能说明他以俄为师、反共反人民的思想发生转变;故 A、B、 D 都不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 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 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明朝时期专制皇权的强化。所以,这种 变化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专制皇权的强化 ‎34.【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 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可以富国强兵指的是洋务 派的洋务运动,而材料中的“或恐不利于社稷”指的则是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做法不能 维护封建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 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3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宗教改 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了罗马教皇,而已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因而这一运动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实质是一场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 争,因此 B 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实质 ‎36.【答案】(1)观点: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成就非同凡响。(2 分)理由:中 国部分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新形象;中国的拒签为山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2 分)‎ 表现: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收回山东主权和部分权利;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 一些条款。(2 分)‎ 第 2页,共 4页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2)原因: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巩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必要性;国民政府的努力。(4 分)‎ ‎(3)开始: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分)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3 分) 彻底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历史。(2 分)‎ ‎【解析】(1)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 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即使只是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 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仅就山东 问题而言,中国通过拒绝对日本让步和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 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 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可提取到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所取得的成就非同凡响。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所学分析由材料一可 知:中国部分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新形象;中国的拒签为山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第三小问,根据”华盛顿——凡尔赛体系“和”二十一条“的相关内容做答。‎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审 题和知识迁移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抓住”1943 年“和“美英废弃在华治外 法权和不平等条约”的关键史实。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中国 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巩固世界反法西斯 联盟的必要性;国民政府的努力。‎ ‎(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能力。 解题时抓住关键词”开始沉沦“、”降到谷底“、”彻底结束“,结合所学可知答案分 别为: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37【答案】(1)西方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 绝对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自君权。(6 分)‎ ‎(2)目的:古希腊—维护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18 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追求 民主政治的需要;20 世纪 50 年代—冷战时期西方用以攻击或丑化社会主义中国。(6 分) 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 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思想上—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发展壮大;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涌现。‎ ‎(10 分)‎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依据材料一中的 信息进行中西对比归纳即可,从“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归 纳出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从“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 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归纳出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具 有一切权力;从“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归纳 出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 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中可以得出古希腊的目的;从 材料“18 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得出启蒙运动的目的;从材料“20 世纪 50 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 第 3页,共 4‎ 页 ‎… … … … ○ … … … … 内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 … ○ … … … … 外 … … … … ○ … … … … 装 … … … … ○ … … … … 订 … … … … ○ … … … … 线 … … … … ○ … … … …‎ 方学界的流行观点”并结合新中国的建立来分析。在近代传播的原因应该从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的状况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传播新思想的需要等。 考点:中西方的历史·中西方的政治体制·两者的比较 ‎38【答案】如:赞同材料观点。 (12 分)‎ 论据: 人类现代化进程迅速,产生了许多的危害和弊病,如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盲目 的反传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ƒ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思 想资源。如“天人合一”等。 总之,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完成。反对的观点,结合史实具体分析亦可。‎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 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 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 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 的评析。就本题而言,首先应该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在“前现代” 的思想宝库中确实包含着若干人类社会“普遍价值”的思想资源,并对克服“现代性” 可能发生的弊病起消解作用。”即可概括出材料认为民族复兴必须由民族文化的复兴来 完成,然后按照什么的步骤进行。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 单一笔带过。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儒 学新发展•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第 4页,共 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