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中学 2019-2020 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 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监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 军事为了加强皇权,反映的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答案为 A。本题反映皇权强化,没有 涉及地方问题,故不是加强中央集权,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构,自然不是监察权力 的强化,C 错误。材料不是针对农民,D 错误。 2. 秦朝开始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早期(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故 A、 B、D 不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故答案选择 C 项。 3. 西汉时期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A. 设尚书令、侍中 B. 废除丞相 C. 设立中书省 D. 实行科举制 【答案】A 【解析】“汉承秦制”,汉初,沿有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 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故答案选择 A。明太祖废除丞相,故排除 B 项;三国时,魏文帝 设立中书省,故排除 C 项;隋文帝时下令全国用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 形成,故排除 D 项。 4.在中国古代史的长河中,开始实行行省制度的朝代是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开创了中国省制度的开端,D 正确;其他朝代不符合题意,排 除。 5. 我国历史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是在 A. 西汉 B. 唐朝 C. 元 D. 明清 【答案】D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得以空前强化。故答案选择 D。 6.下列文件属于太平天国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海国图志》 ③《资政新篇》 ④《权利法案》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个纲领性文件,①③ 符合题意,故选 C;《海国图志》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的著作,《权利法案》是英国的宪 法,不符合题意,排除②④。 7. 下图是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 年 8 月 29 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 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1842 年 8 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故答案选择 A 项。1860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故 B 项不正确;1895 年,清政 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故 C 项不正确;1901 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意、 奥、西、比、荷、德签订了《辛丑条约》,故 D 项不正确。 8.1937 年国共两党建立的统一战线是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革命统一战线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 爱国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从时间限定上看,1937 年-1945 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故答案选择 A 项。1924 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 B 项不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 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共领导建立起了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 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在 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 C 项不正确;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最广泛的爱 国统一战线,1982 年中共进一步提出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这更加密切了中共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进一步完 善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9. 1912 年颁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 1954 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 A 项不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 1949 年颁布的新中国的施政纲领,起代 宪法的作用,故 C 项不正确;《中华民国宪法》1946 年 12 月国民大会通过,1947 年 1 月 1 日由中国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故 D 项不正确;1912 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故答案选择 B。 10.下列人物中,促使 20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1911 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是 20 世纪初的社会巨变,答案为 C;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 1851-1864 年, 不是 20 世纪初,A 错误;1915 年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但是没有领导中国发生巨变,B 错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 1949 年建设新中国,不是在 20 世纪初,D 错误。 11. 《辛丑条约》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该条 约的签定导致 A.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 清政府在财政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C. 清政府在军事上完全受制于帝国主义 D. 形成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答案】A 【解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要帮助列强来镇压中国 人民的反帝斗争,这就标志着清政府在反抗外来侵略方面已经完全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成 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也意味着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开始汇流,要打倒 帝国主义首先得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沉重 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A 项。 12.下列选项中,属于 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开罗会议 【答案】A 【解析】1954 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A 正确;B 是 1955 年;C 是 1945 年;D 是 1943 年。 13.1972 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其准确含 义是 A. 中美两国的矛盾开始消失 B. 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提高 C. 中国的国际环境得到改善 D. 中美关系由敌对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D 【解析】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对中国构成主要威胁,中国的国际环境并没有得到改 善,排除 C 项;美国并没有放弃支持台湾,中美矛盾不可能消失,排除 A 项;B 项是美国要 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排除;由此选 D。 14.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哪位人物当政期间 A. 梭伦 B. 克利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查士丁尼 【答案】C 【解析】梭伦改革动摇了旧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 基础,故 A 项不正确;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 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故 B 项不正确;伯里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 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故 C 项正确;查士丁尼是 6 世纪东罗马帝 国的皇帝,其组织编纂《民治大全》,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 D 项不正确。 15.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民法大全》 D. 万民法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的诞生;公民法适应罗马共和国 时期的罗马城邦; 万民法适应于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故 ABD 不符合题目要求。《民 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其特点是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故选 C。 16.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 A.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B.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 苏联的解体 D. 德国的分裂 【答案】C 【解析】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从此欧洲出现了北 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极成。故 A 项不正确;1991 年底, 俄罗斯等 11 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这样,苏联不复存在, 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故答案选择 C 项。 17. 华约和北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 大国控制的政治军事集团 B. 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C. 地区性军事集团 D. 地区性经济集团 【答案】A 【解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是由美国控制,华 约则是苏联控制的,故答案选择 A 项。 18.以下事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 A. 《共产党宣言》发表 B. 巴黎公社成立 C. 十月革命成功 D. 第一国际成立 【答案】A 【解析】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答案选择 A 项;巴 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 B 项不正确;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故 C 项不正确;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协会。1864 年建立, 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际上的领袖,它的任务是在国际范围内组织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在工人运动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建立联系并把它们联合起来,保卫工人阶级的利益,为 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斗争,故 D 项也不正确。 19.下列是某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四月提纲”“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 洋舰”,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B. 巴黎公社革命 C.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 D. 俄国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四月提纲”“攻打冬宫”“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关键词符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 进程的特征,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B 项是 1871 年, 发生在巴黎,排除;C 项发生在“四月提纲”发布之前,排除。 20. 西欧国家在 1967 年成立的经济组织是 A. 欧洲联盟 B. 欧洲共同体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石油输出国组织 【答案】B 【解析】欧洲联盟于 1993 年正式成立,是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故 A 项不正确;北大西 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成立于 1949 年,是军事政治组织,故 C 项不正确;石油输出国 组织成立于 1960 年的国际经济组织,故 D 项不正确;欧洲共同体是成立于 1967 年由西欧 参加组成的经济组织,故答案选择 B 项。 21.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 汉代内外朝制度 B. 唐代三省六部制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度 【答案】D 【解析】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土来为皇帝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 又“实有相职”,故答案为 D;依据题干“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 相权,却有相实”,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中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 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 AB 项错误;元代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丞相是中央官制,故 C 项 错误。 22.1919 年 5 月,北京学生发动了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纪念这次运动的节日是 A. 护士节 B. 教师节 C. 青年节 D. 劳动节 【答案】C 【解析】根据时间和“反帝爱国”的性质,推断这是五四运动,而今天的青年节就是纪念这场 伟大的学生运动,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护士节是为了纪念南丁格尔,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教师节是 9 月 10 号,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错误;D 选项劳动节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是 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确立,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23.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让屠刀化 铸为警钟;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哭泣,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 映了中国人民的沉重愿望是 A.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B.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C. 正视历史,历史不容篡改 D. 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大屠杀。根据“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可知题意主要反 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愿望。A、C 项均未能全面涵盖题意,特别是没有体现 出珍爱和平的题意主旨,故排除;“牢记仇恨”与题意主旨相悖,故排除 D 项。故选 B。 24.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 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B.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 A;颁布了第一部 资产阶级宪法,但后来被破坏,排除 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迎来了短暂春 天,但 1919 年后有萧条下去,排除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思想方面的贡献,根源也 在推翻君主专制,排除 D。 25.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 民主制度的源头。”“她”是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英国 D. 美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她”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雅典的民主政治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许多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人类 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更为西方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 的基础。雅典民主是古希腊民主的典型代表。答案为 A;BCD 都不是民主制度的源头,都受 到古希腊民主制的影响,排除。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 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三 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 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 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 协议。 ——《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1945~1980 年)》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其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答案】(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 等互利、和平共处。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 (3)周恩来于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求同存异”方针。 【解析】(1)根据“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 保证”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结合所学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根据“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得出解决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和 平共处问题。 (3)根据“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 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 弃自己的见解”得出周恩来于 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根据“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 解,……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得出“求同存异”方针。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 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 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一一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 这一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 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赢<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 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辫书》 材料四 毛泽东也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曼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 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 一一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以上几位历史人物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及对实现中国近 代政治民主化所作的主要努力。 (2)据此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努力: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 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陈独秀等具有民主思想 的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 人为实现民主政治推翻了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6 分) (2)特点: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对民主制 度的理解不断深化,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4 分) 【解析】(1)努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康有为等维新派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戊戌变法 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陈独秀等具有民主思 想的知识分子(激进民主派)为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 党人为实现民主政治推翻了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具体史实展说明。 (2)特点:结合所学可得出各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且付诸行动;都与挽救民族危亡相 结合:对民主制度的理解不断深化,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到追求人民民主专政。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5 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 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 1971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 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 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 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 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在这样的国际形 势下,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内采取了怎样的方针?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什么?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意图:称霸世界。 影响:形成了两极格局。 方针:独立自主一边倒。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影响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等。 (3)标志:苏联解体。 (4)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史实: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解析】(1)意图:根据“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得出称霸 世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形成了两极格局。方针:结合所学可知,在两极格局的 形势下,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一边倒外交方针。 (2)力量:根据“1971 年”,结合所学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的史实,可知主要力量有: 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结合所学可 知,多个力量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影响因素:可从国家利益、国 家实力、国际环境、社会制度等分析总结。 (3)标志: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4)目标: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外交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史实:结合 所学,可列举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