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反映出当时晋国 A.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 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 宗法等级秩序变动 D. 国家政权趋向松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可知,反映当时出现了按军功授爵且出现“郡、县”,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出现于秦朝,故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郡县的出现说明国家政权日益趋向严密。‎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欶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 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B. 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 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 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材料指出在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权力大,而到了唐朝,则成为委员会制,宰相需要在政事堂议事,这体现了宰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故A正确。在封建王朝,专制集权主义在不断的加强,而不是被削弱,故B错误。材料只是描写了政事堂,没有体现机构重叠的含义,故排除C。材料中指出政事堂是最高的议事机构,是宰相议事的部门,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掌握实际权力,故D错误 ‎3.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他们不重视法的形而上学的研究,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地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这说明罗马法 A. 明显落后于希腊法律 B. 更加注重法律的实用性 C. 与希腊文化并无关联 D. 独特的法学家立法原则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在法律哲学的深度与高度上,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强调希腊和罗马法律的侧重点不一样,并未表明罗马法落后于希腊法律,故A错误。材料中“罗马的法学家多是法官、律师,他们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体现了罗马法律具有实用性,故B正确;仅凭材料中“罗马人远不如希腊人”不能说明与希腊文化并无关系,故C错误;独特的立法原则,与材料中“更多的解答具体的法律问题”不符,故D错误。‎ ‎4.汤因比曾评价说,“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是在评价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美国联邦共和国的建立 C. 法国共和制战胜君主制 D. 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建立。根据题干“旧瓶里装进了新酒”信息象征着使用了旧的制度来进行变革,因此应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既保留了君主但是又实现了议会掌握政权的代议制形式,故A正确。B、C、D属于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5.《中英虎门条约》(《南京条约》附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对英人如何科罪,应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当时作为清朝谈判大臣的耆英得意洋洋地认为,这一条款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此材料突出反映了 A. 当时统治者严重缺乏近代法权观念 B. 领事裁判权是近代中国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一个标志 C. 耆英试图维护传统的朝贡礼仪外交体制 D. 领事裁判权的实施促进了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的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而耆英还认为“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两无偏枯,亦两无窒碍”,说明清政府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司法独立权遭到破坏,这反映了缺乏法权的观念。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中未涉及司法主权半殖民地化的关键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到朝贡礼仪的信息点,排除;D项,清政府没有意识到司法主权的被破坏,所以不可能促进国人法律意识的转变,排除。‎ ‎6.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逊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 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 B. 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 C. 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 D. 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光荣革命,具体考查光荣革命与宣统帝正式退位比较,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两场革命都通过和平的方式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B项正确;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确立,排除A;英国并未结束了君主制,排除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D项错误。故选B。‎ ‎7.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促使社会主导力量发生了变化 C.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冲击辛亥革命以来的民主秩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以来的士和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最后都被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所代替,说明五四运动后新兴知识分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故B项正确;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民主秩序问题,排除D项。‎ ‎8.“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材料实际上是说,巴黎公社 A. 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革命 B. 建立了工农联盟的新政治制度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巴黎公社。题意中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的指导作用,故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故排除B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俄国,故排除C项。根据“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一次伟大尝试,故选D。‎ ‎9.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 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C. 它推翻了沙皇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 它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答案】B ‎【解析】‎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故B正确;十月革命不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A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的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临时政府的统治,C错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D错误。‎ ‎10.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唐宁街的岁月》中写道:“我早就听说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人,跟他一打交道,我还发现他是个非常执着的人,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香港主权问题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邓小平坚持“主权问题不讨论”的实质是坚持 A. 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B. 谈判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C. “一国两制”的方针不能动摇 D. 武力收复比谈判更具可行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他的态度很坚决。他说,问题不在讨论之列,稍后中国会正式公布收回香港的决定。”反映的实质是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谈判不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惟一途径,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武力,B项表述错误;C项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不能体现实质,故排除;和平解决香港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选择,D项表述错误。‎ ‎11.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 实行“一边倒”政策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 D.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中美仍存在敌对状态。依据材料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基辛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外交事件是指中美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D项。A项,“一边倒”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属于外交的准则,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1964年为转折点,中国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外交战略中,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的“反修”方针开始与国家安全战略联系到一起,与材料中“基辛格”不符,排除。‎ ‎12.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C.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是在1947年提出,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形成,“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反映的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故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D。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美国的霸主地位反而被加强,排除A;世界朝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多极化格局并未形成,排除B;材料中的中心词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而不是在强调世界经济趋势,排除C。‎ ‎13.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刀耕火种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的落后的耕作方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BD项。‎ ‎14.“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答案】B ‎【解析】‎ 宋代的广告形式是和叫卖相配合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B正确;材料中的曲牌反映了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但这不是原因,故A错误;“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体现了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错误;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不是主要原因,故D错误。‎ ‎15. 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A. 缩小城乡差距 B.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 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这将极大地推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答案选C,A B两项与早期城市化进程作用相反,D项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6.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A. 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 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 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洋务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不能将其视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其本身对封建体制的坚持压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极大束缚了近代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旧体制对近代化发展的制约,不是只局限在官商一体上,故D项错误。‎ ‎17.据统计,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5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7-10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30元甚至更多。而1883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1元多。这说明了 A. 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 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与农民收入相比,工人收入水平高,这主要是因为上海、武昌等地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工人的收入要比从事小农生产的农民收入高,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排除A。不同通过收入的高低,推断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排除B。题干信息没有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8.下面内容是摘自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由此推知其研究的主题是中国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2)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以共产党为主导力量 ‎(4)保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5)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与时俱进 ‎(6)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 A. 民主政治主体的扩大 B. 政府职能的转变 C. 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 D. 现代民主政治的特色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2)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以共产党为主导力量(4)保持民主集中制原则(5)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与时俱进(6)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等内容体现的是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特色,故D项正确;“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主体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府职能转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社会主义法制完善的信息,故C项错误。‎ ‎19.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 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B. 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C. 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 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是因为他们收到旧的体制即人民公社体制的阻碍;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是因为收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阻碍,所以本题选D项;冷战与农村改革与对外开放无关,A不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C项从属于D项。‎ ‎20.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说:“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另一版专用于社论。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政治纲领的工具 B. 通商口岸比维新派活动地区商业发达 C. 阅读报刊已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D.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发展前途艰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显示通商口岸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商业和地方信息,而维新派的报纸更多的用来宣传新闻和社论,这当然是为宣传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变法的需要,故选A。‎ ‎21.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C.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D.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婚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这是辛亥革命推动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由恋爱结婚之风是存在但不是盛行,很多人仍然是父母包办,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一部分国人接受西方礼仪而非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婚俗仍然为主并非已经彻底废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20%。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西方对苏联出现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B. 英德试图争取苏联加盟 C.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D. 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西方国家在30年代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因此西方国家在30年代主动降低对苏贷款利率的背景只能是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项错误。‎ 点睛:由题干1926年以前,苏联得到西方国家的贷款数额少、利率高。但1935年以后,苏联获得了更多的财政贷款,且年限较长、利率低。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环境可知,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为缓解经济危机,西方国家主动对苏联进行贷款且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的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而缓解危机。‎ ‎23.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根除了贫富分化 B. 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 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 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答案】D ‎【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错在“根除”二字;B选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C选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伴随着资本主义始终,无法解决;D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24.由美英法等八国集团和中国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于1999年6月成立以利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反映了 A. 不平等的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 B. 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 C. 区域合作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D. 合作协商日益被国际社会重视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当时只是由各国财长或各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扩大各个国家的发言权”来看,G20会议由各国财长参加到变成各国首脑参加,表明国际间的合作与协商加强,受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制度化体系化成为历史潮流是在二战后开始的,排除;C项G20不属于区域合作组织,排除。‎ 二、非选择题 ‎25.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①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②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③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④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⑤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间的选拔制度。‎ ‎(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法治社会;英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影响;建立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的需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政治制度。从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1)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即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得出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得出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间的选拔制度;据材料一“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得出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的选拔制度。‎ ‎(2)第一问,据材料“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大颁布法令,确止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透的影响”加以归纳概括。第二问,依据题干的时间信息,从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加以回答。‎ ‎26.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原因、发展动力,城市的功能、结构,城市的地位、作用都有明显的差别。‎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曼彻斯特创立了第一家棉纺厂;1776年,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1802年,曼彻斯特共有棉纺厂52家,1809年增至64家,到1830年达到99家。至此,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进而改变了曼彻斯特乃至于整个世界的面貌。‎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材料三:《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乡村市镇大量出现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城市的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中西在19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呈现什么差异?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案】(1)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特点:专业性强、分布密集。‎ 影响: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分工与合作(或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2)因素:①棉纺织业的发展(或机器化大工厂的建立);②铁路、水路等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③殖民扩展使世界市场扩大。‎ ‎(3)差异:19世纪中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西方国家。‎ 问题:反映了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远强于农业文明。‎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可根据对材料一的概括来回答,材料一可反映出主要原因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特点是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江南乡村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促使资萌产生等角度来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满眼汽车与电车”“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入门”“近来各处报馆开”等可以看出上海在近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城市与古代市镇的兴起有何不同。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开凿曼彻斯特至利物浦港的运河,从而开通了远洋航线。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回答。‎ ‎27.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1)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并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史实,谈一谈中国在20世纪是如何参与国际事务的。‎ ‎【答案】(1)特点:英国“自由放任”政策;‎ 美国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及引起的政治危机;‎ 借鉴苏俄经济建设的经验;‎ 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影响。‎ ‎(2)第一次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第二次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 ,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可知英国是自由贸易主义政策;依据“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可知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以及苏联建设经验以及国家干预经济影响等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依据“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可知是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国内三大改造以及国际苏联影响回答。‎ ‎ (3)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新时期政治、经济措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加入世界国际组织以及成立上合组织等角度思考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