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50分),第1卷为非选择题(50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祟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齐鲁的历史都源于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说法错误,称“鲁”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而不是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 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 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现代化”指的是“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即废除先秦时的世卿世禄制,打破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依据官员政绩和才干考核的制度,故答案选C。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是现代法治,故B项排除。君民共治不符合君主专制特征,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 ‎3. 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一部分人”是指 A. 妇女 B. 外邦人 C. 全体公民 D. 奴隶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希腊文明有关内容的识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雅典在国王伯里克里当政时,全体男性成年公民都可参加国民大会,参与国家的管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不是雅典公民,所以不享有这项权利。故选C。‎ ‎4. “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 独立自治 B. 小国寡民 C. 封闭保守 D. 彼此隔绝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不过几十平方千米或更小”,体现的是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B正确。独立自治是指古希腊各城邦之间独立自主的,与材料无关,A错误。封闭保守、彼此隔绝不是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史实不符,C、D错误。‎ ‎5.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表明该法律 A. 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 主要是维护平民的利益 C. 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 D. 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树枝越界……应……不至……如……亦可……”可知,这有利于调节经济纠纷,但不能说明该法律以调节经济纠纷为主要内容,只能说明,这表该法律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思想,所以排除C,答案选D。A、B不符合,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6. 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也曾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历史事件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光荣革命 ‎②辛亥革命 ‎③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④美国1787年宪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 ①存在资产阶级与旧贵族的妥协,保留了君主制;②有资产阶级与旧官僚、立宪派等的妥协;③有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④有大州与小州的妥协,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法美中体制的确立•特点 ‎7. 阅读下表,与史实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选项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A ‎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逐渐沦为西方列强 年 束 的附庸 B ‎1895年 ‎《马关条约》‎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C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空前激烈 D ‎1942年 中国派远征军入缅 ‎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是在鸦片战争后,《马关条约》后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在1901年,故C项错误;1942年,中国派远征军入缅,1945年击败侵缅日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8.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圣西门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实践。攻占冬宫,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所以这四幅图片共同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本题选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建立的意义;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9.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的又一举措。下列关于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A. 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 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故A正确;1982年宪法修订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B正确;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故D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依法治国 ‎10. 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美国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 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B. 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 遏制苏联力量 D. 建立北约组织 ‎【答案】C ‎【解析】从电影描述的信息“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回复正常”可以看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迅速恢复了经济,但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故B项错误,C项正确;北约组织是政治军事集团,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刀耕火种 C. 男耕女织 D. 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拥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目的在于掌握更高农业耕作技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答案为A项。刀耕火种属于大规模的集体农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特点,都与题意无关,排除BCD项。‎ ‎12. 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 土地私有制 B. 中央集权制度 C. 重农抑商政策 D. 政治统治腐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提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说明与我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政治统治腐败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现象,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私有、允许买卖,这就在 根本上为地主、商人购买土地、兼并土地提供了条件。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即使没有遭到国家、地主阶级的盘剥,小农也会因为天灾等各方面原因出现分化,一部分小农破产贫困,必然要出售土地,导致土地的集中。此外,针对地主阶级实行土地兼并,国家政府也不能加以干预,因为封建社会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国家政府无关。所以,均田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3.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一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各国的做法 A. 有利于国家贸易的自由化 B. 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世界市场协调的发展 D. 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中着重讲述的是关税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降低关税是为了有大量的原料进入国家,而提高关税是为了防止外国的商品大量流入,关税的升降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一种变化,总而言之都是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不利于贸易自由化;C选项没有抓住本道题目的关键。D选项只是材料的表层含义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干预与自由主义 ‎14. 广告能反映某个时代独特的文化心理。如下图所示,《申报》登载的这则广告 A. 反映了国产香烟具有较高的质量 B. 说明购买国货是简单的消费行为 C. 将购买国货与爱国主义联系起来 D. 迎合了民众期待战争胜利的心理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来看,“国难当头,人人应有救国的责任”,商家是将购买国货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联系起来,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要通过购买国货激发爱国精神,与质量关系不大,故排除A项;材料显示购买国货与爱国相联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行为了,故B项排除;材料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而不是期待战争的心里,故排除D项。‎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实业救国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高考中的必考点,也是难点。有关民族资本主义的考查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②民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④民族资本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是掌握的重点内容:民族工业在19世纪60、70年代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而产生;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是衰落萎缩时期。‎ ‎15.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湖女性的日常着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可以使用排除法,中国是1958年才有电视台的;1924年上海开始公共汽车的运行;自 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后;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服饰、习俗、大众传媒 ‎16.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 B. 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 D. 始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故A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故B正确。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不属于特征,属于具体表现,故C排除。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错在“始终”,故D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 ‎17. 1931年3月,日本颁布《重要产业统制法》,要求在26个“重要产业”中组建卡特尔(垄断组织)1931至1935年,全国共建了35万个卡特尔和17个托拉斯(垄断组织)这主要是为了应对 A. 第二次工业革命 B. 太平洋战争 C. 世界性经济危机 D. 全面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危机。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31至1935年”可以排除A、B、D三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太平洋战争是1941年,全面侵华战争是1937年,故选C项。‎ ‎18.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 B. 接受马歇尔计划 C. 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和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材料强调的是西欧依靠美国。欧洲受二战的打击,国际地位下降,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西欧追随美国,ABC项都是其表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力量增强,开始走向联合,逐渐要摆脱美国,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联营就是其表现,D项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西欧联合 ‎【名师点睛】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后,西欧各国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③西欧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④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经过:‎ ‎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有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 ‎①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西欧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9.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A ‎【解析】“焚书、尊儒”均是在进行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统一思想而非树立皇帝的权威,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消灭其他学说而非消灭异端学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思想要统一而非繁荣学术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统治者的动机要从维护统治、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角度去分析。‎ ‎20. 有学者评价古希腊某哲学家时指出:他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该学者评价的是 A. 普罗案戈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认为智者的相对主义的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社会道德混乱的思想根源;他在古代希腊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可以知道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强调美德即知识,强调理性,故答案选B。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排除A;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符合“首次建立了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排除CD。‎ ‎21.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A. 为资本主义社会了构建蓝图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可知这场运动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故答案为A项。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排除B项;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排除C项;牛顿经典力学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排除D项。‎ ‎22. 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弱小民族 C.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D. 反对帝国主义,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答案】D ‎ ‎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关键材料信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结合题干的时间“1924年”、人物“孙中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3. 1925年,毛泽东发表《》一文,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应是 A.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B 写于1925年;《井冈山的斗争》写于1928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写于1930年。所以选B。‎ ‎24.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他在南巡谈话中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竞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邓小平的这番讲话主要反映的是 A.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答案】A ‎【解析】“证券、股市”是市场经济的象征,材料中说到它们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表明邓小平认识到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也表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划,同时体现了邓小平伟大的尝试、探索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重心转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经济特区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左”“右”的问题,而是对“证券、股票”这些新事物的态度和做法,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出自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是本题的解题关键,这段话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即反映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 ‎25.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A. 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 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 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D. 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改革开放。大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转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国内形势转好,电影行业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走向繁荣,故D项正确。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2年我国 颁布新宪法,之后还对它进行多次修订,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故ABC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0分,共35分)‎ ‎26. 外交局面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钦差大臣者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四.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注解①:所以我们要采取安抚、笼络的手法,也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伐、转换身形。)‎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下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清王朝的对外态度。‎ ‎(2)材料二中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依据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个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态度:对外态度软弱,畏惧西方列强,不散维护民族利益。‎ ‎(2)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会议。‎ ‎(3)主要原因:中国国力增强,田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调整全球战略,中英关系缓和;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 ‎ ‎【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由材料一中“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不必深与计较”表明清政府对外态度软弱,不敢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 ‎(2)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苏、英、美、法及有关国家的外长,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议,商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日内瓦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的之一的地位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1955年,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明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3)本题考查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由材料三可知,1972年出现了中外建交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此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注意考虑中国自身与西方国家两方面的因素。‎ ‎27. 经济政策是国家意志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一五”计划的宣传画《五年计划,四年完成》‎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发行的宣传海报《Work Pays America(工作付酬的美国)》。‎ 材料三《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措施是什么?有何目的?‎ ‎(3)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答案】(1)方针:工业化方针。‎ 评价:使苏联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目的: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3)结论: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的情给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五年计划,四年完成”的提示回答;第二小问,要作一分 为二的评价。‎ ‎(2)第一小问,根据图片信息并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知是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就业、对消费和生产的促进作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词汇反映的都是经济的变化,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8. 教育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专置五经博士,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种著作被尊崇为五经亦自此始。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更进一步地贯彻这个政策,开办太学。太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为五经。读经注重考据,释经要严守师法、家法,不可越雷池半步。每年考试,通五经之一者,便授予下级咨询官吏之职,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破格提拔。‎ 材料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 ‎——卢梭《爱弥儿》‎ 材料三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实施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除保留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外,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相继新设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特点并指出其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教育思想并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3)据材料三,概括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结合新中国的内外政策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1)特点:以五经为主要内容;限制个人见解;严格考核;选拔入仕。‎ 主要作用:培养儒家治国人才;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2)思想:尊重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 时代精神:人文主义(理性主义)‎ ‎(3)特点:以苏联为师:重点发展工科专业院校。‎ 原因:“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实行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1)第一小问,需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间是有联系的,先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第二个问题可依据第一问的答案回答。关于汉武帝的太学的特点在材料中可直接归纳出来,通过材料一中的内容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五经都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体现了思想上的以儒学为主,政治上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2)第一小问,根据“(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造成的人”可知卢梭尊重天性的自然教育思想。第二小问,启蒙运动倡导人性与人的理性,所以可依据材料中的“从我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人……。”来回答他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3)第一小问,可依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1952年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当时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孤立封锁中国,所以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倒向苏联,在教育体制上也是学习苏联的模式,这样是背景之一。第二小问,新中国百废待兴,尤其是在经济建设上,近代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十分的薄弱,所以在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成为了重点内容。有关于原因的分析可从背景中直接提炼出即可。‎ 三、综合探究题:(共15分)‎ ‎29.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镳、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研究。阅读下列材料:‎ 主题一群星闪烁 材料一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把智仁勇这兰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即知识”,他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主题二分道扬镳 材料二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 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主题三西学东渐 材料四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它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答案】(1)共同:都看到美德与智慧之间的联系。‎ ‎(2)发展: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 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建议: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共和制。‎ ‎(4)背景: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实践: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根据材料一,“孔子……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关注“德”“识”之间的关系,强调教育在普及知识和培养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将理和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材料三说的是启蒙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中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理论。‎ ‎(4)从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等信息分析中国人文主义的产生的原因。资产阶级的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很容易作答,主要是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和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中西古代、近代思想的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比较、启蒙思想的内容及对中国的近代民主思潮产生的影响。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时间的背景、原因等的分析,要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复习,注意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