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1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3)课件(30张)
专题十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选修 3) - 2 - 1 .(2018 课标全国 Ⅰ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 , 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 , 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 , 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 , 为了欺骗人民 , 为了动员舆论 , 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 , 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 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1939 年 9 月 )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 , 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 , 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 , 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 …… 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 , 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 年 12 月 ) - 3 - (1) 根据材料一、二 , 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4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 分 ) - 4 - 参考答案 : (1) 帝国主义战争 ( 非正义战争 );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正义战争 ) 。 (2) 帝国主义战争 :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 ,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 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 苏德战争爆发 ; 太平洋战争爆发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答题的关键是关注题目两则材料的时间概念 , 分别为 1939 年 9 月 , 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和 1941 年 12 月 , 即战争规模扩大 , 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 , 由此可以理解两则材料 , 提取中国共产党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认识 , 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国际背景。 - 5 - 2 .(2018 课标全国 Ⅱ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 年 10 月 , 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 , 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 1944 年 8—10 月 , 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 ,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 , 被称为 “ 中国建议 ” 。 10 月 9 日 , 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 1945 年 4 月 , 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 , 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 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 , 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 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 6 月 25 日 , 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 , 与会的 50 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 , 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 6 - (1) 根据材料 , 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 (8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7 分 ) - 7 - 参考答案 : (1)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 “ 中国建议 ”;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 , 签署《联合国宪章》。 (2) 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 ,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 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 ; 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解析 : 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 , 主要考查了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的活动 ; 从考查能力上看 , 主要考查了概述历史活动的能力和说明历史原因的能力。第 (1) 问要求概述中国的活动 , 从材料中提炼出我国参与的主要活动即可。第 (2) 问要求说明原因 , 回答时要注意从中国 “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 及 “ 创建联合国中的贡献 ” 等方面进行回答。 - 8 - 3 .(2018 课标全国 Ⅲ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 , 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 , 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 , 开始从陆地到海洋 , 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 , 对德全面经济封锁。 1939 年 11 月 ,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 , 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 , 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 , 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 , 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 年 4 月 , 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 。 —— 摘编自 [ 英 ] 利德尔 · 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 根据材料 , 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 (9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 (6 分 ) - 9 - 参考答案 : (1) 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 ; 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 ; 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 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 ; 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解析 :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措施。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成立经济作战部 ”“ 经济协调委员会 ” 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 ; 根据材料 “ 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 ”“ 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 ”“ 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 , 扣留 …… 德国 …… 商船 ” 等信息 , 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 ; 根据材料 “ 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 ” 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 (2) 问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从经济和军事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 10 - 考情 数据 - 11 - - 12 - - 13 - - 14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一、对战争的分析认识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经常现象 , 也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 对战争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关系特点的认识。 1 . 战争的原因 : 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 , 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 2 . 战争的性质 : 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 , 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 , 因而 , 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 , 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 , 凡是只为自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 , 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 - 15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3 . 战争的胜负 :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 , 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 , 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 , 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 , 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 4 . 战争的影响 : 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 , 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 , 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 , 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 16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二、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 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 , 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 , 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 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 , 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 , 各国应该团结互助 , 共渡难关 , 切忌以邻为壑。 (3) 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 , 应该联合起来 , 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 , 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 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 , 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 , 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 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 目前 , 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 17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2 . 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 , 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 ,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 , 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 , 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 , 并成功地抑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 , 以中国政府倡导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 , 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 18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3 . 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 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 , 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 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 , 最终使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 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 , 使通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曲折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 , 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 , 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 , 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 - 19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 , 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 , 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 , 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70 多年来 , 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 , 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 20 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 , 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 - 20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三、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 1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 “ 热战 ” 的原因 (1) 根本原因 : 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 , 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 , 但在亚洲 , 美国控制能力较低 , 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 , 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 , 在冷战中出现了 “ 热战 ” 。局部 “ 热战 ” 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 , 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 , 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 “ 扶蒋反共 ” 失败后 , 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 - 21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2) 直接原因 ① 在朝鲜 , 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 , 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 , 美国政府出于冷战意识 , 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 , 于是立即做出反应。 ② 在越南 , 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 , 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 , 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 (3) 结果 ① 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 , 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 ② 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 : 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 ; 侵略他国 , 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 - 22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2 .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 (1) 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 (2) 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 , 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 (3) 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 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矛盾和冲突。 3 .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关系变化对局部战争的影响 (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由于苏联经济的衰退和戈尔巴乔夫的 “ 新思维 ” 战略、国际冷战格局开始降温 , 呈现美攻苏守的特点 , 局部战争增多。 (2)20 世纪 90 年代初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消失 , 原来抑而未发的各地民族和领土等争端在国际力量失衡状态下爆发。 - 23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四、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1 . 战争是一柄双刃剑。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损失 , 但是由于世界大战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 , 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世界大战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 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而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成为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了否定战争本身的强大力量。因此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半个多世纪没有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 24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2 . 人类开始更加理性地用谈判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使西方大国更加注重谈判的方法 ,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 英、法、美等国无原则的妥协 , 客观上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 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到来。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 各国开始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务实的谈判方法。冷战无疑说明了这一点。 3 . 经过 20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冷战 , 人类社会进入矛盾重重的新世纪 , 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 人类只有充分运用理性的方法 , 抛弃极端观念 , 抛弃冷战思维 , 本着宽容的心态 , 积极地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各种具体问题 , 才有可能维护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新世界。 - 25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1 .(2018 福建福州二模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到 1942 年 , 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降到只相当于德国的三分之一。德国凭借很高的工业和科技水平 , 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例如世界上最早的导弹和最早的喷气式飞机 , 德国生产的 “ 虎 ”“ 豹 ” 型坦克、各种枪支都被公认为是世界最好的。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 , 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 , 外观显得粗糙笨拙 , 产量却很大。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 : 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据计算 , 德国一辆 “ 虎 ” 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 T - 34 。因此 , 在两年多的时间内 , 德国只生产了 1 800 辆 “ 虎 ” 型和 5 500 辆 “ 豹 ” 型坦克 , 苏联却生产了近 50 000 辆 T - 34 。当时作战飞机主要需要用铝来制造 , 苏联的铝产量又不到德国的四分之一 , 便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 , 同时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空战中苏军损失虽然大 , 却补充方便 , 因此制空权在 1943 年以后就落到苏联手中。 —— 摘编自李涵主编《档案揭秘 —— 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 26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苏联武器生产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苏军在武器落后的条件下却获胜的原因 ,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 参考答案 : (1) 特点 : 德国追求高质量、先进性 , 导致成本过高、产量偏低 ; 苏联依国情战情进行生产 , 适用量产。 (2) 原因 : 低成本武器方案更易支持长期战争消耗 ; 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为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 社会主义体制便于国家集中人力物力 ; 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员提供了雄厚的战争资源 ;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大力支援 ; 德国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失道寡助。 启示 : 答出符合材料与题意的一个观点即可 , 如 :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 但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或 : 正义的人民战争是战争获胜的重要因素。 - 27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解析 : 第 (1) 问 , 据材料 “ 生产出众多称雄世界的先进武器 ”“ 德国一辆 ‘ 虎 ’ 型坦克的价格相当于六辆苏联的 T - 34 。因此 , 在两年多的时间内 , 德国只生产了 1 800 辆 ‘ 虎 ’ 型和 5 500 辆 ‘ 豹 ’ 型坦克 , 苏联却生产了近 50 000 辆 T - 34” 可知 , 德国武器质量高、先进性、成本高、产量低 ; 据材料 “ 外观显得粗糙笨拙 , 产量却很大 ”“ 便一面用国产和进口的铝继续制造一些铝制战斗机 , 同时大量生产用木材作为机身的战斗机 ” 可知苏联武器外观粗糙 , 依据国情以及战情进行生产、与德国比产量大。第 (2) 问 , 第一小问原因 , 据材料 “ 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产的武器 , 与它的工业机器的特点相似 , 外观显得粗糙笨拙 , 产量却很大 ” 可知 , 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为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 据材料 “ 苏联武器制造业有一个名言 : 能大量生产和适用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武器 ” 可知 , 低成本武器方案更易支持长期战争消耗 ; 依所学可知 ,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集中物力、财力 , 提供雄厚的战争资源 ; 从国际角度去看 , 苏联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 第二小问启示 , 可以从武器与战争的关系进行阐释 , 其他角度也可 。 - 28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2 .(2018 山东济南二模 ,46)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 70 多年来 , 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 , 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朝鲜战争 , 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 , 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 ; 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 , 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 ; 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钩 , 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 , 合作与竞争并存 ; 第四次是 2008 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 , 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 , 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 , 推进合作 , 管控分歧 , 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 摘编自王在邦 《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 29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 (1) 特点 : 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 ; 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 转型进程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 ; 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 (2) 影响 : 有利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 ; 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 ; 有利于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 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30 - 精要必备 课堂演练 解析 : 第 (1) 问 , 从根本上讲 , 中美关系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 ; 前三次转型体现了中美关系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 ; 根据 “ 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 , 推进合作 , 管控分歧 , 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 并结合所学得出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 ; 从对手到准盟友 , 再到非敌非友 , 到如今步入复杂微妙的转型期 , 四次中美关系转型说明转型进程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第 (2) 问 , 结合所学从促进中美双边关系发展、对亚太及世界和平稳定起稳定作用、利于国际关系多极化、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等方面来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