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24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案】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24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 (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织”“耕”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 (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特点 (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4.影响 (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 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活动 创办军事工业 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创办民用企业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 筹划近代海防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特点 (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 5.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近代企业 背景 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 产生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区 在沿海地区 代表 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的直接证据是( )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 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就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其逐步瓦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步破产的过程。C项洋布造成“女工几停其半”,表明了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传统手工业逐步破产。 答案 C 2.(2019·武汉调研)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哀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 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 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解析 题干信息表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内部就铁路的修筑问题发生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是“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 ,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对洋务新政的分歧,也说明其改革的决心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内部思想守旧,与政治腐败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该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 A 3.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3年后它从洋商那里分回了1 300余万两的市场份额,并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材料说明洋务企业( ) A.实现了“求富”的追求目标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C.使外商企业在中国陷入绝境 D.主导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把一些外商轮船公司挤垮,长江上的华商航运已经占了六成,表明洋务企业对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 B 4.(2019·辽宁重点高中联考)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 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 解析 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到十家,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但数量并不多,故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苏州模拟)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 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机器生产对手工业者的冲击,不是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故B项错误;“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表明“裕厚昌”蒸汽丝厂会导致手工业者的失业,表明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存在冲突,故C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命题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图(年平均数) 单位:磅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解读:注意观察史料一中数据的变化趋势。由第一时间段“882 495磅”到第二时间段“2 090 406磅”,说明英国输华商品呈增长趋势。但从第二时间段到第三时间段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其在华销售受阻。 史料二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解读:史料二中“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到“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纺织业构成了巨大冲击。 史料三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解读:史料三中“1840年后”“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说明上海开埠后,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出口,对外贸易兴盛,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探究1】 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答:原因:前期增长是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的结果;后期下降与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本能抵制有关。 【探究2】 阅读史料三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试答:变动: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 历史理解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素养提升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练习1 (2019·娄底模拟)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 ) 1843年 1855年 茶 1 300多万斤 8 400多万斤 丝 1 000多包 5 600多包 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是否占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 C 【思维升华】 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 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 英国认为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而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自然经济基础根深蒂固,其分散性和封闭性对外来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 命题点二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历史作用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史料一中“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史料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史料二 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 ⇨解读:史料二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辆列车” 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史料三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根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 ——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解读:史料三中前四句说明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第五、六句说明近代航运业的开办,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第七、八句说明近代企业的创办,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探究1】 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是什么。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试答: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统治。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探究2】 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试答: 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在华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民族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 历史理解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 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上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 外交上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军事上 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上 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 ■ 素养提升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练习2 (2019·黄冈模拟)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 ) 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 解析 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 答案 D 【思维升华】 对洋务企业的认识 洋务派主要创办了军用和民用两类工业。在性质上,两者都为封建主义性质,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它们在特点上的最大区别:前者主要由官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后者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未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其生产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资金问题,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在管理上,洋务企业采用封建官僚制度,洋务派大官僚在企业中安插亲信,结党营私,贪污中饱的现象十分严重。 题源史料——大领悟 史料一 (摘自全国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史料二 (摘自山东高考)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史料一中的包装布有何变化?由此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创新题) 试答:变化:由中国产的土布变为英国的上等棉布。信息:英国棉布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 (2)审清题意,抓住关键词是正确解答的重要前提。你认为在解答第(1)问中第二小问时,所要抓住的关键词是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改编题) 试答:关键词:“无用的”。原因: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抵制。 (3)根据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新创题) 试答:影响: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微课说法——大提能 定位:不能准确理解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化 典例 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题悟法 定时空:道光年间(1821—1850)的山东地区 抓关键:山东许多地区烟草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析选项: 历史追问 根据上题思考,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因素有哪些?解体的特点是什么? 试答:因素:西方的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特点:解体的地区不平衡;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外国资本主义冲击的结果。 查错补短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2.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然经济并不是鸦片战争后就消失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占主导地位。 3.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各方面,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民族独立是前提,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改变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现代化道路;争取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名家评史——大收获 观点1 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1893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依据材料,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试答:理解: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 观点2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问题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试答:原因: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思想。结果: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中国被迫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1.(2018·江苏高考)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的情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B;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外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而非全部,排除D项。 答案 B 2.(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税,有利于减轻该类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材料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洋商之利”的目的,但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排除C项;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 答案 A 3.(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材料表明,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体情况,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 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资料1 经济结构的分类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总体趋势 1.分类:经济结构一般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说法。(1)从生产关系来看,经济结构就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即不同性质的私有制、公有制等的比重。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来看,则指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看,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2.总体趋势:到了近代,由于内外多种原因,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经济结构之外产生了全新的经济形式,从生产关系结构看,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等;从产业结构来看,出现了近代工业(1840—1949年间在中国设立的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生产的制造工业,有时特指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办工业)等。二是在传统经济结构之内出现了一些比重和数量的变动,如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日益上升(“国民经济总体结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结构”)等。 资料2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中国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主要表现为“自家种粮、自家纺纱、自家织布、自家消费”四结合上。 从理论上讲,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逐渐解体的途径有很多。如果从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角度看,应该有二:一是家庭“不耕”“不纺”“不织”,家庭需要的粮、纱、布均购自市场;二是家庭“在耕”“在纺”“在织”,很少部分是满足自家消费,主要还是为市场而生产。一句话,小农家庭与市场由基本隔绝到发生密切联系,或购自市场,或为市场而生产。从鸦片战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来看,这两种方式都存在。 鸦片战争是工业革命基本完成的英国发动的一次侵华战争,其主要目的是掠夺中国的市场(倾销英国工业产品)、原料(购买中国农产品)和劳动力。鸦片战争后,英国一方面大量倾销工业产品,一方面大量购买中国农产品。英国的一卖,使中国自纺、自织、自家消费的家庭手工业破产,家庭需要的纱、布均购自市场,家庭手工业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英国的一买,使中国自耕、自家消费的个体农业更多地为市场而生产,农业生产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第一步:“自纺、自织”的破坏,家庭手工业由自给自足走向破产)。 自然经济的破坏是从家庭手工业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家庭手工业由自给自足为主走向商品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但也存在民营手工棉纺织业的形式。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大量倾销商品,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到70%(英国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西方棉纺织品对中国民营手工棉纺织业(属于商品经济范畴)固然冲击很大,对中国传统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属于自然经济范畴)的破坏也很大,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涌入洋纱,由于机器产品的物美价廉,洋纱取代了土纱,破坏了“自纺”,土纺手工业迅速减少,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结合变成了“纺”与“织”分离,过去是“自纺、自织”,自家织布需要的纱是自纺,现在是“不纺只织”,“纺”已是商品经济,而“织”则仍然是自然经济,故曰“纺”与“织”分离。 第二步是输入洋布,洋布取代了土布,破坏了“自织”,使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完全破产,中国自然经济中农家的“耕”与“织”结合变成了“耕”与“织”的分离。过去是“自耕、自织”,自耕之粮、自织之布,自给自足,共同满足一家基本生活之物质需要,现在是“不织只耕”,“织”已是商品经济,“耕”则仍然是自然经济,故曰“织”与“耕”分离,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是彻底破产了。 洋纱、洋布先后取代了土纱、土布,先破坏了“自纺”,再破坏了“自织”,农民的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就破产了,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标志之一。 (2)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第二步:个体农业由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这就使得中国丝、茶的生产不仅要考虑自给自足,考虑国内市场,还要更多地考虑新的大市场——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价格一般高于国内市场价格),所以相对来说,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使得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个体农业中的商品经济成分逐渐提高、自给自足成分相对减少。这是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又一步骤和标志。 资料3 洋务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对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对中国民族工业的诞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创建了三支海军,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3)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 (4)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2.消极影响 (1)洋务运动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开明阶层的自救运动,其性质决定了它对民族工业的消极影响。 (2)洋务运动所具有的浓厚的封建性和民族工业所代表的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了它们之间的斗争性,突出地表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民族工业的压制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压制斗争。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兴起的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企业,对民族工业具有诱导、催生的效应,决定了民族工业具有依赖和软弱的一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