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战国策》载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的原则。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 土地兼并现象得到遏制 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鬻(指土地有封赐而无交易)”说明土地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故D项正确;A材料中体现出现象,不是实质;B属于原因;C中遏制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土地制度变化 【名师点睛】 2. 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A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项错误,王安石关于科举选官制度遭到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 【易错警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在理财方面,但是在其它方面也是有所涉及,主要变现为强军和选官制度上。在选官制度上反对北宋的恩荫制,主张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但是因为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最终改革失败。 3.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A.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 有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均田制是把国家拥有的荒地分给农民,排除A;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等,可知均田制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B正确;C项“完全取消”说法错误;均田制有具体的授田规定,排除D。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4. 下列推论属于哪种情况大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在封建地主的支持下进行的小前提: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结论:农奴制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C.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答案】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评价 【名师点睛】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 (1)对国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改革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等。 (2)对农民:改革也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农民的政治地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等。 (3)对统治者:这次改革是由沙皇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不可能触及到沙皇专制的统治地位。 5. 1898年“当时会试举人集辇彀下者将及万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会试举人攻击梁启超是因为他主张 A. 裁汰冗员 B. 裁撤旧军队 C. 废除八股取士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措施。会试的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见该项变法措施断送了读书人的政治前途,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变法的内容 【名师点睛】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但是大部分读书人认为废除八股断了自己的生路,以此加以阻挠。这说明此时梁启超等请求废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群众缺乏认知,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 6. 1905年《东方杂志》的一篇社论中提到“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这说明 A. 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 B. 戊戌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民主革命运动形成广泛的社会风潮 D. 政治变革成为晚清社会各阶层的共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立宪之声”“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可知,当时立宪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共识。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开始演变为政治运动,故A项是错误;戊戌变法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立宪之声”,故C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清末新政·新政的背景 7. 日本历史学家德富苏峰认为:“宪法发布前后的时代是日本新旧时代的转变时期。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对“尚未到达新日本”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 ③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④人民不能完全获得自由和权利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 点睛:本题考查了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虽然日本人已告别了旧日本,却尚未到达新日本,已摆脱了专制统治,却尚未进入自由世界”的理解,结合明治维新的局限性作答即可。 8.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这场战争引发十月革命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说法错误,俄国已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④说法错误,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与这场日俄战争无直接关联。②日本1868年开始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很快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③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些中国人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以摆脱民族危机。所以答案选D。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作用 9. 1855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 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 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D. 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者主张并非政府决策,所以CD均错;时间判断A错;联系以后的史实证明B对,故本题答案选B项。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扩张 10. 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选C。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 11.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投宿,谁就要连坐的。”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之法深入人心,连商鞅本人也不能置于法外,A项正确。民众并未切齿痛恨商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守旧贵族反攻倒算,而是强调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排除C。商鞅对秦国有巨大贡献,商鞅变法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排除D。 12. 在历史学习中强调史论结合,但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有偏差,导致结论错误。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史实 结论 A 王安石实行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表明北宋一度放弃了抑商政策 B 光绪皇帝推行百日维新 主要意图是维护大清封建专制统治 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意味着两极格局被打破 D 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志着农业经营和分配方式的重大变革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项中“放弃了抑商政策”的结论与自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来,封建王朝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史实不符,故排除;从光绪帝自身而言,推行变法的目的在于与慈禧争夺权力,B不正确;两极格局被打破的标志应为1991年苏联的解体,故排除C项;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个体经营的方式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打破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下集体经营和平均分配的方式。故本题应选D项。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枝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鞍变法与泰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17世纪末,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其中在用人制度上,颁布官职等级,规定所有贵族都从低级做起,按功晋升。非贵族出身者也可做官,升到8等以后列为贵族。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摘编自赵虹《俄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改革的动机。归纳其用人制度改革与商鞅推行军功爵制的相似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 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2)动机:学习西欧,改造俄国(富国强兵) 作用:打破门第传统,削弱旧贵族势力;提高官僚素质;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权力;促进社会转型。 【解析】试题分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明尊卓爵枝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的信息分别概括回答;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所学从“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需要”的角度思考回答。 (2)本小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当英、荷等国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迅猛前进的时候,俄国还是一十落后的农奴制国家。1697年,(沙皇)彼得一世派遣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回国后立即进行改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作用依据材料二中“它打破了按门第论资排辈的传统……俄国初步迈开了实现近代社会政权组织的职能分化和规范管理的步伐”信息归纳作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军功爵制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历史改革·彼得一世改革; 14.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结合材料和所学,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1912年,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寻求二者的关系,拟定相应论题,如从词汇变化的反映社会变迁的角度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学生首先要明确观点,选取一个角度,如本题结合图表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政治对流行词汇的影响,结合材料提供的时间段,分析流行词汇其出现的背景即可。作答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答案】(1)内容:清查户口以防遗漏;对户口不实者严惩;总体降低征税标准;赋税数量根据户等高低征收。 (2)意义:增加国家控制的户口,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加强国家对人口的管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得出清查户口的目的;根据材料“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得出严惩户口不实者;根据材料“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得出总体降低征税标准,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得出根据户等高低征收赋税数量。 (2)回答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回答。根据材料“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得出国家所控制的户口大幅度增加,削弱了地方豪强对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出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增加了征政府赋税收入,这是积极意义。同时赋税征收面的扩大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