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2017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16—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 二 历史 一.选择题(共计70分每小题2分) 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A. 封国 B. 谥号 C. 爵号 D. 职业 2.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 A. 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 B. 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 C. 焚书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D. 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 3.班固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进行了统计。其中春秋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32%,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录的名人占当时名人数的60%。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推广 B. 世袭制度的没落 C. 郡县制的实施 D. 井田制度的盛行 4.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B. 行省之下设郡县等多层行政管理机构 C. 行省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军事权力 D. 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A. 铜钱 B. 珐琅彩 C. 唐三彩 D. 白瓷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出现于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宋元时期 7.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 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8.如果有人问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 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 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 要注意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9.瑟·赖特说:佛教传人中国后,佛经译文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传统文化遭遇冲击 B.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外来文明汉化明显 D. 西学东渐进程加快 10.“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 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11.“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该材料的文体是 A. 楚辞 B. 唐诗 C. 宋词 D. 元曲 12.这部医学著作中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在论证动物和植物于家养条件下变异时所引用。1647年首次被译成拉丁文,以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这部医学著作是 A. 《皇帝内经》 B. 《本草纲目》 C. 《伤寒杂病论》 D. 《齐民要术》 13.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 A. 《天王送子图》 B. 《洛神赋图》 C. 《清明上河图》 D. 《步辇图》 14.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请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潜佐将施行。”这表明太平天国 A. 调整经济政策 B. 达到军事全盛C. 主张均分产品 D. 开始封王建制 15.日清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是传统的东方强国 B. 集权制度作战效率更高C. 洋务运动的蓬勃发展 D. 获得欧美国家的支持 16.《醒睡录》记载:“咸丰三年(1853年)冬,粤逆由扬州两淮至大河南北,扰山东山西界,回窜天津卫……京师震动,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各鸟兽散。”这里记载的军事行动是 A. 英军割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C. 太平军进行北伐 D.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 17.近代列强在中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取权益。在这一过程中,《马关条约》的特殊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A.割地方面 B.赔款方面 C.通商方面 D.投资方面 18.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定国是诏》D.《海国图志》 19.谭嗣同在《有感一章》中写道:“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该诗的写作背景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辛丑条约》的签订C.八国联军攻陷北京D.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0.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巳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这里的“转折点”应该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 中国始终没有形统一的国内市场 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 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23.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主要不同是 A. 前者属于官僚,后者属于资本家 B. 前者是封建经济,后者是资本主义经济 C. 前者依靠国家政权,后者依靠个人经营 D. 前者属国家,后者属个人 24.1883年,《英国驻华各口领事报告》中说:“棉纱线消费的巨大增长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仅上海邻近地区如此,全中国也都如此,在每一个村庄里都有英国棉线出售,每一个商店的货架上都可看到英国棉线。”这一报告表明( ) A. 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B. 全国传统纺织业受打击的程度相同 C. 民族纺纱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D. 全国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范围扩大 25.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 A.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B. 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 C. 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 D. 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 26.“该书被梁启超誉为‘经世’著作,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书中主要包含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被人誉为‘百科全书’”。该“著作”的主张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C. “师夷长技以自强” D.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27.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28.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 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之本,发扬光大B. 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C. 借助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中国的封建制度D. 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2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 魏源 B. 张之洞 C. 王韬 D. 梁启超 30.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 主张“中体西用” B.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31.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 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 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3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 A. 镇压中国农民起义 B.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C. 保护本国封建经济 D. 发展资本主义,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33.中国近代某企业“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该企业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 过分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C. 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 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3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等。关于这些企业说法不正确的有 A. 使用机器生产 B. 使用雇佣工人C. 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 D.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35.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反映了 A. 中国的迅速强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敌视 B.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C. 中国民族工业在19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 D. 中国迅速实现了向工业近代化的转变 二.主观题(共计30分) 3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1分) 37.(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产生的。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的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日趋瓦解,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断扩大;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一部分洋务派官僚在“平内寇”“御外侮”的思想指导下,创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西方的设备和自然科学,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材料二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厂”的主张,出现了一个兴办工矿企业的浪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895-1911年,共创办了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462家,开办资本共89693千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董少辉《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姓氏来源说到了有起源于封国、谥号、职业三个类别,根据所学分封制的有关知识,应该能够知道周朝存在楚国这一诸侯国,所以据此可以推知,“楚”姓来源于楚国的“楚”,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焚书坑儒没有巩固统治,刘邦和项羽的起义最终推翻秦朝,这说明秦朝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焚书坑儒与刘项起义的问题,不是钳制人们的思想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焚书坑儒与农民起义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战国时期没有贵族背景的名人大量增多,其原因在于贵族制度的没落,即世袭制度的没落,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贵族制度的没落,和分封制的推广、郡县制的实施以及井田制的盛行无关,故A、C、D项错误。 4.B 【解析】本题为选非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实际上就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故A项正确。根据史实,元代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而非郡县,故B项错误。行省制度分省而治,行省长官总揽辖区内的军政事务,由中央垂直管理,在经济和军事权力方面相对独立,故C项正确。元以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的设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省制,所以说行省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故D项正确。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B。 5.B 【解析】彩瓷出现于明清时期,宋代沉船上不可能打捞出明清的文物,故答案选B。铜钱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唐三彩出现于唐朝,排除C;白瓷出现于东汉,排除D。 6.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方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故答案选B;CD 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7.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孟子思想地位日益重要,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故A排除。程朱理学与民本思想深入人心没有关系,故B排除。陆王心学也属于理学,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8.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应为明清之际顾炎武“经世致用”的主张,B、D两项应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均与题目中的人物“陆九渊”所代表的学派“陆王心学”不符,故排除;C项应为陆王心学“反省内心即可得‘理’”的主张,故本题应选C项。 9.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了“妻子敬其丈夫”。佛经译文的改动,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逐渐本土化,故C项正确。AB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潮流 10.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京剧艺术的特征。古代戏曲把人物脸谱化,显然没有真实再现历史、正确评断历史人物,排除AC;脸谱化的结果可能提升也可能贬低即歪曲历史人物的价值,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 考点: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 11.D 【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从材料展现的材料来看,这一文体不具备严格的格律,所以排除B、C选项。A选项楚辞是先秦古文,而材料中现实的是近代白话,所以排除A选项,本题选择D选项。 12.B 【解析】首先从材料中——医学著作来看,可以排除D 选项,《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有关农学的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A选项和C选项都不是“东方医学巨典”,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3.C 【解析】A项是唐代吴道子的宗教人物画。B项是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此图取材于曹植《洛神赋》,是连续性的神话故事画,《洛神赋》是一首爱情诗篇,曹植将其恋人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丕)化作可望而不可求的洛水女神。C项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生活场景,里面有繁华的商业街市。D项是《步辇图》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今西藏地区)赞普松赞干布派来迎亲的使者的场景。故选C。 点睛:从演变背景看,中国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如隋唐时期绘画艺术的发展是隋唐盛世的缩影;宋代的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照旧交粮纳税”等字眼意在强调太平天国正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不涉及军事全盛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提及均分产品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来看已经封王建制而非开始封王建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调整经济政策说明了《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完全实施,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农民政权由于阶级局限性做的要比说的退步很多,提出的很多政策并没有实施,需要注意的是本体的材料只涉及到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 15.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清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正在开展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使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清战争爆发前夕中国不再是传统的东方强国,选项A错在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清战争爆发前夕中国集权制度作战效率非常低而不是更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清战争爆发前夕获得欧美国家的支持的是日本而非中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对甲午战争前夕中国的国情以及列强纵容、支持日本侵略中国的国际形势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6.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中英军割占香港岛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时间在1842年。故错误;B项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事件,时间在1856年之后,错误;C选项中太平军的北伐在1853年,而且洪秀全是广东人,可称为粤逆。北伐进军山东直隶,最后在天津战败。故C项正确。D项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的事情,错误。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四个选项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因此只要时间符合就很好判断。 17.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的时期是列强商品输出的时期,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是他们的需求;《马关条约》之后,随着列强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输出成为了要求,因此在该条约中增加了在华投资设厂的内容。故答案为D项。割地、赔款、通商三项在此前的不平等条约中已有体现,不能反映特殊性,排除AB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转折点:①此前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此次及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②此前在侵华中列强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此后列强间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并对清王朝进行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制华”。③此前是为打开中国大门,进行商品输出;此后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18.B 【解析】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在1859年颁布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它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B项正确;《定国是诏》和《海国图志》都不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故C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不同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经济主张 消灭剥削,平均分配土地和财物 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群众基础 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得不到农民的拥护 作用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没能实施 特点 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19.A 【解析】 试题分析:《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了大片土地,维新派痛心疾首,才有谭嗣同此诗,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时,谭嗣同早已牺牲,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谭嗣同已经被杀,故C项错误;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时间更不对,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名师点睛】《马关条约》的危害: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可以说明清政府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思想,实际上缺乏近代外交意识,故本题选择A项;B中民族观念没有体现;C与材料中意思相反;D中没有提及维护主权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 权利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1.D 【解析】从材料中的“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失败”“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不满足条件,故排除。 22.D 【解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排除A;中国始终没有形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排除B;民族资产阶级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排除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没有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选D。 23.C 【解析】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根本不同是经营方式和性质,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经营,属于官僚经济;民族资本依靠个人经营,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D没有揭示两者的经营方式和性质,排除;官僚资本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排除B。 24.A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洋纱在中国各地乃至农村畅销,说明传统织布业大量使用洋纱织布,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是解体程度,不是解体范围,不选D项。 25.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先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海国图志》中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不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工业技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魏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仍然是封建思想,不会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从阶级属性上去理解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 26.A 【解析】据材料中“梁启超”“在当时是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参考书”“包含西方国家各种先进科技知识”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据所学可知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故A项正确;“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所提出,故B项排除;“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故C项排除;“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出自于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故D项排除。 27.C 【解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AD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因此答案为C。 2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历史概念。“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应用,来维护旧的封建制度,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顽固派的思想;B项对应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D项错误,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9.C 【解析】AB不对,他们都强调学习西方技术;D不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但不是最早的提倡者;C符合,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故本题答案选C项。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结合所学排除魏源和张之洞,然后对于CD两项从时间上进行比较排除。 30.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材料中的“本在朝廷政教”应指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B选项。A、D项错误,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而材料则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显表示赞赏;C项错误,材料并非认为技术不重要,而是说强生之本在制度。 31.D 【解析】 材料反映琦善认为中英之间采用字面上相对平等的照会是可行的,故排除C,选D。鸦片战争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排除A;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 32.B 【解析】洋务运动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故B正确;AC不属于根本目的,排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错误。 【名师点睛】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33.B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从国外进口机器,聘请外国人管理企业、负责出口,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依赖外国资本主义,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该企业受封建官吏剥削,排除A。题干中没有提到对国内市场的忽视,排除C。题干中没有涉及该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反映的是该企业依赖外国的技术设备、人才和市场,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4.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近代企业,使用机器生产,A项正确;工厂中存在雇佣关系,B项正确;C项对应的是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D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本题答案选C。 35.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1872年是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为口号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兵工厂和造船厂”“中国人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所反映的就是军事上的近代化努力,B项正确。题干肯定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而没有涉及西方国家敌视中国,排除A。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产生于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理解外交官眼中的洋务运动,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6.(1)变化: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探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文化。特点: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从学习器物到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的过程)。 (2)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1分) 中国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作用下起步的(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外部动力),确实有一定的被动性。(4分) 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原因,这就是中国不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4分) “冲击——反应”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作用和中国的被动反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中国现代化,既要看到外部动力的冲击作用,又看到内部动力的决定性(主观能动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可知,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的变化: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探索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科学文化。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到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是从学习器物到仿行制度、提倡思想解放的过程。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这类问题一般分成三步:第一步亮明观点(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或态度),第二步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对材料的观点进行论证(赞同材料观点的),或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不赞同材料观点的),第三步通过论证得出相应的结论。在论证时应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做到史论结合,有观点有论据有结论。 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 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论证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和扩张性;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和顽固性保守性,缺乏变革的内动力。中国近代每一次大的变革几乎都发生在西方侵华(冲击)后,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先进的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证明了“冲击—反应”模式。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派的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名师点睛】1、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近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②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是主题。 ③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思想层次”的过程。 ④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37.(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外资企业在客观上起了带头、示范和准备技术力量的作用;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起了诱导作用。(每点3分,共9分)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资本规模的扩大。(4分) 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新的社会政治力量逐渐成长起来,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来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纯粹是一个经济理论方面的问题,教材上也学到了这个基本知识点,此类问题关键在于一定是要多角度的解释,可以从自然经济的瓦解、自然经济的瓦解提供劳动力、市场以及洋务运动的刺激、诱导等角度全面分析。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表现主要从办厂数量多即企业数量多、注册资本多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即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主要突出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且还可以强调当时的资产阶级为了救亡图存而发动了戊戌变法,用具体的事例去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本题的“初步的发展”表现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的发展”表现及原因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