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 1. 英国历史学家马考利说:“一个在1789年、1794年、1804年、1814年和1834年都对大革命持相同看法的人,要不是神启的先知,就是顽固的笨蛋。”他强调的是 A. 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 B. 史学对现实具有借鉴功能 C. 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 D. 不同阶级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不同时期对事物的认识应该是不同的,体现了历史认识的时代性。A项正确。 考点:认识历史·历史认识的方法·历史认识具有时代性 2.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C.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D.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依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是在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依据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肯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3. 某年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 《独立宣言》发表 B. 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 自由女神像落成 D.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美国把俄国二月革命跟美国独立战争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美国支持俄国二月革命,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名师点睛】尽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没有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因在于“二月革命”后,掌握实际权力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原有的国内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俄国革命的前进方向,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4.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苏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这种形式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①应选。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这能够反映出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③④应选。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从材料看不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②。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一国两制思想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5.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多金商贾”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机杼”说明追去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诗中“水乡”是指吴江县盛泽镇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 手工业发展•清朝江南经济发展。 6.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这一条约规定有利于 A. 各国工业革命技术的传播 B. 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 C. 国际贸易壁垒准则的建立 D. 国际货币体系准则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这有利于中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与题意正好相反,排除;D项是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 7. 据吴玉章回忆,1936年8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来信说:“贵报内容精彩,议论正确,自不必说,而所标出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敝军之宗旨相合。……正因为如此,故贵报深得敝军全体士兵的欢迎。”这说明《救国时报》 A. 起到了宣传抗日主张的作用 B. 丰富了军队士兵的业余生活 C. 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宣传工作 D. 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爆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报刊的作用,依据“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结合时间:1936年可知所处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 8. 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的信息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对引进外国资本主义东西的怀疑,在改革是否进行中犹豫,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是1990年,不存在引入“资本主义”信息,故B项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问题,故CD项错误。 【考点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9.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答案】C 【解析】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一体化程度逐渐加强。材料告诉我们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而非全球剧变令人忧虑。故A项错误。B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之间对抗激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伴随着冷战结束,国家之间对抗缓和而非激烈。故B项错误。C项,材料告诉我们20世纪,随着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今世界总的趋势走向缓和,一体化程度逐渐加强,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D项,首先,材料并未体现民族矛盾问题。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世界某些地区的矛盾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变得紧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所以统治者之所以查禁此书在于此书与清代加强专制主义的要求不符,故D项正确。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B错误;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C错误。 【点睛】《明夷待访录》为常考点,其中常考的篇目和观点有以下几个:《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11.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 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 思想解放风起云涌 C. 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 D.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戏剧兴起的原因。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壮大,戏剧正是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应运而生,故答案选D。AB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 12. 贝多芬历经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剧变,给后人留下震撼人心的音乐史诗。对其《第三(英雄)交响曲》解读有误的是( ) A. 作品充满时代气息 B. 作品有田园风光般的抒情 C. 作品含蓄地献给一位无名英雄 D. 作品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雄伟气势 【答案】B 【解析】 《第三交响曲》作于1804年,此时正处于动荡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故ACD的表述都正确,B项错误。 【考点定位】浪漫主义音乐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 变革策略 材料一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主题二 变革反思 材料二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 (2)关于材料二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 【答案】(1)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 (2)①论者:操之过急。理由:①在短短103天内颁布了众多的法令,使基层没有时间去理解和贯彻落实这些规定,致法令成为一纸空文。②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招致多方反对和敷衍而失败。②辩者: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理由: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更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③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理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是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刚刚登上政治舞台,力量弱小。④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理由: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缺乏政治斗争策略。⑤综合观点。⑥其他。 【解析】 (1)依据材料“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可概括得出孝文帝以迂回战术消除变法阻力。而康有为以西方、日本变法取得成功为例激发信心。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支持论者的观点,依据材料“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可概括得出论者认为变法操之过急的观点,结合所学从变法在短时间内颁布众多法令缺乏时间理解和贯彻、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没有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就急于改革等方面说明支持论者观点的原因。也可以支持辩者的观点,依据材料“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可得出辩者认为变法对旧制度改革不彻底的观点,结合所学从变法内容中没有根本改革旧制度的措施、没有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取代封建专制制度等方面说明支持辩者观点的原因。还可以结合所学得出变法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新旧力量对比悬殊等观点,然后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水平较低、缺乏政治斗争策略、封建力量的强大等方面论述这场变革失败的原因。论述其他原因亦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船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材料二 19世纪末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大事年表:20世纪十大经济(据中国新闻社《迎接新千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哥伦布大交换”是如何改变地球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举例说明。 【答案】(1)改变:欧亚非三大洲的经贸联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动了人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疾病)的跨大洲流通;促进了中国土地开发和人口增长;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 (2)特点: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成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发展;交通工具的变革;列强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西方国家殖民扩张。 (3)趋势一:全球化;说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趋势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凯恩斯主义奠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 趋势三:区域化;说明: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欧元诞生。 趋势四:体系化、制度化;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贸总协定及替换它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解析】 (1)由材料“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结合所学,可得出欧亚非三大洲的经贸联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揭开了全球化的序幕;由材料“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可得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材料“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可得出带动了人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疾病)的跨大洲流通;由材料“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得出促进了中国土地开发和人口增长。 (2)关于“特点”,由材料“欧洲通过其资本、工业及军事能力而在19世纪末统治了世界经济”,可得出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关于“成因”,可以从从两次工业革命增强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实力,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方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提供了便利等方面分析。 (3)关于“趋势”,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说明。1944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会议召开,1949年24国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生效,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1957年欧洲六国批准建立单一贸易区的《罗马条约》,1999年欧盟11个成员国批准把欧元作为共同货币,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反映出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1995年成立替换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不久,三菱轮船公司成立,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又虑各轮船自船主以至火夫等人尚不敷用,每年再付给该公司1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三菱轮船公司除参与远洋和沿海航运之外,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 ——摘编自1875年10月4日《申报》“论日本三菱公司事”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奏准设立轮船招商局,制订章程,次年委唐廷枢为总办,重订章程,计划募集资本银100万两,先募50万两,分为1000股,由华商认购,禁止洋商认购,亦不准华人转让洋商。李鸿章提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为该局经营原则不久,该局经营陷入困难,1876年李鸿章拨官款50万两接济,又增拔漕粮和官物由轮船招商局承运,并奏准该局延期归还官款。之后,轮船招商局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日本明治政府为扶植本国航运业采取哪些重大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鼓励发展民间航运业方面的异同点,对中日两国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培养航运人才;禁止洋商参与内河航运;限制货客运价格,以促进日本工商业全面发展。 (2)相同点:公司初创时均予资金支持;政策指导;多种优惠;阻止外商控制本国航运业。 不同点:日本更着眼于长期发展,清廷则日光短浅,多为临时措施;日本确立本国船只内河航运垄断,清廷仅禁止洋商参股招商局,未禁止外商轮船进入内河;日本着眼民族工商业整体发展,清廷只关注招商局短期经营。日本是无偿捐款支持,清政府官款必须偿还。(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影响:日本航运业和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轮船招商局虽在一定时期获得发展,但因受官府掌控,发展受到多重限制,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作用有限。 【解析】 (1)据材料“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据第(1)问的回答,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给予各种优惠和对外防范等方面加以回答。第二问,通过对材料的比较从政策的持续性,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据材料“并奏准该局延期归还官款。”可以得出区别还在于资金是否需要归还政府。影响可从日本航运业与轮船招商局发展的不同结果进行分析即可。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1月8日发表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以公开方式订立公开合约;无论平时和战时有公海上航行的自由;撤销各种经济障碍,贸易平等;实行裁军;调整对殖民地的要求,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德国撤出俄国,调整俄国问题;德军撤出比利时,恢复比利时之独立性;德军撤出法国,阿尔萨斯一洛林也还法国;根据民族性原则,重新调整意大利边界;奥匈各族自治,允许独立;同盟国撤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的民族自决;恢复波兰之独立性;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经过讨论后,协约国最终还是以威尔逊提出的方案作为对德和谈的基础。1918年8月.德国在战败前夕向美国提出愿在“十四点”基础上和谈。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裹,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 ——摘编自吴于瑾/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的本质意图。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破产的原因。 【答案】(1)该纲领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干预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因此美国威尔逊提出该纲领从本质反映了美国企图冲出美州,争夺世界霸权。 (2)美国称霸意图影响其他大国利益;英法等老牌帝国的阻碍和破坏;美国内部传统的孤立主义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民族国家利益竞争、力量均势、战争等原则根深蒂固。 【解析】 (1)依据材料“世界和平纲领”的方案内容并结合所学从美国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英、法操纵会议进程,所议定的和约条款大多不符合“十四点”的初裹,新创立的国际联盟也成为推行英、法两国政策的工具”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美国霸权主义遭到抵制、英法等老牌帝国的阻碍和破坏以及传统的民族国家利益竞争、力量均势、战争等原则根深蒂固等思考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会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解析】 (1)根据材料提到,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提到,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