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1.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A. 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 B. 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 C. 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 D. 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是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的信息,排除C;材料反映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而右边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表明犁的形制有了重大进步,故选D。‎ ‎2.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排除C。‎ ‎3.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 ‎4.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脱离农村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句话可以看出工商业还是依附于农业发展,因此选D;题干中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功能并没有增强,工商业是农业的附属,选项A排除;题干中没提到户籍制度与城市发展对农业的作用,选项B、C排除。‎ ‎5.《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 B. 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 C.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 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明上河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充分说明北宋城市军事职能在减弱,经济职能在增强,故C 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封建国家的基本国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故B项错误;该绘画不能反映出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6.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项A排除;选项B“共同追求”表述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选项C排除。‎ ‎7.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 A. 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 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C. 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 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一条鞭法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标志着战国以来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因此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府调整的是赋税缴纳方式的改进,A选项符合题意。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是在宋元时期,D选项排除。‎ ‎8.明清时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盛行永佃制,地主占有“田底”,向佃农收租;佣农占有“田面”,可永久使用土地。“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 A. 农民土地私有制开始成为主体 B. 部分农村的人身依附松弛 C. 土地产权交易在南方比较繁多 D. 乡间剥削关系受严重冲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永佃制下,得到永佃权的农民有更多的经营自由和选择,地主也不干涉“田面”的转移,体现出人身依附关系的进一步松弛,故选B。农民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确立并逐步成为主体,排除A;永佃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田面可继承也可出租或出售,但不意味着产权发生转移,排除C;即使在永佃制之下,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冲击地主土地私有制,故乡间剥削关系不可能受到严重冲击,排除D。‎ ‎9.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的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材料“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贸易内容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10.工业经济意味着农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也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前,从国外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材料强调的是 A.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B. 农业进步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迅速提升 D. 工业革命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工业经济意味着农业人口的比例明显下降……也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可知材料旨在说明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产量增长的基础,农业生产发展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故B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交通运输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排除;D项,题干旨在强调农业增产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而非在工业革命后增加农业产量,排除。‎ ‎1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运输业和城市公用事业的托拉斯(垄断组织)总共达到445个,他们合并了近8700家公司,拥有资本203.79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全部产值的50%左右集中掌握在只占企业总数1%的3060个大型企业手里。这一现象 A. 适应了美国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B.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C. 维护了美国市场自由竞争的秩序 D. 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美国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它控制了市场的各个环节,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故BC项错误,选A;美国金融市场投机过度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故D错误。‎ ‎12.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60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 A 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 B. 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 C.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 D. 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买办依附于外商,并且广州等地的行商也到上海充当买办”可知上海外贸地位高,故答案为D选项。材料未涉及广州行商与各地行商谁具有买办职业优势,A选项排除。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中国早期对外开放是因列强侵略,不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C选项排除。‎ ‎13.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时间是在1912年11月,这时已经建立起北洋军阀政府,由“许民自由经营”、“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所召开的会议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都与民族工业有关,所以能够反映政府为了振兴民族工商业采取的举措,故选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B;当时的北洋政府是在北京,而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于1927年,故C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D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的时间观念,历史上的北洋军阀政府存在的时间是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存在于1927-1949年,另外还需要注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及其时间,才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14.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促进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抑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B.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促进了军事工业快速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出现办厂风气大开的局面,故B正确;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A表述太绝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民用工业,洋务运动首先创办军事工业,为辅助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C先后颠倒,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实业限制,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20世纪初,电报的广泛运用使上海各大报刊在追求新闻“速而确”方面难分伯仲,尤其对重大事件的报道,细枝末节虽有不同但整体脉络相差无几。这说明通讯事业的进步 A. 推动了近代科技发展 B. 消除了报刊行业竞争 C. 制约了新闻报道深度 D. 提升了新闻基本效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电报,新闻行业的消息比较快,而且相对比较准确,说明电报通讯工具促进和提升了新闻的基本效能,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科技的发展,排除A;材料信息看不出新闻行业的竞争被消除了,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新闻报道的深度被制约了,排除C。‎ ‎16.从1930年~1933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8600万美元一跃而增加到1.72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多河动工。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 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 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政府出资修建大型公共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特点,选项A正确;根据材料可见当时政府在干预经济,没有体现出自由放任政策,选项B排除;胡佛的政策不能彻底根除经济危机,选项C排除;美国胡佛政府的政策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17.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C.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容中明显可以体现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C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的内容,故A错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以后,并不是70年代。故B错误。从材料中叙述来看,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削弱而不是在加强。故D错误。‎ ‎【点睛】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西欧国家福利制度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推崇。‎ ‎18.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 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 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 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19.1929-1941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9000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2752个,拖拉机站7064个,新建铁路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3.6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A. 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 深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 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 受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9-1941年”这一时间,可以看出,这正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因此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得益于斯大林模式,即计划体制的实施,故A项正确;1928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已经基本停止,排除A项;此时二战才刚刚爆发,并没有太大影响,排除C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很小,排除D项。‎ ‎20.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A. 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 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 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 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32年”可知,西方正爆发经济危机,大批工人失业,而苏联正值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才会出现“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现象,说明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契机建设社会主义,故B 项正确;苏运用联一直实行斯大林模式经济,并没有改变,故A 项错误;苏联建设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契机,不是直接工业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苏联经济建设并不缺乏人才,材料主要说明借用经济危机时机进行工业化建设,故D项错误。‎ ‎21.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 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 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 ‎2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依据米、面、油等货物的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指为避免物价变动给有关人员带来损失,把金额折合成某种食物价格计算)工资制度”,类似的举措也用于银行的储蓄业务。这些措施 A. 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 打击了囤积物资的行为 C. 确立起新型的经济体制 D. 使生产恢复的站前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依据米、面、油等货物价格实行工人报酬同步波动的‘折实工资制度’”可知政府重视民生,保障民众利益,故A项正确;B项,打击囤积物资行为与材料主旨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措施,未提及经济体制,排除;D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排除。‎ ‎23.1966年,国家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社队将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购买和维护农业机械。这表明当时 A. 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一定优势 B. 中央在反思农业发展的方向 C. 工农业生产出现了严重失衡 D. 人民公社的模式发生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国家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可知,国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故A正确;根据“国家开始将‘支援农村人民公社投资’主要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可知,国家已经明确了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发展方向,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农业,并没有涉及到工业,无法从题干中看出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故C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民公社的模式,排除D。‎ ‎24.1978年,安徽遭受大旱,安徽省委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借地度荒: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国家不征粮,不分统购任务。这一措施 A. 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 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 C. 为包产到户提供了契机 D. 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凡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种麦、种油菜,每人借三分地,并鼓励农民开荒多种,谁种谁收谁有”可知集体土地借种于农民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包产到户政策提供了借鉴与机遇,故C项正确;A项,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改变公社体制,排除;D项,题干无法体现借种开荒解决了农民温饱,排除。‎ ‎25.1973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而在此之前,全球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这一变化 A. 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危机 B. 说明美元仍旧维持霸权地位 C. 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D. 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维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全球石油交易必须以美元结算,可知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不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B正确,CD错。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是因为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的表述无关,故A错。‎ ‎26.有学者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古典时期少数东西方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上述现象表明 A. 文化保护主义的倾向明显 B. 世界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 C. 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东西方先进文化,将变化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信息可知,全球化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交流融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化开放而非文化保护主义;B选项错误,文化多元化格局破裂的表述过于绝对,明显错误;C选项错误,世界文化基本实现一体化的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7.16世纪后,欧洲市场上的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其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贵族的青睐,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A. 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 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 欧洲贵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饮食文化 D. 食物被赋予了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贸易加强,美洲饮食传入,胡椒由贵族餐桌走向普通民众,取而代之的是的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反映食物的使用在当时的欧洲体现等级的区分,故D项正确;A项,物种交流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贵族地位的衰落,排除;C项,题干不能说明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排除。‎ ‎28.1840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 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 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 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化中卫生问题显现,导致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区死亡率越高,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城市医疗技术水平,排除;D项,英国城市问题源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并非殖民扩张,排除。‎ ‎29.“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1895年后上海人口激增是由于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自然经济瓦解彻底 C. 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D. 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如果跟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结合所学可知,1895‎ 年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促进了上海人口激增,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在近代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排除。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C项排除。上海的城市功能仍是以经济为主,1895年后没有发生变化,故D项排除。‎ ‎30.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沟通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以及发现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的人俑,可知当时丝绸之路已经延伸至朝鲜半岛,故C正确。材料知识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错。材料未强调海上丝绸之路,B错。材料未提及与东罗马的外交,故D错。‎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统治者反对对外贸易,建朝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朝贡贸易是唯一的合法外贸途径。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除宣扬国威外,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物产亦是重要目的。1567年,明政府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海外贺易活跃起来,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以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貿网络,中国的売器、茶叶等物品大量流向西方。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明末清初的几十年里,郑氏海商集团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材料二 ‎ ‎ 清初厉行海禁。1683年,康熙帝打败郑氏集团,结束海禁,后又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闹的通商单位,专门经营外貿的中国商行在广州迅速加。1757年,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ロ,并颁布了一套详细的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广州贸易体系”。以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多样且整合性较妇的经济圈。清朝持续外贸顺差,西方各商业势力不得不寻求与这个体系的融合。19世40年代后,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明朝前期到后期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并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与清朝前中期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并简析清朝“广州贸易体系”的积极作用。‎ ‎【答案】(1)变化贸易中心:由印度洋转向太平洋。‎ 贸易流向:由中国购买外国物品为主,到外国购买中国物品为主。‎ 贸易政策:由政府严格管控到民间贸易逐渐兴起。‎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朝政府外贸政策的调整。‎ ‎(2)相似之处:中国政府试图掌控对外贸易;都经历了由政府严格管控到相对放宽的过程;中国外贸处于顺差状态;中国在东亚贸易圈占重要地位。‎ 积极作用:推动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大量采购西洋(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明政府开放福建省一港口供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并对进口贸易征税。之后,西班牙、荷兰、英国商人相继东来。…逐渐形成了以闽粤为中心、以澳门为核心的亚太经貿网络”从贸易中心、贸易流向及贸易政策进行分析;二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社会经济及政府政策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2)一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商人、工匠遍布南洋各个群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操控着东亚、东南亚的海上贸易。”及材料二“后又在主要海港设置海关。粤海关迅速成为最热闹的通商单位…乾隆帝宣布广州为清帝国唯一对西方开放贸易的港ロ,….清朝持续外贸顺差,…随着中西多项条约的签订,以上海为中心的新的远东商贸网络逐渐形成。”从政府控制、政策放宽、贸易顺差现象、贸易地位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推动中国世界认识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古代城市具有“城”和“市”的两重身份,但倒重政治、军事功能。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为政治统治服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等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近代,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国等休闲娱乐场所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仅突出了广场、街道,还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的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宏伟的林荫大道和广场,布局讲究严道的几何构图,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拉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ロ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产生了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环境问题。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人与环境、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等矛盾,20世纪初以来,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条件的改善、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等方面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以来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与文化因素联系密切;立足自身,但也借鉴学习。‎ 积极作用:满足了民众生活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和社会进步;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2)原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增强;工业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 ‎(3)问题: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公共生活的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相关理论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但侧重政治、军事功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城市中的广场、牌坊、庙宇等常常与当地的历史、风俗有密切联系…仿西方而修建的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逐渐成为公共空间结构的新要素…而且引入了社会资本和群体参与”从历史、政治影响、文化因素与借鉴学习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满足民民众生活、城市发展、社会凝聚力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打破了中世纪的封闭状态,…体现着人对社会和自然的有力拉制。…19世纪以来城市人ロ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扩大…英美等国着重从美观舒适、卫生条件的改善”从思想解放运动开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进步进行回答。‎ ‎(3)结合所学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关注民生、精神文明建设、资源合理利用进行分析。‎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