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浙江省诸暨市牌头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蒙恬北击匈奴,为加强边防,秦始皇在此设立 A. 九原郡 B. 邯郸郡 C. 琅邪郡 D. 桂林郡 ‎【答案】A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为加强北部边防,他在此设置了九原郡,同时还在北方修筑长城和“直道”,故选A;邯郸郡设在黄河下游地区,琅琊郡设在山东半岛,桂林郡则在西南地区,均不符合题干中的原来匈奴活动的区域,故排除BCD。 ‎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空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或者古今地名的对照等,都是在解答选择题时值得关注的细微信息;再有就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战争或者什么路线之类的信息,则需要结合地图进行把握。这一题在提醒考生注意《秦朝疆域图》中相关郡的设置及其地理位置。‎ ‎2.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以下九卿官职,哪一个是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的?‎ A. 廷尉 B. 宗正 C. 典客 D. 奉常 ‎【答案】C ‎【解析】秦始皇设置的三公九卿制下,九卿中主管少数民族和外交事务的是典客,故选C;廷尉是管理司法事务的,宗正是主管皇室事务的,而奉常则是管理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的,故排除ABD。‎ 点睛:一套试卷都是难题的试卷不是好试卷,每套试题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再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中档难度试题,还有约20%左右的难题,这样的试题设计才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效度。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之中,要争取把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难题尽量争取即可。千万不能看清基础题,在这样的题上不丢分就等于得分。这一题就属于基础题,或者说是送分题,得不到就可惜了,可见注重基础有多重要。‎ ‎3.宣政院是 A. 元代管理全国宗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 B. 元代管理全国宗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C.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 D. 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 ‎【答案】D ‎【解析】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故选D;AB错在了“宗教僧徒”,AC错在了“地方官署”,故排除ABC。‎ ‎4.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在介绍西周时写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下列对材料中的封建制度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拓展了统治区域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作为西周巩固政权的制度,有效地稳定了当时的统治秩序和拓展了统治区域,故选B;西周时期我国还没有建立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故排除AC;国家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实行的,在西周之后,故D也不符合题意。‎ ‎5.《大清相国》一书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康熙朝大臣群相,下列有关此书主人公陈廷敬的表述,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 陈廷敬在军机处处理政务 B. 陈廷敬在文渊阁以大学士身份当值 C. 陈廷敬在朝中通过密折制向康熙上书 D. 陈廷敬被任命为丞相统率六部 ‎【答案】B ‎【解析】军机处设立于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密折制也是雍正皇帝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而设立的制度,故不符合题干中所提到的“康熙朝”这一时间,所以排除AC;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已经被废除了,而且明确规定以后不再设置丞相,故D也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清朝康熙时期是存在文渊阁的,所以陈廷敬有可能被任命为文渊阁大学士,故选C。‎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就是考查考生对于“康熙朝”这一时间的判断是否准确。‎ ‎6.下图是某朝代浙江省行政区划图,最有可能是哪个朝代?‎ A. 元朝 B. 宋朝 C. 清朝 D. 唐朝 ‎【答案】C ‎【解析】元朝地方行政区划分别是省、路、府、州、县,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别是路、州、县,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分别是省、府、州、县,唐代则是道、州、县,上述区划图里面省之下是府,结合上述知识可知,只有C符合史实,故应该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7.下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该战役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徐州会战 ‎【答案】A ‎【解析】由图中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总部”可以判定这一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故排除D;结合地图中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徐州”可以判定应该指的是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故选A而排除BC。‎ 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对于空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一些重要的地理位置或者古今地名的对照等,都是在解答选择题时值得关注的细微信息;再有就是涉及到一些重要的战争或者什么路线之类的信息,则需要结合地图进行把握。这一题就需要结合地图中的军队名称和地名来仔细推敲。‎ ‎8.(题文)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主要反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战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排除A项,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持久抗战 ‎9.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该文选自以下哪次会议决定?‎ A. 瓦窑堡会议 B. 自卫抗战声明书 C. 八一宣言 D. 洛川会议 ‎【答案】D ‎【解析】“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说明当时国民党已经开始抗战,故这种说法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故排除AC;自卫抗战声明书是1937年8月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后,里面没有全民族抗战的内容,故排除C;提出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共产党,这是在洛川会议上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内容,故选D。‎ ‎10.下面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A.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刘永福和台湾军民抗日 C. 八路军游击抗日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文字“倭”可知反映的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故排除AD;再由图中古代军队和人物装束的图像可知C不符合题意;图片反映的是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过程中,刘永福的黑旗军与台湾军民一起誓师抗日到底,故选B。‎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则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和人物装束来排除。‎ ‎11.晚清收复新疆的历史中,谁在伊犁问题上据理力争,通过外交智慧收回伊犁?‎ A. 曾纪泽 B. 左宗棠 C. 丁汝昌 D. 李鸿章 ‎【答案】A ‎【解析】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最终在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了《改定条约》等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故选A而排除B;丁汝昌和李鸿章没有在收复新疆的历史中发挥作用,故排除CD。‎ ‎12.《大刀进行曲》是抗日战争期间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歌曲,该歌曲与下列哪一事件相关?‎ A. 东北抗日联军 B. 百团大战 C. 国民党二十九军长城抗战 D. 淞沪会战 ‎【答案】C ‎【解析】由于1933年日军侵占承德后,继续沿长城进犯,国民党二十九军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战,将士们在冰天雪地里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与装备先进的日军拼死肉搏,使得喜峰口失而复得,《大刀进行曲》就是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将士,鼓舞全国人民继续抗战,故选C;ABD都与此无关,故排除。‎ ‎13.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瑞金位于哪里?‎ A. 湘鄂赣边界 B. 湘赣边界 C. 赣闽边界 D. 陕甘宁边界 ‎【答案】C ‎【解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故选C;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长沙以北,井冈山所在的是湘赣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界在西北地区,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14.在哪一次革命行动中,中国人民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A. 辛亥革命 B. 解放战争 C. 1931-1945年抗日战争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D ‎【解析】‎ 国民革命军在出师北伐后,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在此基础上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故选D;ABC与英租界收回无关,故排除ABC。‎ ‎15.有一个村,在村口打出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标语,该村在哪个省?‎ A. 陕西省 B. 江西省 C. 贵州省 D. 河北省 ‎【答案】D ‎【解析】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这个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一定的部署和安排,之后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之后就建立了新中国,定都北京,故选D;AB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6.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什么样的方针?‎ A.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 长期共存,参政议政 D.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答案】B ‎【解析】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7.有国际政要在回忆他在冷战时期经历的时候写到:“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位国际政要是 A. 丘吉尔 B. 基辛格 C. 尼克松 D. 田中角荣 ‎【答案】C ‎【解析】“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段话是在肯定新中国的地位,想要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国际政要应该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故选C ‎;丘吉尔在冷战期间不再是英国首相,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基辛格是帮助尼克松实现上述意愿的具体执行者,其行动在尼克松提出上述主张之后,故排除B;田中角荣是日本首相,而日本在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后才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排除D。‎ ‎18.“法”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讲话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A.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B.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答案】C ‎【解析】“文革”结束后,为了吸取其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里提出了题干所述的内容,故选C;《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关于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故A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A;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之后,故排除BD。‎ ‎19.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民族,两岸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是在什么时候?‎ A. 达成九二共识以后 B.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 C. 香港回归之后 D. 一国两制提出后 ‎【答案】B ‎【解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两岸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故选B;ACD都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故排除ACD。‎ ‎20.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自由选择它们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和它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该公报发表于什么会议上?‎ A. 亚非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中美联合公报 ‎【答案】A ‎【解析】亚非会议上,由于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后,与会的亚非各国代表非常赞同其主张,所以大家对于其他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都认同“求同存异”,故选A;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第26届联大是讨论关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问题的,中美联合公报是关于中美两国改善外交关系的一个文件,故BCD均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的几个重要概念是关于外交方面的,考生需要弄清每一个会议或者文件的主要内容,才可以做好这类题目。‎ ‎21.70年代,中关关系解冻,以下哪一项不是解冻的原因?‎ A.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 为了更好地解决台湾问题 C. 出于自身国防安全考虑 D. 中国经济实力增长 ‎【答案】D ‎【解析】中关关系解冻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经历着“文革”内乱,所以中国的经济没有较大增长,故不能作为中美关系解冻的原因,故选D;ABC都是关于解冻的原因,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22.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下图所示法律出现的原因是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B. 对外扩张使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 C.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贵族始终掌握着制定法律的主导权,故A项错误。随着疆域的扩大,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的代表,故B项错误。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最后制定了《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23.“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文中的罗马法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材料“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表明,随着帝国扩张,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因此,万民法成为适应罗马法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公民法的代表,自然法是一种法学理念,都不符合题意,故ABD三项排除。‎ ‎24.英国学者贝梯·肯尔认为:1689年至1716年是英国国王与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这一时期确立的“关系”包括 ‎①国王不得侵犯议会征税权 ‎②未按法律程序,国王不得拘捕臣民 ‎③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④国王不得干预议会的行政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英国议会在这一时期拥有立法、财政等大权,但不具备行政权,行政权由内阁行使。因此,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BCD思想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迄今为止是英国皇室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见证了英国13位首相的更迭,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君主 A. 为了取悦民众,拒绝行使手中应有的权力 B. 是可有可无的虚君,但能代表国家出访 C. 无权任命首相,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D. 仅仅是国家的象征,实际上统而不治 ‎【答案】D ‎【解析】英国君主手中并无实权,且其保持沉默也并非为了取悦民众,故 A 项错误;英国君主并非可有可无的虚君,她英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 B 项错误;英国君主有权任命首相,尽管是形式上任命,故 C 项错误;根据“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可知英国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实际上统而不治,故 D 项正确。‎ ‎26.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是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关于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D项错误。‎ 点睛:排除法是历史选择题的万能解题法,解题时把握“排除三原则”:不符合史实的选项首先排除;其次是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再次是符合材料信息但不符合主旨信息的。本题中AB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 ‎27.“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文中的“小排炮”是 A. 启蒙思想 B. 古典政治经济学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可知,此思想向传统的资本主义思想提出挑战,“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发射若干小排炮”可知这是空想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启蒙思想是资本主义思想,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故C项错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充分暴露以后,它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比空想社会主义更具科学性和彻底性,因此是“大炮”。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根据“乌托邦式”可知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28.《共产党宣言》最初是 A. 第一国际成立宣言书 B. 声援巴黎公社的倡议书 C.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总结性文件 D.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故D项正确。1864‎ 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而《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故AB两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工人运动的实践让人感到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于是《共产党宣言》诞生。故C项错误。‎ ‎29.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下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B. 第十次不结盟首脑会议上中国成为成员国 C. 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D. 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B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为摆脱大国控制,不结盟运动兴起,他们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的两极国际关系格局。故ACD三项排除。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但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故B项符合题意。‎ ‎30.2018年1月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历史上法国为推动欧洲一体化,曾主动迈出与联邦德国和解的第一步,这一关键性的步骤是 A.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 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 C. 组成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 成立欧洲共同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国为推动欧洲一体化,曾主动迈出与联邦德国和解的第一步是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故A项正确。BC两项是在1958年成立。D项是在1967年。故BCD三项排除。‎ ‎31.“我们不仅要在制定法律时始终考虑如何使法律为民主制度服务,而且遵守我们所颁布的法律,并且严惩那些违法分子。”该材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人民主权 B. 轮番而治 C. 直接民主 D. 法律至上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强调了雅典民主政治中法律的重要性,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人民主权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上,材料没有体现;B选项只要是选举制度,材料没有涉及;C选项直接民主是民主形式问题,材料没有这一点。‎ ‎32.所谓公民法,又称为“市民法”,就是罗马国家为本国公民颁行的法律,主要包括罗马社会早期的习惯法和国家颁行的决议。下列有关公民法表述错误的是 A.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B. 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 《十二铜表法》从属于公民法范畴 D. 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 ‎【答案】D ‎【解析】A选项正确,罗马法的初衷就是为了管理国家事务;B选项正确,公民法使得公民权利得到保护;C选项正确,《十二铜表法》属于成文法,是公民法的一部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错误,罗马法有繁复的条文细则,并不简单灵活。‎ ‎33.光荣革命之前,国王大权独揽,议会是一种节制力量,但它服从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需要服从议会,议会是最高的主权。 这表明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国家行政大权已经牢牢掌握在议会的手中 B. 国王只保留了最高国家权力象征性的地位 C. 制度变迁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顺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D. 在不改变政权形式的前提下实现了权力的转移 ‎【答案】D ‎【解析】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也有一定的反复;B选项错误,国王还有任命首相等其他权利;C选项错误,光荣革命的形式是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并没有暴力革命;D选项正确,这是光荣革命的特点。‎ ‎34.《共产党宣言》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列对其影响表述有误的是 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 为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 ‎【答案】D ‎【解析】A选项说法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选项说法正确,《共产党宣言》为后面的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C 选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D选项错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之前就已经出现。‎ ‎35.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杜鲁门这一讲话实质上反映了 A. 美国对自由国家人民的同情 B. 美苏冷战序幕的拉开 C. 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D.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47年,这一时期是二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时期,因此杜鲁门的这番话体现出的是美国的战略企图,以维护世界和平为理由进行两极格局的对峙,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这只是美国的一个幌子,并不是真的表示同情;B选项错误,冷战序幕拉开是铁幕演说;C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美国的态度,不能代表世界。‎ ‎36.(题文)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这表明 A. 东西欧国家间经济联系加强 B. 西欧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 C. 世界总体形势趋向紧张 D. 德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联邦德国在1969年到1974年期间属于资本主义阵营的一部分,从材料来看,他并没有只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而是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外交,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德国的态度,其他国家的态度我们无法知晓;C选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看出世界总体形势。‎ ‎37.1991年12月25日19时20分,戈尔巴乔夫把"核按钮"通过"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以上事件的发生,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A. 东欧剧变 B. 苏联解体 C. 两极格局崩溃 D. 多极化实现 ‎【答案】C ‎【解析】上述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而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走向了崩溃,故选C;东欧剧变发生在上述事件之前,故排除A;B是说的事件本身,而题目问的是该事件的世界影响,故排除C;多极化至今也没有实现,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D。‎ ‎38.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故②排除。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③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没有非洲国家,故④排除。故只有①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3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 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C.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 “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解决的突破口是材料内容中的时间与人物,1961年与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两个内容相结合就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的相关问题,再用材料中铁托言论的内容综合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为C项。A出现于二战后初期。B错误,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D出现于1947年,以杜鲁门主义为标志。‎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40.欧洲走向联合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之一。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欧盟成立      ②欧洲共同体建立     ③“马约”签订     ④欧元正式问世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②④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1993年欧盟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1991年“马约”签订,2002年欧元正式问世,故②③①④排序正确,故选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部分)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海关年代 上海 ‎1854‎ 汉口 ‎1862‎ 奉天府 ‎1907‎ 广州 ‎1859‎ 重庆 ‎1890‎ 大东沟 ‎1907‎ 汕头 ‎1860‎ 沙市 ‎1896‎ 满洲里 ‎1907‎ ‎——摘编自吴松弟、杨敬敏《近代中国开埠通商的时空考察》‎ 材料二战前中外贸易由行商控制,实际经手的为洋行买办。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及外人与华人交往日繁,兼承办其他事物,权力渐重。上海兴起,已有经验的广东人随之而来,如徐润、吴健彰。长于买卖的浙江人,亦以此业。除了经办本埠业务,且不时深入内地,收购茶叶,推销进口商品在不断的与外人接触中,习于西事。‎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过程的空间特征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买办这一社会群体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在中国经济变动中所扮演的两种角色 ‎【答案】(1)从沿海-内地-东北。‎ 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 ‎(2)社会背景:西方经济入侵;中外贸易的活跃。‎ 角色: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成为创办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 ‎【解析】(1)‎ 从地理位置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海关设置从沿海为主逐渐发展到内地,最后在东北也出现了海关。海关设置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西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严重践踏中国的主权完整,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特征。‎ ‎(2)社会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方经济传入中国,贸易比较频繁。从“他们初为临时雇佣,仅代外人购买零星什物及起居饮食的必需品”得出他们的角色是作为替外国资本主义收购原料和推销商品的代理人。此外,他们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群体。‎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大国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世界大国以至世界的一极。还有一些地区的国家集团随着其成员的扩大.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安全.外交等领域的协调加强,也完全可能由一个地区因素上升为一个世界因素,成为未来世界格局中的一极。‎ ‎(1)针对材料一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的措施?写出材料三中A.B处两个城市的名称 ‎(2)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简述这一趋势逐渐加强的意义。‎ ‎【答案】(1)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A、布鲁塞尔;B、莫斯科 ‎(2)趋势:多极化趋势加强。‎ 意义: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出处可知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依据所学可知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根据材料二的出处可知是马歇尔计划。依据所学对马歇尔计划进行评价。根据所学可知北约和华约的总部所在地。‎ ‎(2)依据“一些地区大国都在努力地发展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世界大国以至世界的一极……成为未来世界格局中的一极。”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趋势加强。根据所学可知意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