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理)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开学考试(理)试题 一、单选题 ‎1.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很多,说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增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中的“全面”不能从图示中得出,应排除。材料只能看出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的情况,不能得出冶铁业均以生产农具为主,故B项错误。农具的生产大多出自民营手工业,图片不能说明农具出自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2.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 抑商政策的松动 B. 专制制度的衰落 ‎ C. 西方文明的影响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重义轻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故D正确。‎ ‎3. 如下 图是15—19世纪欧、非、美三大洲之间的贸易示意图。这一历史现象所起的最主要的进步作用是 A.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使世界由分散到开始连为一体 C. 促进了非洲和美洲经济开发 D. 推动了全球人口的合理化流动 ‎【答案】A ‎【解析】从图中所示信息可以看出这是三角贸易,结合所学可知,早期殖民扩张中的三角贸易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三角贸易没有推动非洲与美洲 的开发,也没有推动人口的合理流动,排除CD项。‎ ‎4.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 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 B.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等,说明工业革命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选C.‎ ‎5. “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下列对“新工业时代”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电信工具的创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B. 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信工具的创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解体 C.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佛山针行向称大宗……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反映了西方洋针对佛山针行的巨大冲击,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C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离散殆尽矣”,故A错误;自然经济不断解体也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的后果,故B错误;西方洋针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并不能说明国人崇洋媚外,故D错误。故选C。‎ ‎7. 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表中数据表明,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 A.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B. 使我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D.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体系中,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比例明显增大,公有制占据绝对主体地位,意味着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C正确;题干信息的三大改造成果,A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排除;“一五”计划使得我国重工业有所发展,而非三大改造,排除B;通过题干可知,三大改造后,公有制经济比例很大,而其它形式的所有制或者消失,或者比例减少,因此不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发展,排除D。‎ ‎8. ‎ 中国在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对外开放;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使面向港澳的局部开放拓展到面向全球的全面对外开放;2017年设立雄安新区,目的是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和优质城市规划,创建新的典型。这反映中国 A. 国家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C. 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化 D. 对外开放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到浦东新区的开放,再到雄安新区的设置,体现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不断深入发展,C正确;A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1世纪初,中国就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排除。故选C。‎ ‎9. 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答案】C ‎【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10. 下表为罗斯福炉边谈话(节选),该表主要说明当时美国 A. 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逐步形成 B. 新政理念已被各阶层广泛接受 C. 摆脱危机赢得战争是当务之急 D. 总统权力扩大破坏了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从罗斯福炉边谈话内容来看,谈话的主要核心是围绕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展开的,A正确;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美国加入二战是在1941年,C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强调额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D排除。故选A。‎ ‎11.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奖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A. 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 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 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答案】C ‎【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反映了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所以选C。‎ ‎12.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 领导人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 B. 只重视重工业而轻视农业和轻工业 C. 提出的目标超越当时的现实 D. 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先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框架,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故D项正确。A项也是他们改革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排除。C项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排除。‎ ‎13.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安徽省政府2008年推出了一个大规模的巢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相当于150多亿美元在环巢湖地区的城市城镇兴建污水处理系统。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资金上的问题,可以向以下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主要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期贷款,主要是为了解决贫困和发展问题,B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为了解决会员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A排除;世界贸易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主要是为了促进世界自由贸易,CD排除。故选B。‎ ‎14. 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经济组织。下列对其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正式诞生于20世纪九十年代 B. 美国在这些组织中都发挥了完全的主导性作用 C. 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 D. 成员国的经济水平和国家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美自贸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成员国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较大;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更复杂,经济水平和实力差距更大;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差别更大。故答案为D项。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1989年成立的,排除;B项,美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和世贸组织中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是1995年成立的全球性的贸易组织,不是区域经济组织,排除。‎ ‎15. 据报道,世界贸易组织(WTO)准备从2019年1月28日开始就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展开调查。这是中国第二次请求WTO就此事进行调查。彭博社称,上月中国提出申请,但被美国否决。由于WTO规则禁止成员第二次阻止争端调查,此次调查可能会推进。可见 A. 调解中美争端也是WTO的基本职能 ‎ B. 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 C. 发展中国家可用WTO规则维护权益 ‎ D. 美国各项政策阻碍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答案】C ‎【解析】调解贸易争端是WTO 的重要职能之一,WTO 通过一系列规范推进世界贸易自由化,许多规则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的利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好 WTO 的规则维护自身权益,故 C 项符合题意;WTO不仅仅是为中美而存在,故不能认为调解中美争端是其基本职能,A项不符合题意;WTO有助于消除成员之间贸易壁垒,但本题没提到最终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D不符合题意。‎ 二、材料分析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发生瘟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皇帝下诏)勿(不要)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开仓赈济灾民)。‎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积蓄充足而人们乐得其所)。”‎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三 “(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相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材料二就农业和商业之间关系形成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城市出现了怎样的新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其出现的主要因素。‎ ‎【答案】‎ ‎(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政策:重农抑商。作用: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3)现象: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或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 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特征:根据材料“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归纳出铁犁牛耕和精耕细作;根据材料“京师及三州大旱,诏(皇帝下诏)勿(不要)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可归纳出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2)政策:根据材料“……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3)现象: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根据材料“……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判断出是资本主义萌芽。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7. 根据国内外历史学家的意见,所谓“全球化”至少可以追溯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当今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各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乘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禁商販米出洋"。五十九年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禁丝觔贩卖出洋”。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材料二 ‎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兴起。恰好从这时起,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新的时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展现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到2010年,中国在超越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第三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之命运。‎ ‎——摘编自郑必坚《新时代中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条件,并概述中国如何“抓住了新的时机”。‎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古今经济全球化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表现:严格限制 ‎(2)条件: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 措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趋利避害,顺应这一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迎接机遇,面对挑战。‎ ‎【解析】‎ ‎(1)政策:根据材料“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表现:根据材料“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可归纳出严格限制。‎ ‎(2)条件:根据材料“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信息、资本和商品在全球的流动加快,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措施:结合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进行作答即可,如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