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仿真模拟卷二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19届普通高校招生选考仿真模拟卷二历史试题

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 选考历史仿真模拟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因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独立不变、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着神道作主宰,更用不着人力去作安排。该思想 A. 源自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B. 批判了诸子百家思想 C. 希望重建等级社会秩序 D. 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是源自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思,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老子批驳了诸子百家思想,排除B;孔子希望通过“礼”重建等级社会秩序,排除C;老子认为“无为无不为”的思想是源于“天道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是顺应自然法的思想,排除D。所以选A ‎2.中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下列能够代表或反映古代中国丝织业水平的有 ‎①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②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 ‎③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④汉代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丝织业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出土了家蚕丝绸片,反映了古代中国丝织业水平,故①正确;甲骨文中出现了祭祀蚕神的内容,蚕神也反映了丝织业相关现象,故②正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也代表了古代中国丝织业的高超水平,故③正确;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丝织品远销地中海地区,这也反映了中国丝织业水平,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都错误。故选D。‎ ‎3.下图是“温州” 这一地名最早在历史上出现时的行政区划,其所辖范围基本与今天相同。根据地图推测,“温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624年(唐武德七年)乐成并入永宁,称永嘉县。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气候温暖,“虽隆冬而恒燠”,故名温州,故C项正确。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地图上未体现,故排除。B项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图中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4.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某伟大诗人深受“风”的影响,成就卓著。下列对这位诗人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诗风笼罩着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B. 其诗作想象力丰富,语言率真自然 C. 其诗作以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D. 是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风”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杜甫,想象力丰富,语言率真自然是李白诗歌的特点,表述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A、C、D均符合杜甫诗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5.清代乾隆中叶以后,内阁大学士成为荣誉职衔。中国历史上正式出现内阁制始于 A. 明太祖时期 B. 明成祖时期 C. 清康熙帝时期 D. 清雍正帝时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内阁制度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时期设内阁,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故B选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故A选项错误;清康熙帝时期设南书房,不是内阁制正式出现的时期,故C选项错误;清雍正帝时期设军机处,也不是内阁制正式出现的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6.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 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 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 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 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了王夫之的思想。王夫之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所以排除B;题干中无法体现他是否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故排除C;题干无法体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故排除D;由“天地之化日新”“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可知王夫之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故选A。‎ ‎7.1875年出版的《瀛壖杂志》记载:“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顷刻间,千金赤手可致。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利最溥。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①买办或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②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875年……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以丝茶为大宗……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惟凭通事一言”反映了买办化的商人出现,故①正确;“丝茶、呢布羽毛等物”说明中国贸易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故②正确;丝茶大量出口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③正确;买办化的商人不属于民族资产阶级性质,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项正确,BCD项都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半皆粤人为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买办的性质和作用的角度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 A. 日本 B. 法国 C. 英国 D. 美国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马关条约》日本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故排查BCD,选A。‎ ‎9.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中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大可以出妻(休妻)嫁妻”。据此可知 ‎①婚姻自主已成为社会时尚 ‎②婚姻观念日益开放 ‎③政府推动婚姻观念转变 ‎④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大可以出妻(休妻)嫁妻’”可知婚姻自主已成为社会时尚说法不准确,排除①。“无爱情即离婚”“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反映了婚姻观念的开放,②正确。“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说明政府推动婚姻观念转变,③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婚俗,排除④。综上所述,故选择C项,排除ABD项。‎ ‎10.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称:“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而非保守的……三、进取而非退隐的……四、世界而非锁国的……五、实利而非虚文的……六、科学而非想象的。”上述言论意在 A. 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兴亡 B. 提倡向西方学习抵抗外来侵略 C. 厘清新青年的六大特征 D. 抨击并全面否定传统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 材料主张中国青年要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拥有科学精神的新青年,追求民主与科学,以国家兴亡为已任,反映出陈独秀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的兴亡。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C项不能说明进行厘清的目的和意义,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全面否定”说法绝对,排除。‎ ‎11.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 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 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 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旗帜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可以看出,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事实,材料涉及到了辛亥革命失败了,所以应该是,辛亥革命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它唤起了青年人的民族觉悟,B正确;中国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是戊戌变法,与材料时代不符,排除A;这几千年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应该是从鸦片战争,是挑战我国天朝上国思想的开始,C错误;国共合作和大革命的旗帜是新三民主义,应该是20世纪第三个十年里的事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下列史实发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之前的是 ‎①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中国守军开始淞沪会战 ‎③中国军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④在西北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9月,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中国军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红军改编是在1937年8月,因此①②③④都发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之前,故选择A项,排除BCD项。‎ ‎13.“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可知该观点来自于《新民主主义论》,C项正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A。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阐述了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已基本形成,与题干领导阶级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4.一位嘉兴老教授回忆了这样一个片段:“农农,你是读书人。你说说看,有这样强迫大家一起吃饭的吗?……一个叫为初的,是个党员,他站到凳子上说:‘大家对吃食堂有意见,我赞同!从明天开始,大家自己家烧饭吃饭。上面压下来,吃官司我去!’”这一情景最可能出现在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8年 D. 1978年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有这样强迫大家一起吃饭的吗?”和“大家对吃食堂有意见”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的大办公共食堂。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的时间段没有开展大办公共食堂活动,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D项。‎ ‎15.号外指的是定期出版的报刊除按编号发行之外,遇紧急消息须及时报道而临时编印的增刊。下列号外按其发行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2003年,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是在1967年,因此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②③,故选择D项,排除ABC项。‎ ‎16.2017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在乌镇召开,国台办称网络是两岸“三通”后的第四通,下列关于两岸“三通”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949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两岸“三通”全部中断 B.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建议海峡两岸实行“三通”‎ C. 1992年“九二共识”推动了长达38年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 D. 2008年,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实施,“三通”变为现实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推动海峡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的标志是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项;ABD项表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7.有学者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在该学者看来 ‎①自然法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先驱 ‎②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③罗马法的创建与发展,维系了罗马统治 ‎④武力征服不是维系国家延续的有效途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某一部法律,而是一种法的原则及精神。因此其不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先驱,故①排除。罗马法对维系罗马的统治,对后世法律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故②③④B项正确。‎ ‎18.1505年,一位西欧航海家写下了以下遗嘱,据此判断,他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从西班牙向西航行……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发现了印度大陆”,推知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故B项正确;迪亚士是葡萄牙航海家,1487年发现非洲好望角,故A项错误;达·伽马委任于葡萄牙王室,1497年到达印度,故C项错误;麦哲伦船队1519~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在菲律宾被杀无法写遗嘱,故D项错误 ‎19.历史学家钱乘旦指出某一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反映了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冲击着传统社会之时,在英格兰存在着一种普遍增长的不安情绪和怀疑思潮,近代人的主观反省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该角色行为的基础。”该作品应该是 A. 《神曲》 B. 《十日谈》 C. 《哈姆雷特》 D. 《蒙娜丽莎》‎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冲击着传统社会”“在英格兰”“近代人主观反省和自我怀疑”中可以分析出该作品是英国人的作品,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项的作者是意大利人,排除;《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故C项正确。‎ ‎2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提出:“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时,才实现这一目标。”这体现了英国民主进程的 A. 革命性 B. 和平性 C. 渐进性 D. 妥协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689年,英王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虽然这些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直到19世纪后期确立普选制”中可以看出,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是渐进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项都不全面。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所述史实与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 A. 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 B.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 C.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 D. 《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 ‎【答案】D ‎【解析】‎ A项中“关税平等”,B项中“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项中“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说明西欧国家主动调整外贸政策,降低关税,实现关税平等,消除贸易壁垒。这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故ABC三项排除。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这说明英国是在实现贸易保护政策,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 ‎22.“1935年以后(罗斯福新政)重点转移到调整和改革方面……1935年以后的新政的一些重大改革,是为了改善劳动条件和应付各种经济上的不安全。”(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下列新政期间颁布的法律符合材料说法的是 A. 《农业调整法》‎ B. 《全国劳工关系法》‎ C. 《联邦紧急救济法》‎ D. 《全国工业复兴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注材料时间“1935年后”,《全国劳动关系法》颁布于1935年,符合题意,故选B项;A、C、D都颁布于1933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23.一位战地记者记载二战期间英国的一次军事行动:“等着上船的士兵富有纪律性,他们为撤离已战斗了三个星期,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一直保持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该军事行动产生的影响是 A. 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B. 英军在北非的战果丧失殆尽 C. 德国开始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D. 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等着上船”“撤离”“海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为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故D正确。导致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的是不列颠之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军队的一次失利,并没有导致英军在北非的战果丧失殆尽,更没有使德国开始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故排除ABC项。‎ ‎24.1992年9月,第10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在雅加达召开。本次会议的议题不可能包括 A. 反对两极格局 B. 反对霸权主义 C. 推动世界多极化 D.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故反对两极格局不可能成为1992年第10届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的议题,故选A项;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多级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都有可能成为本次会议的议题,排除BCD项。‎ ‎25.在克林顿总统的努力下,众议院通过了两个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如果要给这两个协议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A. 经济全球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 C. 重商主义 D. “新经济”时代 ‎【答案】A ‎【解析】‎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体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最终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故A正确;B不符合《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区域集团化是由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最终结果。‎ ‎26.学者王振忠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了安徽绩溪农村的文献《应星日记》,他利用这本日记尝试重构了明清鼎革之际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这一时段乡土社会阶级矛盾与族姓纷争的纷乱图景,从而透视晚明清初的徽州乡土社会。这说明 A. 史料搜集多元化可以增强历史叙述的信度 B. 对民间日记的利用可使史学研究逼近基层 C. 透视历史必须使日记与其他文献形成互证 D. 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完全反映了历史真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学者利用农村的日记研究历史,体现了对民间日记的利用,这种利用让他重构了明清鼎革之际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让他的研究逼近了基层,故选B项。材料只说学者利用了这本日记,没有指出他收集了多种史料,材料也没有谈到研究成果的可信度问题,故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日记这一种史料,没有指出学者用了其他文献,形成互证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完全”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D项 ‎27.苏格拉底教育学生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不管是雅典公民,还是外邦人,都没有索取过报酬。他称那些为讲学索取报酬的人是迫使自己做奴隶。这不能反映出苏格拉底 ‎①反对教育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 ‎②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 ‎③推崇“美德即知识”的观念 ‎④反对直接民主的原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中“他称那些为讲学索取报酬的人是迫使自己做奴隶”得出反对教育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故①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不管是雅典公 民,还是外邦人,都没有索取过报酬”得出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故②正确,不符合题意; “美德即知识”指的是: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美德是知识的本性,材料中并未体现,故③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强调的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并为牵涉其政治思想,故④错误,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28.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后期的选官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从而孕育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对这种新制度的评述,恰当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答案】B ‎【解析】‎ 材料“魏晋南北朝后期”“地位低下的寒人的要求”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出现改变了魏晋以来大家门户垄断官位的场面;AC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是科举制,符合题意;D项是察举制,排除。所以答案选B。‎ ‎29.从1985年3月到1990年10月,短短五年多的时间,苏共中央曾先后推出12套经济改革计划,……1990年2月出台“400天计划”,5月又出台“5年计划”,8月又随即出台“500天计划”,改革计划的混乱使地方层面根本无法落实。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 A.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 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C. 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 D. 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把重心转向政治领域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社会效果,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在五年内不断进行经济改革计划的变换,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具有盲目随意的特点,故选D。‎ ‎30.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下列对昆曲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乐师顾坚的改进,形成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到明初正式被称为“昆山腔”‎ ‎②魏良辅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 ‎③“娴雅整肃,清俊温润”是昆曲的突出特点 ‎④片面地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昆曲的致命弱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将昆曲剧目率先推上戏剧舞台,故②错误;①③④的叙述均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所述,故选C项,排除ABD项。‎ 二、非选择题 ‎3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逐步强化,至明清时期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相应的反专制思想也随之而兴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阉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预朝政之阉宦,无奉阉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司法司。其它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阉宦奉行之员而已。”‎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阉宦上》‎ 材料二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的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材料三 (黄)宗羲……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而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哪些主张?结合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黄宗羲思想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措施: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 ‎(2)主张: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恢复宰相制度。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并结合所学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以及卫特务机构”等角度思考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的信息以及所学从黄宗羲限制君权的具体主张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提供思想武器”回答即可。‎ ‎【点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的主张。‎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材料二1947年,丘吉尔问道:“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那些标题为《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的论文都认为欧洲已灭亡。‎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夫《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17、18世纪的相关史实,指出“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的主要因素。‎ ‎(2)根据所学,简要指出出现材料二这些认识的原因,并简述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答案】(1)科学:牛顿经典力学:经济:工业革命:政治: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启蒙运动 ‎(2)原因: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威胁着西欧国家安全;战争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 历程:二战后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或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崛起冲击着两极格局;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一超多强)‎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并结合17、18世纪的相关史实即可从牛顿经典力学、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方面指出“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的主要因素。‎ ‎(2)本题据材料二“它是一堆瓦砾,……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都认为欧洲已灭亡”并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从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冷战威胁、人们的心灵创伤等方面简要指出出现材料二这些认识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极格局、新兴力量崛起、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等方面简述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 ‎33.【加试题】在国家统一和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大致有两种:①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②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从康熙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四个个角度予以说明(只作选择不作阐述,不得分)‎ ‎【答案】(1)政策:民族友好团结(或“民族平等”)。体现: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 ‎(2)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者。侧重①多伦会盟;册封活佛;尊崇喇嘛教;设立木兰围场和承德避暑山庄,加强了蒙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侧重②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外交:闭关锁国海禁政策阻碍东西方的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康熙帝历史地位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历史人物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 ‎(1)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中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以看出是民族友好团结政策。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体现这一政策的事例有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等等。‎ ‎(2)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者。如果认为康熙帝是一位“盛世圣君”,对于处理蒙藏民族关系的举措,可以联系所学,从多伦会盟、册封活佛、尊崇喇嘛教、设立木兰围场和承德避暑山庄,加强了蒙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来说明。如果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因循误国,可以联系所学,从政治方面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方面的重农抑商、思想文化方面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以及外交方面的闭关锁国海禁政策阻碍东西方的交流等方面来说明。‎ ‎34.西方人文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具有丰富的含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苏格拉底之攻击,哲学史家颇轻忽辩者(智者)的地位。但事实上,辩者对希腊人文主义之发展甚具功绩。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近人论西方人文主义者犹多奉之为不祧之祖……大体言之。辩者思想乃是对于此前重自然之哲学的一种反动。……“人为万物之权衡”一语虽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但也有其流弊。因为此所谓“人”乃指个别的人而言。个人与个人既不能尽同。而宇宙之本物又万殊,这样一来就非演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局面不可。‎ ‎——余英时《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材料二 建筑是一件合作的事业,故不甚能代表个性,但对于民族性和时间性,他却能表示出来。上古之时,希腊与罗马的人生观,是偏于现世的,他们的眼光,是侧重地面的,故他们的建筑,方基巨柱,使观者的目光,左右行而不上下行。到了中古之时,人民以宗教为人生的依据,所以中古的建筑都不含告诫,观者说:“你们且忘了地下,望着天上,使你们的灵魂,随着那颗巍巍尖塔,去与上帝接近罢!”到了文艺复兴之时,人民的希望及目的,又渐渐的由天上移向地上,由世外移归世内,于是宽基厚柱、圈拱低窗的建筑,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 ‎——陈衡哲《西洋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指出并评价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的形式并概括该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以圣母玛利亚大教堂为例,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如何表征“近世人生观”。‎ ‎【答案】(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万物之权衡”)。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或提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2)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关注人的现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追求。‎ 为了提高共和国的声誉和公民的自豪感(体现公民精神),表彰人类的勤勉和力量,共和国政府修建该教堂。大圆顶不仅与洗礼堂、钟楼等建筑物相映生辉,而且与整个城市环境协调。‎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普罗塔戈拉以人为万物之权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智者学派的这个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也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但智者学派过分注重自我,忽视了道德要求,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2)形式:结合所学可知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内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宣扬人文主义,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重视人的精神追求。‎ 根据“宽基厚柱、圈拱低窗的建筑,又成为近世人生观的表征了”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注重公民的自豪感,表彰人类的勤勉与力量,建筑的外形与城市环境协调。‎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