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兰州一中2017-2018-1学期高二文科班 历史期中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1. 孟子的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A. 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B. 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 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 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2. 下列主张与“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3.“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出自于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的《超越启蒙心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 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 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 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4.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以上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关于“君主与百姓关系”的众多论述。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B. 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 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 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5.朱熹强调“世界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 A. 理无所不在,看得见摸得着 B.“尊卑贵贱”等级社会的合理性 C. 佛教和儒家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6.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据此推论,他们都主张 ‎ A. 改革科举制度  B.“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C. 加强理学文学的研究  D.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7.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 探究人的问题 B. 强调人的价值 C. 树立人的尊严 D. 注重人的道德 ‎8.“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 智者运动 B. 人文主义 C. 理性运动 D. 宗教改革 ‎9.有学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理想与现实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而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其意在说明宗教改革 A. 破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缓和了各国内部的矛盾 C. 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到来 D. 建立了平民自己的宗教 ‎10.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 批判神学统治 B.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C. 与上帝直接对话 D. 追求民主和思想的自由 ‎11.“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A. 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C.  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  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12.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 人身自由 B. 思想自由 ‎ C. 推翻专制 D. 主权在民 ‎13.“‎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是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火药 D. 印刷术 ‎14.下图反映的是“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据此可知,汉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逐渐  ‎ A. 多元化 B. 形象化 C. 国际化 D. 简约化 ‎15.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B. 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 C. 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 D.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 ‎16. “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主要说明 A. 戏曲最初在民间街坊兴起 B. 戏曲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C. 戏曲的兴起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D. 戏曲剧本主要由历史故事加工而成 ‎17.王祯在《农书·农器图谱》中详细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既注意吸收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又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些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 极为强调实用科学技术 B. 注重社会科学理论研究 C. 重视理论的概括和抽象 D.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8.有人说:“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第一章,也是最基本的一章。”普朗克的量子论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不包括 A. 证明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B. 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体低速运动规律 C. 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19.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0.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下列叙述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A. 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决心 B. 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 C. 为文学革命指明了方向 D. 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倾向 ‎21.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 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D.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22.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该诗 ‎ A. 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 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 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 D. 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23.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24.《新青年》从第八卷起成为中共机关刊物。右图第一期的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全新的编辑意图:封面正中是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伸出两只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反映出 A. 民主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B.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由启蒙向劳工和社会实践转向 D. 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得到了苏俄的大力支持 ‎25.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8分)‎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德意志)“所在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并且要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应该规定,凡属世俗的事都不应该送到罗马判决,只应该由世俗当局处理。”‎ ‎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1520年)‎ 材料二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第一版印了4000册,不到一周便销售一空。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至少重版了十三次。‎ ‎ ——克利斯坦《宗教改革》[]‎ 材料三 很少有领导人会像马丁·路德(Martin ‎ Luther)那样看上去不适宜承担革命领导的任务,因为他的运动是在没有党派和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他的力量来自于他几乎不了解的一种集体的追随力量。然而,也很少有领导者能像他这样戏剧性地唤起人们的意识,或者像他这样对其所在时代的政治和宗教态度产生如此震撼性的影响。 ‎ ‎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述“公开书”为什么销量这么大?(4分)‎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他的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集体的追随力量”还有哪些?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其对西欧所产生的“震撼性的影响” 。(8分) ‎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时代背景。(6分)‎ ‎(2)‎ ‎ 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发生了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8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4分)‎ 兰州一中2017-2018-1学期高二文科班 历史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道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A A B D B A D D B B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B B C D D C[.‎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20分)(1)分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8分)‎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8分)‎ ‎(3)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4分)‎ ‎27.(12分)(1)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实行政教分离。(2分)‎ 原因: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印刷术的应用。(2分)‎ ‎(2)背景:天主教会腐败;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教会束缚思想;人文主义传播。‎ 力量: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加尔文等教会人士。(4分)‎ 影响:否定罗马教皇权威,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4分)‎ ‎28.(18分)(1)变化: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背景:新航路的开辟;传教士来华,中西文化交流加强。(6分)‎ ‎(2)变化:方式上由平等交流变为对华进行殖民侵略;内容上由文化交流为主变为西方对华进行经济侵略与暴力掠夺。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8分)‎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