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上)开学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  )‎ 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 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 ‎【答案】B ‎【解析】“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表明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故B正确; AD与史实不符,排除; C表述正确,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 ‎ 2. 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 ‎ A. 西周的分封制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D ‎【解析】A.西周的分封制地方诸侯享有统治地方的权力,与材料“行动的中央政府”“地方绝无权”不符,故A项错误; B.秦朝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行政控制,而不是军事控制,也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与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不是为了行政方便,而是为了军事控制”不符,故B项错误; C.汉代刺史属于监察机构,不是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与材料“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不符,故C项错误; D.与材料描述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了解行省制的内容特征就可以正确的进行判断,难度要求不高。 ‎ 3. 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材料中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化程度加深 C. 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 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项是《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 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词“五口通商”,由此可知这是《南京条约》。 本题以《南京条约》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的认识,基础题,难度不大。 ‎ 1. 如表反映的历史现象源于晚清(  ) 1838~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年代 ‎1838~1842‎ ‎1843~1847‎ 英国制造品输华值 ‎882495‎ ‎2090406‎ A. 开放通商口岸 B. 划定“使馆界” C. 支付巨额赔款 D. 实行“门户开放”‎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838~1842到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呈快速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口通商,使得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故A项正确。 划定“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而且与题干表格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 支付巨额赔款表格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门户开放”是美国在19世纪末实行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鸦片战争以及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解题时注意对表格的解读,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和数据,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以表格形式考查鸦片战争以及中英《南京条约》,考查学生识图、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你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 ‎ 2. ‎1852年4月,太平军进军途中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据此可知,他们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 表明其宗教信仰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废除封建所有制 D. 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答案】B ‎【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的革命性质,故A项错误; B.由材料“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可知太平军希望通过变革发饰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故B项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而非废除封建所有制,故C项错误; D.材料并未提及太平军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故D项错误。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1940年6月,蒋介石派遣宋子文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赴美接洽美援。到1941年4月1日,共争取到美国三笔合计1.2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当时(  )‎ A. 防御阶段国民政府战场吃紧 B. 官僚资产阶级趁机聚敛财富 C. 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力合作 D. 国民政府寻求支援坚持抗战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是突出,强调战场吃紧。 B.宋子文在这里不代表官僚资本。 C.当时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建立。 D.从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积极寻求国际上的援助。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政策的特点和努力的表现,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时人评论说,尼克松 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 B. 两极格局逐渐走向了解体 C. 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较大 D. 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答案】A ‎【解析】“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从侧面说明了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故A正确; B是在1991年,排除; 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之间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直接推动了中日两国间关系的改善,促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3. 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 A. 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 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 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 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答案】C ‎【解析】A.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不是虚构剧情反映的问题。 B.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到。 C.题干所给材料中“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压低民主政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妇女无权参政。 D.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C。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的主旨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 4. ‎《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 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知,它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目的。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的理解。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在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体现了(  )‎ A. 议会主权原则、总统制原则 B. 联邦制原则、民主原则 C. 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D. 法制原则、联邦制原则 ‎【答案】C ‎【解析】A.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B.联邦制原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结合题干当中所给的信息,“总统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特点;“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体现出了分权制衡原则,正确。 D.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美国民主政治的原则等。 本题以美国民主政治的原则为切入点,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 2. 列宁自称为巴黎公社的继承者,他曾评价:“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苏维埃政权走了第二步”,高度赞扬了公社的(  )‎ A. 革命首创精神 B. 团结无畏精神 C. 英勇战斗精神 D. 高尚乐观精神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可知,列宁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的革命首创精神,故A项正确。其余三项材料中均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巴黎公社的特点与意义。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特点与意义,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 A. 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目的 B. 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C. 有助于美国战后经济恢复 D. 导致欧洲走向了分裂对抗 ‎【答案】D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 B.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是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C.材料没有体现出对美国战后经济的恢复的影响,美国战后经济不需要恢复。 D.从材料中的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可以看出,由于马歇尔计划导致了两极的分化,欧洲的分裂。 ‎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要求学生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千涉和压力。”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 A. 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 建成了新的国际秩序 D. 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D ‎【解析】A.不结盟运动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1961年。 B.材料没有体现出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C.不结盟运动并没有建成新的国际秩序。 D.不结盟运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不结盟运动发展的过程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不结盟运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中国古化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 A. 形式多样 B. 自给自足 C. 精耕细作 D. 个体经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以看出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体现了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 3. 桑弘羊(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大司农)实施“笼盐铁”后,大规模的私营作坊的发展受到限制……地方诸侯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可见,桑弘羊的措施(  )‎ A. 促进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B. 遏制了盐铁走私的现象 C. 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 D. 稳定了盐铁的价格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笼盐铁”政策,限制了私营作坊的发展,使得对地方诸侯的收入减少,这有利于经济上打击了王国力量,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盐铁官营政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 1. ‎《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  )‎ A. 城市规模不断扩达 B. 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 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答案】C ‎【解析】ABD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体现的是此时的东京商品经济较发达,说明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所以C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商业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考查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此材料可以印证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A.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 B. 手工业生产方式日趋流行 C. 近代工业企业体系的完备 D. 遭到旧习俗、旧观念的抵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非笑之”“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民族工业受到“旧法”和旧观念的阻碍,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故D正确; AB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 近代工业企业体系并不完备,以轻工业为主,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 3.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 A. 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 B. 为工矿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C. 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 D. 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相关状况。由图表核心信息“矿产品的最大比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属于无关项;C项具有片面性,没有依据。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B。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和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征,还要搞清楚短暂春天时起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 ‎ 1. ‎“七七”事变以后,国民政府进行汉阳钢铁厂、大渡口钢铁厂的迁建工作并扶持民办、官商合办的钢铁企业共达200余个,初步形成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钢铁工业网,钢的产量占全国的48%.由此可见,抗战时期(  )‎ A.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工业布局得以调整 D. 西南成为军工重心 ‎【答案】C ‎【解析】“初步形成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钢铁工业网,钢的产量占全国的48%”表明抗战时期工业布局得以调整,故C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B是一战期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初步形成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钢铁工业网,钢的产量占全国的48%”。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 2. 邓子恢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会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労动效率的良好制度。”邓小平在1962年 6月下旬中央书记处讨论责任田问题时也表示了支持的意见,肯定了安徽实行责任田的办法。据此可知当时(  )‎ A. 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 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答案】A ‎【解析】“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会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労动效率的良好制度”“1962年”表明当时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故A正确; BD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 ‎ 故选:A。 本题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题的关键是“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会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労动效率的良好制度”“1962年”。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思想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活变得困难。 ‎ 1. 如图为1990年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 A. 经济改革体制的改革 B. 农业改革步履维艰 C. 市场经济体系确立 D. 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答案】A ‎【解析】A.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1993年停止使用,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深入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阶段。 B.材料涉及到的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是专门针对农村。 C.市场经济体系确实应该是在21世纪初。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1993年还看不出来。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学生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2. ‎1935年上海某集体婚礼,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旗袍,披白纱,持鲜花,互相挽着手步入礼堂,按照司仪宣读名单顺序,先向孙中山像三鞠躬,然后双方相互两鞠躬,再向证婚人一鞠躬。这表明(  )‎ A. 婚嫁习俗呈现文明趋势 B. 上海人民观念非常先进 C. 政府操控人民婚姻习俗 D. 城市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新郎均着蓝袍黑褂,新娘均着粉红色旗袍,披白纱,持鲜花,互相挽着手步入礼堂,按照司仪宣读名单顺序,先向孙中山像三鞠躬,然后双方相互两鞠躬,再向证婚人一鞠躬”结合所学知识明显可知,A正确。 B说法片面,排除。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与生活习俗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按照司仪宣读名单顺序,先向孙中山像三鞠躬,然后双方相互两鞠躬,再向证婚人一鞠躬。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1. 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  )‎ A. 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 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 近代交通冲击了人们传统落后观念 D. 西方文明遭遇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传统交通工具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强调观念的改变。 B.材料体现不出农村落后面貌的变化。 C.可以看出在乘坐新的交通工具中,传统的一些观念逐渐被打破。 D.材料看不出中国人抵制西方文明。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交通工具发展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2. ‎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该现象主要说明了(  )‎ A. 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B. 世界经济-体化格局已经形成 C. 国际生产、贸易的分工明显 D. 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答案】C ‎【解析】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主要为工业化国家生产粮食和原料,工业化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品,这与农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料,城市主要生产工业品的分工比较相似,因此对题干现象表述最贴切的是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故C项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B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 3. ‎1918年,苏俄各地区黑表的生产成本在6-12卢布/1普特,而国家采购价格约4卢布/1普特,工业制品价格上涨与战前相比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2~3倍。这说明(  )‎ A. 固定粮食税稳定农产品价格 B. 余粮收集制牺牲农民利益 C. 农民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答案】B ‎【解析】A.1918年没有粮食税,实行的应该是余粮收集制度。 B.1918年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能够看出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C.当时农民没有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材料体现不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新经济政策实行是在1921年。 ‎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特征和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和内容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 1. 美国学者威廉•卡顿在《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中说:“到1929年,美国……工业利润之高越出常轨,联邦税收政策偏袒富人。这种情形,也加深了分配不均的程度,致使1929年国民再收入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由此可知,威廉•卡顿从哪一方面揭示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 A.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 B. 垄断资本破坏市场规则,经济正常运行受阻 C. 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 D. 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 ‎【答案】C ‎【解析】由“1929年国民再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可知,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严重,阶级对立日益尖锐,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C项正确; “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是在罗斯福新政中开始的,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要求学生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的过程和特征以及背景来分析。 抓住关键信息“1929年国民再收人的26%落到5%的人的手中”,结合所学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解答即可。 ‎ 2. ‎2011年2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了福利改革方案,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减少对长年依赖“低保”度日的懒汉们的津贴福利。而英国《每日镜报》却反驳政府道:“人人各尽其能,服务社会自然是好事,可老百姓并非都有这样的机会。”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 A. 英国政府要激励人们的进取心 B. 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 C. 英国政府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D. 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英国政府宣布了福利改革方案,减少对长年依赖‘低保’度日的懒汉们的津贴福利。”说明政府的目的是减少财政支出,鼓励人们的进取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可老百姓并非都有这样的机会”说明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显现出政府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减少津贴福利”说明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 西方福利制度发源于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业革命造成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一些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济,扩展到全体国民,二战后英国实现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鉴于二战的教训,西方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开始开始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内容涵盖教育、医疗、失业、工伤和养老等领域。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确实给社会以积极作用,即充当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保护器作用,特别是保护劳动生产力和提高再生产质量的作用,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相当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其次,社会福利保障开支在合理的范围内可以发挥安全阀作用,它是稳定资本统治的需要。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投资减少,职工消费水平下降,但社会福利开支并不减少,甚至略有增加,失业救济支出大增,对危机的深化起到缓解作用。 ‎ 1. ‎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1966年,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三大上指出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苏联(  )‎ A. 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 B. 坚持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苏联正在顺利地解决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赶上美国的任务”“苏联正在循序渐进的解决这一任务,并同样坚信苏联将会赶超美国”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赫鲁晓夫改革还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都基本沿袭了斯大林模式,以美国为主要竞争对手,故D正确; 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B项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主要考点: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③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④苏联后期的改革;⑤苏联改革对苏联的影响。 本题考查苏联的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不可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问题。 ‎ 2. ‎1945年-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机构的建立最能说明二战后(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所以A不符合题意;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所以B排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所以C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经济组织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团化,所以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 本题考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央机构投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该机制(  )‎ A. 推崇贸易保护,具有建设性 B. 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 重视程序建设,忽视法制性 D. 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 ‎【答案】D ‎【解析】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所以推崇贸易保护错误,排除A; 材料只是说“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并不能说明主要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所以B错误; 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对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评审,以保证其合法性。所以C“忽视法制性”错误; 世贸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世贸组织具有法人地位,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所以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央机构投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 本题考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作用,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代政府和汉代不同。若以现在的话来说,汉代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是采用委员制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所以辛亥革命以后的民国,便是一个美国模式的民国。……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黄炎培:“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和黄炎培的谈话(1945年7月)请回答: (1)钱穆对唐代政治的评论,其历史依据是什么?近代有学者认为,从唐代中央政治特点来看,中国古代也存在民主成分。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说明理由。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这句话? (3)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模式的民国”的表现和结果。分析出现该结果的原因。 (4)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史实说明“新路”的特点(实质)。‎ ‎【答案】(1)唐朝宰相实行委员制,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但最终目的是为加强君主专制。 (2)辛亥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想复辟帝制的行为都不能得逞。 (3)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国式民主共和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制制度,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来完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 ‎ ‎(1)依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态度:不同意。 理由:三省分权和制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2)理解: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表现:民主共和,三权分立。 结果:失败(徒有共和虚名)。 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 (4)特点:人民民主专政 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目的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并非真正的民主。 (2)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 (4)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人民民主专政道路。 本题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为切入点,考查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0年1月6日,英国外交大臣贝文(Ernest Bevin)照会周恩来外长,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准备互换外交代表,同时撤销对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承认,终止与其“外交关系”。但是,英国仍在台湾淡水保留领事馆,和台湾地方当局维持事实上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政府之所以顶住美国的压力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而战后英国实力地位削弱,在国际竞争中居不利地位,通过承认新政权来保持在华既得利益与发展中英贸易是英国工党政府对华政策的优先考虑;其二,香港在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在一个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控制中国大陆之后,要维持其稳定繁荣,离不开和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作:其三,根据英国外交惯例,“如果一个政权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同,有效治理着一个国家,并有长远的前景,就应该予以承认,;其四,承认新中国不仅有助于把中国融入国际体制,削弱其孤立倾向并减少其对苏联外交和经济的依赖,而且有助于英国争取以印度为代表的主张承认新中国的亚洲舆论的支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友珍《走向半外交关系:1950一1954年的中英建交谈判》(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50年代英国对华态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答案】(1)从材料可以看出,50年代英国首先承认新中国,但他又和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受到美国的影响,并没有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2)英国在西方大国中首先承认新中国,首先是因为英国在华的利益是非常多的,其次是香港的重要性,再次是新中国成立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承认新中国符合英国的外交惯例,从材料还可以看出原因有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以及二战以后,英国国力衰落,为了维持其国际影响力,所以会承认新中国。 故答案为: (1)特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承认新中国;体现出两面性,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又与台湾维持事实上的关系;深受美国影响,只承认但未正式建交。 (2‎ ‎)原因:英国在华利益居西方列强之首,为维护在华既得利益;香港战略地位重要,为维持香港的稳定繁荣;新中国成立并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符合其外交惯例;为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机制并摆脱对苏联的依赖,赢得亚洲舆论的支持;二战后,英国国力衰弱,为维持其国际影响力。(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英关系,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英关系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国际格局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中英关系发展的特点,其次要搞清楚二战以后世界格局的特征和英国外交政策的特征和影响。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国会于 1938 年 2 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 米、烟叶、大米等 5 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 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 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 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 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 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  1 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 2 反映的现象对图 1 中的经济 结构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 的实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答案】(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第一小问,“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干预经济。 (3)第一小问,“以实施粮食税为 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第二小问,“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 故答案为: (1)男耕女织,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 实质:国家干预经济。 (3)措施: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及实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及特点,需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共同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 材料二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 观点二:起源于19世纪; 观点三: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2005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的格伦伊格尔斯庄园召开,迎接他们的除了格伦伊格尔斯美丽的风景之外,还有逐渐升级的抗议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和暴力事件,全球化的反对者用树干堵塞了该镇的一座桥梁,还有人竖起了“G8无民主”的标语。反全球化者还声称要破坏这次峰会。 请回答: (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说明:选择材料二中任一种观点。并从材料一中任选3个要素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如何认识?‎ ‎【答案】(1)根据“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观点一:起源于16世纪”可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提出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合材料一“市场”“商品”“物种”“货币”等要素,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2‎ ‎)原因:结合所学回答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即可。认识:可从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等角度分析回答。 故答案为: (1)示例:观点:经济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论证:①市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②商品:欧洲商人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美洲的烟草,非洲的象牙运往世界各地销售。 ③货币:欧洲商人把美洲的金银带到亚欧等地,促进贵金属货币发展。 ④物种: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等传到世界各地。 ⑤人员:黑奴贸易把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欧洲白人向美洲移民。 ⑥科技:欧洲传教士和殖民者把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亚洲等地。16世纪前后新结论:航路的开辟使世界经济活动真正开始超越国界,世界各地区通过外贸、技术、资本、服务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①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②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为一体,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进一步增强;③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动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料掠夺,造成环境的破坏。④全球范围的文明和价值观冲突加剧。 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阻挡;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抓住机遇,趋利避害。‎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六要素、出现了众多的全球化反对者的原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需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本题偏难,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