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 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外儒内法的结果 B. 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 C. 封建法制的完备 D. 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材料“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无讼”体现了儒家的以和为贵、中庸、德治等思想,所以这是儒家文化渗入到执政领域的表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仅从古代法律文典中的理念无法得出封建法制的完备。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执政理念,D项没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故ACD三项排除。 2. “我不想变成神仙,或者长生不老,我自己是普通人,我只要求普通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 反对人们的私欲膨胀泛滥 B. 反对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C.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D. 追求消极的人生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我自己是普通人,我只要求普通人的幸福。”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故C项正确。A项反对人们的私欲膨胀材料没有体现。B D两项与题意相反。故ABD三项排除。 3.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 弘扬佛教、道教的教义 B. 激励人们加强自身修养 C.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朱熹和王阳明虽然都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但是两者的本质意图都是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不是二者本质意图。故ABC三项排除。 点睛: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同点:都是宋明理学的范畴,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4.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家的影响较大 A. 老子 B. 孔子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自然而然合乎本性”“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等语句可知,这体现的是道家的清静自然和辩证法思想,BCD三人的主张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5. 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 整体布局 B. 真实情景 C. 情趣意境 D. 人物形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得第一名的画卷并未直接表现无人的画面,而是通过悠闲的船夫来表达意境,说明宋代的文人画注重情趣意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都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排除。 6.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是一句西方名言,与这句名言有同样价值取向的是 A.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B. “人为善,人恒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 C. “人的命运主要由他自己创造的” D.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推崇。A项是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强调对个人的认识,排除;B项是儒家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不符;因此只有C在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7. 有一天几位同学吵了起来,同学甲说:“CC市教委不允许教师寒假补课是正确的,能够有效避免教师乱办班,乱收费”;同学乙说:“教委这么做是不对的,课外班那么多,收费高,教师水平还参差不齐,还不如学校老师办的班质量好呢”;同学丙说:“教师没有什么错啊,又没偷又没骗,凭劳动赚钱,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啊”;同学丁说:“认命吧,教师不办班,学生不补课,好不容易放假了,放松放松多好,高考还远着呢”。他们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A. 柏拉图 B. 普罗塔哥拉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题干体现了甲乙丙丁四个同学对同一现象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的标准不一,更多体现了从个人的好恶去评判,与“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相似,故B项正确。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三项排除。 8. “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其中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是 A. 智者学派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等信息可判断出“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应该是启蒙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智者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起源,而文艺复习和宗教改革主要是从宗教神学的外在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则是启蒙运动,故D项正确。 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简政放权时这样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下面启蒙思想主张与之最为相似的是 A. 社会契约 B. 三权分立 C. 自由平等 D. 天赋人权 【答案】A 【解析】李总理的这句话是要求政府该管的管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能管,人民能自己管理的不插手。一切按照法定的规则办事,不能不作为,也不能滥用权利。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与材料中“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异曲同工,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 10. 马丁·奥芬巴赫曾说:“一句民间格言说得很风趣,不是吃得好,就是睡得香。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新教徒愿意吃得好,而天主教徒则求睡得安稳,新教徒面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天主教徒则背向餐桌和资本主义。”对马丁·奥芬巴赫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A. “愿意吃得好”是指责新教徒贪婪而缺乏精神追求 B. “求睡得安稳”是指责天主教徒懒惰 C. 新教的世俗精神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天主教精神可以纠正资本主义泛滥的物欲 【答案】C ................................. 11.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 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 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 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D. 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雨果指出中国古代创造的辉煌科学技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而是“停滞在胚胎状态”。由此可知,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故C项正确。由材料中“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知,雨果承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故A项错误。 由材料“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可知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导致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阻碍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不符,雨果只是指出了西方科技不同于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不能得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的结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雨果这段话的含义。中国并不缺乏发明创造,但是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 12. 张旭草书,指古代著名书法家张旭所写的草书作品。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神”。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韫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对其书法描述最准确的是 A.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B. 温柔婉约,如春日柳莺 C.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D. “伏如虎卧,起如龙跳” 【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张旭、怀素的草书特征为豪放奇逸,气势恢宏,奔放飞舞。“伏如虎卧,起如龙跳”符合草书的艺术特征,故D项正确。A项是王羲之行书的特征。B项是文征明书法的特征。C项是祝枝山书法的特征。故ABC三项排除。 13. 我国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西游记》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在《西游记》中人物涉及太上老君、佛主、唐朝皇帝等,太上老君为道家人物,佛主为佛教人物,并且人物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反映“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四大名著: 14. 伏尔泰(1694---1778年)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样评价:“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英尺的小动物(人)竟然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这个事件是 A. 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 B.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D.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整个自然界、所有的行星竟会服从永恒的法则”可以联系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概括到牛顿力学体系中,故B项正确。《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与题干伏尔泰所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爱因斯坦1907年发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B选项正确。 15. 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A. 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内容之一认为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因此推翻了上帝的作用,显然B选项符合题意;A项伏尔泰的天赋人权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与题意无关;C项马丁·路德的新教更不符题意;D项相对论探索的与揭示的是宏观世界,与题意无关。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生物学·进化论 【名师点睛】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 (3)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 16. 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A. 民主主义国家 B. 新民主主义国家 C. 资本主义国家 D. 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毛泽东思想相关内容。根据“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过渡的形式”,从中可知,题干所述国家在反帝反封建任务完成后,还要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即要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的任务),在此时期的社会形态,即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 17.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历史巨变是鸦片战争以后社会性质改变 B. 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C. 第二次历史巨变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 五四运动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B 【解析】第一次历史巨变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AC两项错误;近代中国第二次历史巨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即新中国的成立,题干材料所述观点是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思想层面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 点睛:20世纪中国经历三次历史巨变,分别是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18. “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可以判断出这场改革是新文化运动,A项是维新思潮;B项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C项主要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意义 【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及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多利用新材料、新情境,突出对新文化运动特点、影响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影响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特别重视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五四运动前后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特点等方面的理解认识;二是分析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19. 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巨”,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说明 A. 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 B. 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 C. 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 D. 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维新变法的认识。维新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故A不合史实,故排除;维新派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B符合题意;C不是题意的主旨;D表述错误,维新变法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故应选B。 考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名师点睛】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①从主体上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② 从内容上看,从学习技术发展到学习制度、观念。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 过程。③从目的上看: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④从过程上看:发展变化速度快,斗争激烈。 ⑤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 (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 洋务运动) 到主动选择 (例如辛亥革命) 的过程。 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0. 1943年,邓小平曾说:“遵义会议之后,党是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之下,彻底克服了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回忆过去机会主义领导下的惨痛教训,每个同志都会感觉到这九年是很幸福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毛泽东思想已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D. 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经惨痛的失败教训,毛泽东在实践中得到认同,故C正确;A是中共七大,1945年;B是邓小平思想内涵;D中没有明确说明。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特点 21.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 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 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 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 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结合所学,毛泽东思想的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B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D是井冈山时期,排除。 考点:20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2.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 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 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 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 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解析】材料“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强调人民,也就体现了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从孙中山的讲话中看不出理论的来源,因此C项错误,三民主义的民族就是要取得民族独立,不是前提,而且D项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点睛:三民主义是考查的重中之重,此题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考查方式,那就是选项本身并没有错,但和材料没有关联,或者材料反映不全,尤其要注意这种考查方式,很容易出错。 23.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故B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24.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中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旨在 A. 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 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C. 倡导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D. 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财主因酒后亵渎耶稣获刑,却因贿赂获释,同时反映出教会的禁欲与腐败,因此该故事旨在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倡导理性是启蒙运动,排除C项;“灵魂获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5. 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认为应该 A. 以郭沫若的观点为准 B. 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 D. 以范文澜的观点为准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于1956 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所以毛泽东对于郭沫若和范文澜不同的史学观点应该主张百家争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D两项说法错误。C项是艺术领域的方针。故ACD三项排除。 26.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A.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载人航天的相关史实,考察队材料的准确理解能力。“走出了自己的摇篮”是指中国人离开地球,走向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首次成功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因此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新中国的科技••载人航天 27. “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 A. 《红与黑》 B. 《沉船》 C. 《唐璜》 D. 《浮士德》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来塑造形象”得知这种文学风格是浪漫主义。《唐璜》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故C项正确。《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故A项错误。《沉船》是泰戈尔的作品,代表了泰戈尔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故B项排除。《浮士德》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体,故D项错误。 28.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 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因此选择B。AC是宗法制的特点,D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周代是中国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进行解读,然后对四个选项进行排查,选出正确选项。 29.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 A. 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 B. 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 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 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文中谈到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夏商西周都是贵族政治,战国时期我国才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故A项排除;由“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地位因此而至尊”可以看出天子地位的变化,王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并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故C项排除;西周君主的权利大于夏商时期,但此时君主专制王权并未形成,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晴】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指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典型地体现在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上。这些制度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很大的区别,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也有差异,在中闰古代政治制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有以卜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融为一体,将“家”和“国”结合起来。 ②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基本的原则。这不仅体现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体现在社会关系卜。 ③分封制、宗法制和周礼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政治体系,体现了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成熟。 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30.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嫡长子继承制常会遭破坏,并不是否认了嫡长子继承的合法性,排除A。题干体现不出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排除B。依据题干“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和“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可知实质上都是王权至上的表现,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权力继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未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0分,32题8分,33题12分,选做题10分。共40分) 31.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材料一中郑观应批判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观应所代表的派别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认识变化的原因。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2)认识:从全盘否定到认为洋务运动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因素: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环境等。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洋炮、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可见郑观应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制度,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可见郑观应批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即单纯学习西方科技而不变革社会制度,不能使中国富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处于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左倾思想泛滥,人为地夸大阶级斗争,因此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指出20世纪80年代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的变化。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原因。 (3)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但要紧扣题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见观察角度的不同、时代环境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等等,很多方面都能影响对历史的观点或看法。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的春天。 32.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粱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概括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 (2)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 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 (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缺乏群众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可以得出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 33. 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 ——摘编自刘建军《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材料二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答案】(1)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世纪教育的发展;瘟疫、黑死病带来的死亡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古代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影响。 (2)“印记——其主张因信称义明显带有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意义: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3)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解析】(1)依据材料一“文艺复兴的出现,说到底是在城市里发生的。”可得出现代城市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可得出中世纪教育的发展;“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出现和黑死病(鼠疫)的发生,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可得出瘟疫、黑死病带来的死亡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到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里一直潜在着的人学文化因子,终于获得了适宜其生长的文化气候。”可得出古代希腊罗马人文精神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出现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 “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依据所学可知马丁·路德的主张“因信称义” 明显带有人文主义倾向。“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可以从材料“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得出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可以从思想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可得出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可得出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可得出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可得出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点睛:解决本题的几个关键:1.审设问,明确设问“条件”、“表现”、“意义”;2.阅读材料和提出关键信息,如材料三的关键词“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等;3.联系所学知识,准确运用材料和课本语言;4.组织答案,按设问要标明答题项“条件”“意义”等,做到分点作答,语言表述准确。 请考生在第34、35、3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错误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3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然后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影响具体分析回答。依据所学可知,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俄国与英法争夺对土耳其的控制及地区霸权所致,同时亚历山大二世也是为摆脱国内危机而进行的一场赌博。但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国内矛盾,也使俄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1861年农奴制的改革。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注意结合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为解决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农奴制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从资本及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积极作用;从农民的实际地位及利益、改革的彻底性等方面分析局限性。 考点:俄国1861年农奴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评价 35. 【战争与和平】 下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主要事件是:朝鲜战争 原因: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A阶段的时间来看A阶段美国正在进行朝鲜战争,所以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只能就是朝鲜战争。B阶段是1970——1975年,从经济上来讲当时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从美苏争霸的态势上来讲美国正在实行全球战略收缩,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了B阶段军费下降。 (2)此问是考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A阶段处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敌视.封锁.包围.威胁中国,所以该阶段中美关系可以描述为: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B阶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由于经济危机,再加上同苏联争霸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些局面美国主动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也就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等 3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的是对清朝康熙收复台湾的目的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可见经济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可见军事上保护沿海安全,稳定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根据“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等信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根据“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等信息,从经济.社会等方面作答。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康熙收复台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