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眉山车城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0届高三年级11月份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四年春季,卫国国君桓公之弟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州吁不能安定卫国百姓,于是臣子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日:“王觐为可。”由此可知 A. 卫国政局长期动荡 B. 嫡长子继承制被破坏 C. 分封秩序仍然存在 D. 礼乐制度已经崩溃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卫国州吁杀君夺位却不得民心,其臣向石碏求教,石碏说,朝觐天子就可以安定君位。卫国政局动荡但体现不了长期,故A错;材料主旨体现的是杀君夺位,与嫡长子继承制关系不大,故排除B;虽然州吁夺了君位但民心不服仍要借助天子权威来稳定君位,说明分封制在这一时期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故C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常识相关知识点。“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判断,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题目中体现不出“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排除B; “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故A正确,D错误。 3.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这一项根本决定”应是 A. 推行郡县制 B. 规定王位世袭 C. 分封子弟为王 D. 设立皇帝称号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可知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受到严格限制,加强了中央集权,A符合题意;BCD项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 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 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 C. 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 D. 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景德镇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可以看出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5. 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帝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 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 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进行剥削,佃户和田主不可能取得完全的平等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主佃之间“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等信息可知,佃户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保护,说明佃户对佃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B项正确;明清以来,随着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租佃关系的发展,封建政府逐渐介入、干预租佃关系,代表地主阶级集中行使对佃农的控制权,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也未发生,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调整,并未破坏传统的等级秩序,D项错误。 6.《海国图志》原本是为了打开中国人的眼睛,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海国图志》在中日不同的命运,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A. 对外开放的程度 B. 思想解放的尺度 C. 政治改革的力度 D. 社会转型的难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海国图志》是中国人的著作,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却启蒙日本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反映了两国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但这不是根本上的反映,故排除A、B项;《海国图志》出版后没有推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所以不能反映两国政治改革的力度,故排除C项;根据“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可知当时的中国人对外来思想持排斥态度,而日本人则开始大力对外学习,所以《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命运,根本上反映了两国社会转型的难度,故选D项。 7.张玉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中说: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士绅阶层……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材料反映出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力量发展 C. 政治制度变革左右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社会领导阶层由旧的绅士逐渐发展为新旧士绅、新知识分子和富商并重到新知识分子,可知知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结合所学可知领导阶层思想越来越解放,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变革,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发展;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政治制度变革;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 8.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 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B. 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C. 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D.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是指戊戌变法运动,从维新变法思想被称为“邪说”可以看出,张之洞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持抵制态度,所以他的“会通中西”只能是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故答案为D项。张之洞代表洋务派利益,排除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劝学篇》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1898年发表的一部宣传优先传授中国传统经史之学教育思想的作品。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张之洞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9.“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A. 两部书的作者系封建顽固派分子 B. 作者的思想有失科学却利于近代化 C. 两部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学术研究 D 书中思想得到知识分子一致支持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可知这一部书是《新学伪经考》;从“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可知这部书是《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的作者都是康有为,属于资产阶级,A错误。这两部书为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推动作用,有利于推进近代化,B正确。两部书的写作目的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错误。从“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可知遭到了守旧知识分子的排斥,D错误。 10.阅读下图,该图是列强在1893—1928年间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对1893—1928年间这一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各国经济实力决定其在华的商行数 B. 资本输出是此时期列强侵略的重要方式 C.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 D. 该时期德国完全放弃在华侵略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华设立商户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从示意图中可知,在华设立的商行户数增加较快,说明外国对华资本输出数量增加较快,故选B;日本和俄国在华设立商行较多,但经济实力并非最强,排除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是在一战期间,时间不符,排除C;德国在华设立了商行,总体趋势是增加,排除D。 11.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A. 民族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B. 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 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政治形势需求 D. 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表可知除了饮食业和服饰业中私营比重大,其他的重工业都是国营经济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抗战时期为了战争需要,国家实行统制经济,故C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例,不能体现出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故A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国统区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比重,与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不符,故B错误;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小,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这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点,不是当时中国形势带来的影响,故D错误。 12.在罗马法中,由家父作为掌权者,妻子、子女及其他家属、奴隶的人格等都被置于家父的支配权之下:在财产关系上,家族或家庭财产由家父完全掌控。这些与中国古代法礼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古罗马和古代中国 A 男性家长绝对权威凸显 B. 政治特征体现了“家国一体” C. 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 D. 资源权力分配受制于生产力 【答案】D 【解析】 问“现象表明”可知应探究的是更深层次的因素,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具有家天下的特点,而古罗马并不是,故排除B;古罗马并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故C错误。社会权力的分配是一种政治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由于生产力低下,而男性在当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他们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 13.法治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实行依法治国是建设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至1870年,清政府对《大清律》进行了四次增、删、改、并的修订活动,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 1843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和《通高附粘善后条款》,确立了领事裁判权、随后,美、法。俄等国相继取得这一特权。 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另一方面,英国又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中表示:“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如成此举.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 ——根据费村《略论中国近代法律变革的特点》整理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大陆的商业迅速由地区性的商业发展为世界性的贸易,海上贸易随之取代了陆上贸易;同时这也刺激了西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此时具有工业萌芽的手工制造业也发展到了相当阶段。这表明经济上两万已经逐步在摆脱自然经济,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经济格局。伴随商业的复兴与逐步繁荣,使得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法律制度重新为人们重视,这也是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商业已经相当繁荣,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手工制造业也向着工业化方向发展。这时,工商业者已经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市民阶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同时也推动了西方民主宪政运动的蓬勃兴起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公法体系的创立 ——根据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整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法治社会建立的条件。综合上述两则关于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 【答案】(1)特点: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或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变革历时长,进程缓慢;传统法制体系本质未发生根本改变。 原因: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主动变革;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 (2)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 启示: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废除了长期沿用的一些酷刑、陋刑,以合乎时代潮流”“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一: 借鉴西方法治文明的成果;根据材料一:1843年的“领事裁判权”和1906年,清政府在《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确认:“凡关涉外国人案件具依现行条约审讯。”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二:反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延续二千余年的统一性始遭破坏,“只不过是以宪法的形式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确认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法治变革的特点之三:传统法制体系动摇,但传统法制思想本质没有根本改变。综合近代法治变革的历程可以得出两个原因:西方法治文明的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再结合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出台前,清朝的政治形势和此前的维新变法得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影响这一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并刺激经济发展,伴随着西方国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社会需要规范与调整商品生产与交换,法律受到重视,因此得出条件之一: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西方向近代法治社会转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根据材料二:“当时罗马法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再次勃兴”得出条件之二:古代的法治理论和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法治思想的觉醒;根据材料二“在启蒙运动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条件之三: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法治提供了理论和新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二:“市民阶层的出现孕育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到来,因此在这种前提下,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近代民商法律制度的形成”得出条件之四:市民社会的形成为西方法治社会转型奠定了社会基础。最后,结合中西近代法治转型历程的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今创建“法治中国”的启示。属于开放性设问,学生可以据此结合材料谈谈认识:吸收中外法治文明的历史经验;不断探索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法治建设服务经济建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家指出,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譬如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人口压力太大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选取中外近代史上的两则事件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 论述:事件一:太平天国运动正是由内部机制问题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所引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对中国侵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民族矛盾加深。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横征暴敛,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广大农民揭竿而起。 事件二:辛亥革命的发生同样是由外部冲突和内部机制问题所引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并加紧了对中国的瓜分侵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十九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而此时的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镇压保路运动更是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事件三:巴黎公社是由内部机制和外部冲突同时引起。 外部冲突:在普法战争中,法军全线溃败,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由此激化了民族矛盾;内部机制:面对外来侵略,法国临时政府不仅抵抗不力,反而欲解除国民自卫军武装,这激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阶级矛盾尖锐,由此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 其他事件略。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历史上很多政局动荡同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可能是内部的社会机制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第二,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冲突。”可提出观点:历史上的很多政局动荡同时由内部机制和文明冲突两种原因引起。论述:可联系近代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史实分析论述。太平天国运动可从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加深民族矛盾,和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横征暴敛,造成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论述。辛亥革命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进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进一步激化了原有的社会矛盾等方面进行论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晚清时期,坚持银两和制钱双重本位制,但轻重成色随时随地而变;大量涌入的各种外国银元加剧了币制的混乱;各省也纷纷铸币,“所铸形式既异,成色亦复参差”。于是,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清未发生了“金银本位制讨论”和“圆两之争”。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 第一条大清国币单位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 第二条国币种类如右:银币四种(一圆、五角、五角伍分、一角)镍币一种铜币四种(、五厘、一厘)。 第三条一圆为主币,五角以下为辅币,计算均以十进。 …… 第八条各种银币无论何枚,其成色与法定成色相比之公差,不得逾千分之三。…… 第十二条大清银行为国币兑换机关。 …… 第二十条自本则例奏定之日起,所有各省现铸之银铜币,一律停铸。 ——摘编自沈云龙《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币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币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1)受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实行银本位制度;规范、统一。 (2)有利于改变晚清币制的混乱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货币本位制度的近代转型。 【解析】 本题以清末币制改革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根据材料概括特点,其实就是在材料中获取与过去货币制度的不同之处,所以具体表现为:从双重本位到银本位,从币制的混乱到规范统一,从各省铸币到中央政府主导,受西方影响等。 (2)分析币制改革的影响依然应该紧扣其特点,观察对货币制度的近代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