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 ‎1.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私田大量开垦 D. 诸侯重视教育 ‎【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争霸和兼并战争,思想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即百家争鸣,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从思想角度阐述,排除。‎ ‎2. 有位史学家评论中国战国时期说:“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最可能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但是其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逆势而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的最有可能是墨家,故D项正确;材料“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法家,排除C项;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中,从信徒的人数上看,儒家和墨家影响最大,“孔墨之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儒、墨影响最大的原因主要是 A. 更多反映了下层群体诉求 B.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 得到了上层社会的支持 ‎【答案】A ‎【解析】儒家和墨家两家学派人数最多,是因为它们所代表的阶层占据社会的大多数,具体来说就是下层群众,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最终法家占据了历史的制高点;C选项错误,这是法家的特点;D选项与史实不符。‎ 点睛: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所谓的“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他们强调的是现实,关注的是民众的生活,所以容易受到人民支持。‎ ‎4.‎ ‎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 “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 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 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是对“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的阐释,与三纲五常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是对司法审判模式的描述,没有阐释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述现象与百家争鸣无关,故D项排除。‎ ‎5. 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幺》的影响。由此可见 A. 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 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 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 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答案】A ‎【解析】题干涉及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综上所述,A最符合题意。‎ ‎6.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均是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的表现,当然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选D。A项只是表象;B项是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C项与此现象发生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7.‎ ‎ 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 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 篇,征引经文约50 次。这说明汉代 A. 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 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 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 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8. 程颢程颐兄弟俩去朋友家赴宴,席间有歌妓助兴,弟弟程颐认为有辱斯文拂袖而退;而程颐闻之,面带愧色而去。。程颢却怡然自得,尽兴而归。次日程颐责问程颢,程颢笑日: “昨日‘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座中无妓’。 而你‘心中有妓’”。这一故事实质上反映了 A. 程颢思想带有心学倾向 B. 程颐主张知行合一 C. 宋代市民文化繁荣 D. 二程思想走向对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程颢所说“座中有妓,而我心中无妓”可知与心学“心外无物”相似,反映程颢思想也带有心学倾向。故答案为A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材料不能反映程颢也有这种观点,排除B项;材料与市民文化繁荣无关,排除C项;二程都是理学的代表,材料不能反映二者走向对立,排除D项。‎ ‎9. 明清之际一些独立特行的学者们作出了一些典范性成就,在为学之道上体现出超越传统的动向。他们“超越传统”的主要表现是 ‎①提倡经世致用 ②促进社会转型 ③提倡工商皆本 ④否定封建理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提倡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思想,符合“超越传统”的表现;②选项促进社会转型并不是明清思想家们的主张;③选项提倡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符合题意;④选项否定封建理学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我们只需要从选项中找出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内容即可(本题是①③选项),利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 ‎10. 下面是宋代至清代中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 元代 ‎17.23‎ ‎61.13‎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淸代 ‎56.67‎ ‎24.11‎ ‎0.56‎ ‎18.3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学而优则仕观念渐趋淡化 B. 书院的办学主体渐趋单一 C. 书院的办学体制渐趋僵化 D. 思想文化的专制渐趋强化 ‎【答案】D ‎【解析】官办书院越来越多说明了官方逐渐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学而优则仕观念是否渐趋淡化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书院的办学主体是多样化的而非渐趋单一,也说明书院的办学体制也非渐趋僵化,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1. 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相符的是 A. 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 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C. 黄氏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但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B项错误,”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说明黄宗羲的思想有对儒家思想继承的一面;C项错误,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材料不能体现;D项材料“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结合材料可知黄宗羲在批判君主专制时提出君臣平等,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平等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局面·黄宗羲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黄宗羲的思想以及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12.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清末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这表明 A.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 王夫之不反对清朝统治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B ‎【解析】革命者对王夫之的宣传主要是从革命者立场出发,清政府从“忠君守礼”进行宣传,都体现出从各自立场出发,可见,历史评价与政治现实有密切关系,故B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C中多面性不是评价标准;D中无法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 ‎13. 明永乐九年(1411) 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 文化政策适应官方的治国理念 C.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 市民文化冲击了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是禁止扮演帝王将相,二是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就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文化专制的内容,禁止在杂剧中扮演帝王将相不属于文化专制的内容,故A错误;君主专制走向反动,这一信息点在材料中未涉及,只是涉及统治者关于杂剧禁令,故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的信息点,故D错误。‎ ‎【点睛】‎ 根据“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表明这一禁令适应了统治着统治的需要。‎ ‎14. 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 ‎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 ‎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影响 ‎15.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市民文学开始兴起”错误,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无法体现“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16. 民国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A. 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 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 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 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俗浅陋之书和佛经适应了民众的需要故先出现雕版,这说明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故B选项正确;儒学复兴与雕版印刷发展之间不是完全排斥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过于片面,故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雕版技术革新,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7. 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这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 A.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B. “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 C.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 D.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字统一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根据题干中隶书容易书写、辨认的特点可以判断,隶书可以使下层人逐渐地书写和掌握。秦始皇采用隶书,有利于中 央政令的贯彻,由此可知“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故选B。A、C、D选项没有准确反映本题的立意,故排除。‎ ‎18.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重视智慧发展 B. 关注理性思考 C. 强调道德素养 D. 强调等级秩序 ‎【答案】C ‎【解析】美德、良知均是强调人的道德素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智慧发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关注理性思考的是启蒙思想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美德、良知均属于人的道德素养。‎ ‎19. 儒家思想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 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 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 蕴含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 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讲究“仁”道,主张“为政以德”、“仁政”,具有深刻的民本思想,这些蕴含人文精神的政治观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资产阶级反抗上层的封建贵族阶级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故C项正确;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对人类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主要工具,故A项错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等级制度,这是历史的后退,而不是渐进改良,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制度,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与工具,与贵贱有序的阶级观完全相悖,故D项错误。‎ ‎20.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罗斯福总统要求国会批准对日宣战,当时联邦参议院82票对0票通过,众议院388 票对1票通过。为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专门派人派车,护送她上班、回家。她在1973 年去世,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与此最为接近的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是 A. 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C. 卢梭: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 D. 康德: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材料中“保护投反对票的那个女议员的人身安全”“国会大厦前竖立起她的雕像”体现了对女议员敢于坚持不同意见的伟大精神表示崇高敬意,据此分析可知与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观点最为接近,A符合题意。B、C是说民主、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D反映的是人的美德,故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21.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 使因行称义主张被广泛接受 B. 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 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设计 D. 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都是思想领域的运动,比较起来都对天主教会有一定的冲击,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只是宗教改革的影响;C选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D选项是科技革命的影响。‎ ‎22.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 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 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 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 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答案】D ‎【解析】“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驾凌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正确,A错误;B、C不是材料的本质意图,排除。 ‎ ‎23.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反映了作为教徒与上帝接线员的教会被否定,实际上否定教皇和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权,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教会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正确;宗教改革不主张废除宗教仪式,故A错误;B不是宗教改革影响;C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 ‎24. 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 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 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 ‎【答案】B ‎【解析】“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是文艺复兴的影响,B正确;“宇宙的发现”指牛顿的经典力学,智者运动、宗教改革没有促进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产生,排除;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牛顿的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D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即可解答。‎ ‎25.‎ ‎ “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 A. 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 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 人文主义 存天理 灭人欲 D. 因信称义 致良知 ‎【答案】C ‎【解析】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西方宗教改革提倡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 ‎26. “许多知识分子将它视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弹,……甚至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现性主义’……”“它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下列作品与材料所述风格吻合的是 A. 拜伦的《唐璜》 B.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 高尔基的《母亲》 D. 贝克多的《等待戈多》‎ ‎【答案】A ‎【解析】“对启蒙运动的反弹”等字眼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而拜伦的《唐璜》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风格,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贝克多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风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熟记作品风格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27. 有人说:“14~17世纪,西方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曙光,而中国则呈现出传统科技的晚霞。能支持该说法的一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与《天工开物》 B. 电磁学的确立与《本草纲目》‎ C. 进化论的确立与《农政全书》 D. 相对论的提出与《梦溪笔谈》‎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经典力学的提出是在1687年,《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故A项正确;电磁学出现于1831年,《本草纲目》写于16世纪,故B项错误;进化论出现于19世纪中期,《农政全书》出版于1639年,故C项错误;相对论提出于20世纪初,《梦溪笔谈》写于北宋,故D项错误。‎ ‎28.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的意思结合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意义来解答。中世纪科学发展受到基督教教会的控制,日心说的提出推翻教会在科学方面的权威观点地心说,使科学开始摆脱教会神学的控制而独立发展。伽利略、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都是在日心说开始突破教会神学束缚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因此答案为A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哥白尼•哥白尼的“日心说”等 ‎29. 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经济文化压抑抹杀人性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人们挽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独立的意识增强。故答案为B项。当时的民族工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排除A项;题目中未涉及对三民主义和传统文化的评价,排除C、D项。‎ ‎30.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A. 李鸿章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指的是君主立宪政治体制,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建立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能使国家强大,而在本题的四个人物中只有康有为一个人主张君主立宪,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国会立法等 ‎31. 泰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康有为“托古改制”,袁世凯“尊孔复古”,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对此,最符合的史学理念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C. 历史是虚无的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站在现实立场上对历史的认知存在差异。尽管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和开展政治斗争的需要,但材料反映不同时期人们对儒学的认识不同,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点睛:儒学“仁”“仁政”等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的需要,所以不受重视。秦始皇时期信奉法家思想,儒学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把儒学思想作为社会的正统思想。近代康有为利用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为宣传民主与科学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等,无不反映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需要的密切关系,表现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特点。‎ ‎32.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仅仅在政治方面推翻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并未在思想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完成了辛亥革命该完成而又未完成的任务,故选B;辛亥革命与科学发展关系不大,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A;辛亥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无法体现对“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排除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D与“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无关,排除D。‎ 点睛:首先抓住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然后结合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分析回答,辛亥革命是在政治上反封建,新文化运动是在思想领域反封建。 ‎ ‎33.‎ ‎ 胡适曾把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一种“新态度”并把这种“新态度”称作“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含义可以看出,胡适的目的在于“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对待旧文化不是盲从,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重新评判、估定,从而达到再生的目的。这一事件是指新文化运动,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评判和再认识,排除A、B、D项。‎ ‎34.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进、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答案】B ‎.....................‎ ‎35.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者的共同点是 ‎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②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④实事求是是他们思想的核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三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所以②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内容只符合邓小平理论,不是三个理论的共同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共同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36题14分,37题16分,共30分)‎ ‎36.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 “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因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分析,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或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 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 ‎ ‎(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 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和原因、民众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和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材料中的“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来看,清政府的外交理念所发生的变化表现在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对外交往的理念。其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的影响来说明。‎ ‎(2)从材料中的“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 话语”来看,民众地位所发生的变化是由“臣民”到“国民”。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来说明。‎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 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 材料二 15 ~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孟德斯鸠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美】著《西方思想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答案】(1)基本主张:主张“农商皆本”;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于发展;追求个人享乐的社会风气 ‎(2)特点: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借助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力量;从反封建神学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体系 ‎(3)不同影响:中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 西方——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思想的发展。从明清时期思想家的进步思想、西方思想的特点等方面来分析 。‎ ‎(1)从材料“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农商皆本”“‎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中可以概括出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从材料“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入神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3)从材料“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