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六安一中2017~2018年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农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魏  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明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清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2.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书同文  B. 车同轨 C.行同伦  D.地同域 ‎3.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园广建阜空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件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5.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6.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7.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 ‎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0‎ ‎0‎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 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 D.士人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8.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9.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10.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双方 林则徐(中国)‎ 义律(英国)‎ 描述 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 海阿新号亦“随同通去”。‎ 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右侧,开战后,“(英军)倾泄了毁灭性的炮火”。“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战斗进行了不到3刻钟,清军便撤退了。‎ 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 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 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 ‎1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难英人一体均沾 ‎12.“自从1914年爆发第次帝国主义世界大规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文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由材料可推知 A.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   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3.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喻,4月设江“督办政务处”,任命突、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贵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14.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议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同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   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15.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理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响,以鸣于我同胞前曰:鸣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一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16.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到: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这一团体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 ‎17.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贷达占11,《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中均分不到24分,其中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18.据下表可知 ‎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 有关社会主义 有关辩证唯物主义 有关历史 唯物主义 有关计划经济 有关国民党历史 有关三民主义 ‎32本 ‎23本 ‎23本 ‎19本 ‎8本 ‎13本 A.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 B.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 D.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 ‎19.毛泽东曾指出“总而言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该文章的主旨是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  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  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21. 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 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   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 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22.‎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B.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23.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秦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竞高达200: 1。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B.沧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  D.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24. 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末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 ‎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 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1842年, 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12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4分)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6分)‎ ‎26. (18分)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杯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年5月24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年5月26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年8月20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105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2分)‎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 年份 党员人数 年份 党员人数 ‎1921年7月(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二大)‎ ‎195‎ ‎1937年初 ‎4万 ‎1923年6月(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四大)‎ ‎994‎ ‎1945年4月(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六大)‎ ‎4万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度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一、选择题 ‎1-10:BCCDC ADDAC 11-20:CAACA BDDBD 21-24:CDBC 二、非选择题 ‎25. (1)前者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4分)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4分)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民族矛盾。(4分)‎ ‎(2)变化: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4分)‎ 原因:①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 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②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限看世界”;③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④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6分,答齐3点即可)‎ ‎26. (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4分,答齐2点即可)‎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4分)‎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2分)‎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帝国主义(2分)‎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4分)‎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2分)‎ ‎27.主题方向:‎ ‎①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现象,进行分析论证(1927年和1934年-1937年)。‎ ‎②就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少增多,选取任意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析论证(1925年-1927年;1927-1934和1937-1940年等)。‎ ‎③选取增减各一个时期,进行分析论证。‎ ‎④从变化总的趋势,看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奋斗中不断壮大。‎ ‎⑤其它合理的论题 示例1:论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减少原因略探(2分)‎ 论证: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也由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出现右倾错误,大革命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5.7万急剧减少为1万。(4分)‎ ‎②1934年,由于王明“左”的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南方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加上长征路上,红军物资匮乏、道路险峻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损失巨大。使得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由30万急剧减少为4万。(4分)‎ 总而言之:上述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大量减少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错误和敌人的绞杀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