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线上考试试题(A部)(解析版)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线上考试试题(A部) 一、单选题 1.许倬云先生认为,家族观念能够存在,必须有稳定的传承。农业村落,尤其是在掌握水利之后,不必经常开发新田地,就形成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安土重迁的小区域。也是在这种安定之中,一个家系的长期传承才成为可能。材料表明 A. 家族观念渊源于安土重迁的思想 B. 水利技术的掌握影响了家族传承关系 C. 家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具有狭隘性 D. 家族观念的形成与农耕经济发展相关 【答案】D 【解析】家族观念的存在必须有稳定的传承,而农业的长期安定保证了家系的传承,D项正确;安土重迁只影响了家族观念的传承,家族观念的渊源与祖先崇拜、血缘等有关,A项错误;水利技术有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与家族的传承无关,B项错误;家族观念具有狭隘性,但题干并未体现出来,C项错误。 2.康熙年间,钱塘人俞森在《荒政丛书》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当时 A. 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 农村生产结构发生变化 C. 小农经济不完全是保守封闭的 D. 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农妇纺棉除了自己家庭使用外,还用于商业出售和缴纳赋税,说明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农本商末观念,A项错误;农村商品经济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B项错误;纺棉出售补贴家用不能说明纺织业是农村家庭支柱产业,D项错误。 3.“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 A. 重农抑商政策 B. 资本主义萌芽 C.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 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说明是小农经济的模式,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重农抑商措施。 4.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 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 手工业者无人身自由 C.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D. 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可知说的是技术垄断,故D选项符合题意。政府专营的说法材料不体现,A选项排除。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的分工,C选项排除。 5.法国的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称赞清朝前期出现“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评价,正确的是 A. 我国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B. 我国经济领先于世界发展趋势 C. 我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强国 D. 城市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可知,我国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和城市经济,故AD项错误。我国经济居世界首位,而不是趋势,故B项错误。 6.明清时期,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这表明明清时期 A.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 B. 商人自治引起了基层行政体系的改变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传统基层治理模式相结合 D. 封建国家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其中包括一些对基层的管理,故C选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材料体现不出来,A选项排除。商人自治材料不体现,B选项排除。封建国家对基层的态度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排除。 7.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勾结倭寇,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流移他乡趁食佣工或进入深山,垦荒种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D. 导效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答案】C 【解析】C项,从“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这些流民中有一部分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这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从“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政府并未实行海禁;材料也无证据显示政府试图实行海禁。故A项错误。B项,我国古代小农经营的农业经营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故B项错误。D项,白银成为通用货币与材料所述现象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8.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 国家授田 B. 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 土地私有 D. 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国家授田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故A项错误。豪强地主拥有强权是土地兼并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是现象,故D项错误。 9.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客观原因列强资本输出导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故选A;B是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企业的有利条件,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是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是1935年国民政府的政策,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 10.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但从本质上看它是封建制度内的自我调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肇端。此观点认为,洋务运动 A. 中体西用思想有进步性 B. 是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C.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D. 主观目的背离历史潮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本质上看它是封建制度内的自我调整”可知,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这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故答案选D项,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评判洋务运动成功与否,排除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主观目的背离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11.1935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资委会共筹办和整理扩充了21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 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D.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答案】C 【解析】题干中1935年、“并力谋鄂南、赣西以及湖南各处重要资源之开发,以造成一个主要经济中心”可见政府积极筹建后方战略基地以来抵御日军侵略,故选C;A时间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当时中央红军已经战略转移到陕北,排除B;D是洋务运动,排除。 12. 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处于 A. 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 【答案】D 【解析】在1914年到1937年之间尤其是一战期间,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出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图示与现实不符。 13.某学校历史研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研究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A. 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 “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D. 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A 【解析】图片分别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初步发展、遭到摧残、社会主义改造等,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故A项正确;第四幅图是现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BCD项都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错误。 14.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此“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答案】B 【解析】本题以民族工业的兴起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关键信息: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由关键信息分析可知,作者认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故B项正确;由题干中的“过于微弱”、“大多凋零”等信息分析可知,A项“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说法错误;C项“同样重要”说法错误;D项“无关”说法错误。 15.漫画往往蕴含者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对如图解读准确的是 A. 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是赶走列强,实现民族独立 B. 列强忙于战争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C. 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 D. 实业救国思想取得了重大成就 【答案】A 【解析】漫画反映的主要意思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中国人民提倡国货,实业救国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工业要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故选A;B是在一战期间,不符合漫画的主旨,排除;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不符合材料中实业救国的时间,排除C;漫画说明实业救国不是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途径,D错误。 16.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 【答案】C 【解析】生产关系的变革应该适应生产力的变革,“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所有制改革”是变革生产关系,应该是所有制改造应服从于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虽然材料中提到“三改超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并没有出现“左”倾错误,故B错误;根据材料“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是复杂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而且在具体实践中出现和理论偏差情况,故C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在理论形成过程中也是曲折的,党内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分歧,因此D对于材料的分析不够全面,排除D。 17.1956年初,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该报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 此时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 这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D. 报告是以苏联建设经验和新中国建设经验为基础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956年”可知,此时经济建设中并未出现“左”倾苗头,B符合题意,故选B;根据题干中《论十大关系》阐述的内容可知,主要提到了重工业、轻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这是在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A不符合题意,排除;《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总结新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C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可知,《论十大关系》报告是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据薄一波回忆说:“当时(1958年),甘肃的 省委书记告诉我,有的干部执行这个口号很积极,看到过路的人走远了,还强拉他回来,说天晚了还不吃饭?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这从侧面反映了 A. 人民公社体制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C.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大 【答案】B 【解析】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兴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联系材料“反正不要钱,非要他吃不行”可知是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故选B;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A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行,D错误。 19.1984年11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这主要源于 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84年11月”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武汉柴油机厂仍是公有制企业,这一事件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无关;D选项错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是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深圳从只有“一条街道、一盏红绿灯、一个小公园”的边陲小镇,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大都市,这主要得益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一五计划 C.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D. 改革开放 【答案】D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80年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自此,深圳发展起来,故选D;材料是描述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带来的影响,时间是1980年,A是1984年,排除;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与材料无关,B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是1992年,与深圳特区建立时间不符,C错误。 21.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的有利因素包括 ①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②这些地区开放较早且华侨多 ③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 ④基础较好,思想相对开放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当时的有利因素是这些地区开放较早且华侨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和深圳等地的基础较好,思想相对开放,因此②③④正确,A符合题意;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①错误,BCD排除。故选A。 22.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售卖《离婚法论》一书的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 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 C.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 D. 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 【答案】A 【解析】据材料“《离婚法论》……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婚姻关系的变化注重法律依据和判例,体现了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A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北洋政府加强和健全法治建设,故B错误;《大公报》只是刊登了广告,不能说明它注重提供法律帮助,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方法律已主导中国的婚姻观,故D错误。故选A。 23.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 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 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 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 D. 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年代是不可能有QQ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24.中华民国建立时,孙中山曾通电全国使用公历。但在整个民国时期,改换公历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民间诸多反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政府构建新制度受挫 B. 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 C. 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D. 新制度和新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说在全国推广使用公历受挫,并没有说全盘西化,C符合题意,故选C;材料主要是强调在全国推行公历受挫,即构建新制度受挫,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代表新制度的公历的推行因与民众的传统文化习惯相悖,引起诸多反对,说明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制度的构建,B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新制度和新观念的建立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一定的曲折性,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收入的1/20,后又增至1/15。这一记载主要说明 A. 西班牙由此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 B. 西班牙探险活动受到王权制约 C. 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 D. 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支持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西班牙国王利用物质奖励鼓励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探险,从而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选D;西班牙获得的财富用来购买奢侈品,没有积累原始资本,A错误;西班牙探险受到王室的资助和鼓励,不是制约,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竞争机制,C错误。 26.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引发的商业竞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而不是奥斯曼帝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7.郑和下西洋早于新航路的开辟,但其后果与影响却迥然不同,其决定性因素是 A. 船队的规模 B. 航程的远近 C. 航行的目的 D. 航海的技术 【答案】C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但没有导致我国社会的转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说明船队的规模不是决定性因素,故A错误;当时郑和船队曾到达红海、非洲等地区,但没有导致我国社会的转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说明航程的远近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错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友好交往,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主要是进行掠夺贵重金属,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后来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截然不同,故C正确;当时的航海技术都使用指南针,航海技术不是决定性因素,故D错误。 28.新航路开辟”是众多航海家不断探索的结果,下列人物与其航行路线或终点对应正确的是 A. 达·伽马——菲律宾 B. 麦哲伦—印度 C. 哥伦布——美洲 D. 迪亚士——环球航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计划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但最终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故C项正确。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故A项错误;麦哲伦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故B项错误;迪亚士沿非洲海岸探险,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故D项错误; 29.新航路开辟后,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转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转移的最终受益者。西、葡两国被喻为“运输队”是因为 A. 西、葡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垄断通往新大陆的航道 B. “海上马车夫”尚未崛起,西、葡两国运力大 C. 财富流入英、荷,为英、荷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D.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千克,白银246000千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葡两国将掠夺而来的黄金、白银用作奢侈享受,从而使得大量财富流入英、荷,为英、荷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大量财富经西、葡流入英、荷,并不是西、葡两国率先开辟新航路,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西、葡运力大,B项排除;D项不是西、葡两国被喻为“运输队”的原因,排除。 30.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从16世纪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传统商路受阻的影响 B.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 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 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威尼斯从地中海贸易中心变成旅游胜地,主要是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选B;A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排除;尼德兰不是地中海贸易中心,C错误;D是18世纪60年代,排除。 31.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 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 带来的物种交流助推新旧大陆发展 D. 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物种交流没有实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也没有改变新大陆的落后面貌,排除CD。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外猛冲指的是开辟新航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而非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殖民扩张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3.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答案】B 【解析】由“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可以看出当时亚洲经济仍然占有优势,可以赚取西方的白银,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题干看不出欧洲的地位;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殖民扩张;D项与题干所述无关。 34.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材料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 A. 使人类加速向近代文明转变 B. 导致美洲传统社会走向解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D. 直接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可以看出材料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加速了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故BC项排除;市场需求的扩大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故D项排除。 35.“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开始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 B. 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 C. 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D. 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全球史观”“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可以判断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推动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影响,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路贸易中的消费需求不仅包括西域、欧洲中西亚国家对中国丝绸、茶叶、陶瓷、漆器、金银器皿、铁金属器和造纸、印刷等生产技术的需求,也包括中国内地对西方和西域的香料、珠宝、良马、皮毛和棉花、蔗糖等生产技术的需求。就中国来说,丝路贸易在隋唐时期达到高峰,正是因为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都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奢侈品、特产品贸易在域外通商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其既能满足统治阶级特殊的消费性需要,还能带来高额利润,因而封建国家对奢侈品贸易的态度及采取的政策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的兴衰存亡,这也是丝路贸易的基本特点之一。 ——于倩《古丝绸之路贸易规律探析》 材料二 这种人的跨洲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杨和平《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研究二题》 材料三 在17世纪中叶,利物浦的人口不到4000,一年上交的船税只有可怜的12英镑。1709年,利物浦的第一艘运奴船从非洲向美洲的巴巴罗斯种植园运送了200多名奴隶,获利4000多英镑。此后,利物浦逐渐成为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大的贩奴港口。它的城市人口在70年间翻了7倍,18世纪末上缴的船税达到了60多万英镑。根据英国史学家的统计,在1795年,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占到了英国奴隶贸易的62.5%,占到了欧洲贩奴贸易总额的40%,按照英国人自己的说法,利物浦这座城市“没有一块砖不渗透着奴隶的鲜血”。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丝路贸易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析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同:①都加强了沿路地区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②都促进了沿途多种文明的交流。 异:①前者更多体现为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伴随着殖民扩张;②前者的商品多为奢侈品,后者的商品多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商品;③前者贸易范围属于地区性市场,后者属于世界市场。④前者的商品种类和流通量少,后者增多,且出现了奴隶贸易。⑤商贸中心不同:前为亚洲,后为欧洲 (2)影响:①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更多人口,促进了人口增长。②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③饮食结构出现变化 (3)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西欧封建制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利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于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解析】(1)相同:古丝路贸易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结果和影响相同,但是方式手段和范围不一样。就结果和影响来看,二者都“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古丝路贸易的”。古丝路贸易的“生产技术”交流,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都加强了沿线地区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都促进了沿途多种文明的交流。不同:从方式上来看:前者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的需求”等具体的物质层面,更多体现经济文化交流,后者伴随着“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从内容上来讲:前者“奢侈品、特产品贸易在域外通商中主导地位”,后者“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多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商品。从范围上来看:前者“包括西域、欧洲、中西亚国家”,是地区性的市场;后者“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属于世界市场。从商贸中心看:前者为亚洲,后者为欧洲。 (2)根据材料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结合所学可知高产的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养活了更多人口,促进了人口增长;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饮食结构出现变化。 (3)据材料“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可知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材料“城市人口在70年间翻了7倍,18世纪末上缴的船税达到了60多万英镑”“在1795年,利物浦的奴隶贸易占到了英国奴隶贸易的62.5%”“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结合所学可以从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打破了原有的封闭状态,加强了于其他地区的联系,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