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最终,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由此可见,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 A. 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C. 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可知,最终晋武帝选立太子是根据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虽然天生痴愚,但因为是嫡长子,所以没有更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无论选择嫡长子还是贤子,都体现了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这不能使晋武帝确立最终的继承人;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晋武帝最终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确立继承人,不是禅让制的尚贤原则;C选项不是选立继承人的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朝建立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即便秦朝灭亡后这些制度也依然存在,所以从政治上说“秦,虽死犹存”,故选D项;A项是经济方面,排除;BC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排除。‎ ‎3.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 西汉 B. 秦朝 C. 西周 D. 宋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 ‎【详解】“封建时代”既“封邦建国”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正确。“部落时代”指西周以前的历史时期、 “郡县时代”指秦代郡县制确立后的历史。排除ABD。‎ ‎【点睛】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4.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B. 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C. 缺乏可委以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 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始皇之所以没有任命任何人掌管军事,主要是防止武将专权,便于皇帝直接控制军队,故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是军权集中问题,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秦朝并不缺乏军事人才,故C项错误。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5.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 皇权逐渐削弱 B.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C. 相权逐渐加强 D. 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大体趋势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减弱,而中央集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因此呈现出的特点是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D项正确;皇权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故B项错误;相权在逐渐减弱,故C项错误。‎ ‎6.清朝某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该机构是 A. 内阁 B. 军机处 C. 宣政院 D. 尚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清代某机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等,这个机构就是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置的军机处,军机处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唯命是从,跪受笔录,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选B;内阁设立于明朝,排除A;宣政院设立于元朝,排除C;尚书省始于南朝,明清不设尚书省,权分六部,排除D。‎ ‎7.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可知是中央的宰相权力的分散,所以通判排除,因为它是地方上管监察的官,监督知州的;所以B正确。①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行政权;②三司使分割财权;④枢密使分割军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二府三司 ‎8.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 A.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编纂完成 B. “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D. 公民与非公民的差别消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此选A。‎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体系的演变过程,它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沉淀和磨砺,最终发展成为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的法律。‎ ‎9.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 汉代内外朝 B. 唐代三省制 C. 明代内阁制 D. 清代设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张居正”、“大学士”、“首辅”可知该制度是明朝的内阁制。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后政务繁忙,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朱棣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被授予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明朝后期,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本题选C。‎ 考点:内阁的出现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10.“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闸。”在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措施中哪一项为之提供了保障 A.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设立陪审法庭 D. 发放“观剧津贴”‎ ‎【答案】D ‎【解析】‎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这和材料中的“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是一致的,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A、B、C选项都没有体现“贫穷”的内容。‎ ‎11.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D. 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君臣由“坐而论道”到“一坐群站”再到“一坐群跪”,这体现了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自建立以来,就确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宋代以前即便是“坐而论道”也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B选项错误,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只是意味着君主权威的加强,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关系紧张;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君臣关系的演变,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科举制的推行有关,科举制的推行扩大了考生的来源,故D项正确;宋朝以科举制为主,并不推行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的影响的理解。‎ ‎13.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城邦全体居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 ‎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公民大会 A. 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在雅典的民主制下,外邦人和妇女没有公民权,故排除①和④,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奴隶等没有民主权利,不可能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故排除③。故选②,公民有向公民大会陈述的权利。A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 ‎【详解】‎ ‎14.造成古代希腊小国林立、城邦众多的重要因素是 A. 民族成分复杂 B. 地理环境 C. 城邦战争不断 D. 奴隶制度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造成古希腊城邦林立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地理环境,故答案为B;古希腊的民族成分并不复杂,A错误;材料是问城邦出现的原因,而城邦战争不断是出现城邦后的结果,原因和结果倒置,C错误;奴隶制度不是形成城邦众多的原因,D错误。‎ ‎15. 梭伦改革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 A. 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 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D. 使雅典城邦达到空前繁荣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的民主,所以A项正确,雅典民主的确立是在克利斯提尼时期B项错误,雅典民主达到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时期,所以CD项不符合题意。‎ ‎16.对近代西方法律,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一个熟悉罗马法术语的英国律师去学习法国或德国的实用法律书籍时,他会发现这一切并不陌生,毫无疑问,其他国家的法律著作也同样如此。”材料最能说明 A. 罗马法就是欧洲法 B. 英、法、德三国法律相同 C. 罗马法对西方各国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 D. 世界近代法律制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英、法、德的法律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故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B表述不正确,D表述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作用 ‎17.假如你是一名战功卓著的将军,被周天子分封到齐国任国君,你 A. 可以不去朝觐周王 B. 可以在齐国征派赋役 C. 不用随从周王去打仗 D. 不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装 ‎【答案】B ‎【解析】‎ 分封制下,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但可以有自己的武装,定期向天子缴纳赋税,故B正确,其他选项均可以拥有,排除。‎ ‎18.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 ‎①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 ‎②负责监察百官 ‎③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④执掌群臣奏章 A. ①‎ B. ②‎ C. 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秦朝“三公”是指在中央设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故③,C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9.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 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 B. 封建分散的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 C. 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因素 D.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长期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封建个体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所以封建分散的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需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级基础,不是其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故A错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因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心理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C错误;儒家大一统思想的长期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的思想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故D错误。‎ ‎20.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贵族特权 B. 强化族长权力 C. 均衡权力分配 D. 强化国家管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宗法制依托血缘为纽带,旨在强化国家管理,巩固自身统治,故答案选D项。A、B项不符合题目设问,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 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郡县制 D. 宗法制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材料大意是周朝的失败之处是在于制度,秦国的失败之处在于政法而不在于制度。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导致天子的权力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因此材料中指的是分封制和郡县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与宗法制无关,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与三公九卿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失利在于其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故D选项错误。‎ ‎22.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A.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B. 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 ‎“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这显然有利于强化中央政府权力,故选B。材料没有提及中正官选拔人才的依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九品中正制收回的地方选拔人才的职能,却并未否定地方官员所有的特权,排除C;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 ‎23.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这表明隋文帝时 A. 恢复实施察举制 B. 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 C. 科举制全面实施 D.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 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说明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故选D;察举制是地方向中央举荐,排除A;由材料“清平干济”,排除B;由“曾下诏举“贤良””,可见科举制尚未全面实施,排除C。‎ ‎24.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科学性错误的一项是 A. 《浅议我国王位世袭制的创立者——启》‎ B.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 《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谈康熙帝与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结合所学可知,我国王位世袭制的创立者是启,西周实行分封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材料题 ‎25.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 ‎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剌史王本立推鞠(审问)其事。本立宣赦示祎之,帏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观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中康(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札、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挨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答案】(1)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近臣;让他们参与政事;让他们制衡大臣 ‎(2)敕书需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违背三省六部制。‎ ‎(3)职责:①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朝盛衰和改革②起草、传达诏令③审查大臣意见,上报皇帝。说明:内阁只是一个内侍机构,不是法定决策机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可知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近臣;根据材料一“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可知让他们参与政事;根据材料一“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可知让左右来制衡大臣。‎ ‎(2)根据材料二“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诏敕必须有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材料中敕书由皇帝直接发出,有违三省六部制。‎ ‎(3)职责:结合材料三中的“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可以归纳为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改革;根据“皆起草进画”“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可以归纳为替皇帝起草诏令;根据“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可归纳为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结合阁臣与宰相的实质作答,即阁臣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所以阁臣不能等同宰相。‎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三: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 ‎(1)材料一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它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答案】(1)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巩固了统一。‎ ‎(2)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地方割据,影响中央集权。‎ ‎(3)特点:疆域广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制度:依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廷尉议是”可知是郡县制度;作用结合所学郡县制的作用从加强中央集权回答即可。‎ ‎(2)原因:依据材料二“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可知答案;依据材料二“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可知导致诸侯地方割据以及威胁中央集权。‎ ‎(3)特点:依据材料三“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知是疆域广阔;制度:依据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意义:结合所学行省制度的意义从加强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统一以及省制开端回答。‎ ‎(4)依据三则材料和所学从强化中央集权的角度回答。‎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1)特点:三省分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作用: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2)民主制度: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决策方式避免了盲目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抽签选举体现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保证公平、公正,避免腐败。‎ ‎(3)区别:材料一所述制度实质是君主专制;雅典属于民主政治。‎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是指三省体制,其特点: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其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独尊,大大加强了皇权专制。‎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材料三“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即可得出正确结论。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以及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回答。‎ ‎(3)着眼于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本质区别,三省六部制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雅典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