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课件)(4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课件)(40张)

考点一  “ 顺乎世界之潮流 ” 1 . 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的思想变革 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b) ① 林则徐: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 ,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辑 《 四洲志 》《 华事夷言 》 等书籍。 ② 魏源:编成 《 海国图志 》 ,主张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迈出向西方学习第一步。 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b) ①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② 具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的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c) ① 背景:戊戌变法失败; 《 辛丑条约 》 签订,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 孙中山、章炳麟、邹容等主张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 维新思想的四大特色 ( 拓展 ) (1) 由器物到制度: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 (2) 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3) 由理论到实践: “ 公车上书 ”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4) 救亡图存: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1. (2019· 暨阳联谊学校 4 月联考 ) 19 世纪末曾有人说, “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 。这一言论旨在 (    ) A. 强调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B. 建议政府购买西方机器 C. 指出变器和变事的区别 D. 推动中国政治制度变革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的差距,故 A 错误。材料并没有建议政府购买机器,而且其中心也不是机器,故 B 错误。 C 流于表面,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故错误。材料的关键在 “ 而不可谓之变政 ” ,意思是说前面的变器、变事都还不够,还要进行制度变革。故 D 正确。 答案   D 2. (2018· 台州 9 月质检 ) 梁启超曾说: “ 吾人所最惭愧者,莫如我国无国名之一事。寻常通称,或曰诸夏,或曰汉人,或曰唐人,皆朝名也;外人所称,或曰震旦,或曰支那,皆非我所自命之名也。 …… 以一姓之朝代而污我国民,不可也;以外人之假定而诬我国民,犹之不可也。于二者倶失之中,万无得已,仍用吾人口头所习惯者,称之曰中国史。虽稍骄泰,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我同胞苟深察名实,亦未始非唤起精神之一法门也。 ” 其意在 (    ) A. 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 B. 以 “ 国名 ” 之说激发民族精神 C. 呼吁以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 D. 说明 “ 中国 ” 这个国名太自大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宣传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以 “ 国名 ” 之说激发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全民族的团结向上,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用革命方式唤起民族觉醒,而是强调以 “ 国名 ” 之说激发民族精神,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 中国 ” 这个国名太自大,而是认为 “ 然民族之各自尊其国,今世界之通义耳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b) ① 标志: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 青年杂志 》 。 ②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b)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 文学革命 ) 。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d) ① 思想解放: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② 民众觉醒:为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③ 文化转型: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④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宣传有一定的片面性、绝对性。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b) 1918 年,李大钊发表了 《 庶民的胜利 》 和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 1919 年 5 月,李大钊发表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c) 马克思主义经过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宣传,由学术思想转变为中国社会改造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理论指南。 3.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 拓展 ) (1) 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 有思想和文学两条战线,其目的是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来实现民主政治。 (3) 以五四运动为界,前阶段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阶段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4 .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 ( 拓展 )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 “ 器物 ” 。 (2) 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 “ 制度 ” 。 (3)1915 年到 1919 年,民主主义者学 “ 思想文化 ” 。 (4)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学习 “ 马克思主义 ” 。 1. (2018· 宁波十校 9 月联考 ) 1919 年 1 月,陈独秀坦言: “ 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 这说明当时新文化运动 (    ) A. 没有社会基础 B. 需要推进思想启蒙 C. 即将以失败告终 D. 理论上宣告破产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任务任重道远,而非社会基础,故 A 项错误;由材料 “ 本志经过三年,发行已满三十册,八面非难,那旧派人物是不用说了,就是聒聒叫的青年学生,也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怪物、离经叛道的异端,非圣无法的叛逆 ” 可知新文化运动需要进一步推动民众思想的解放,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局,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D 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2018· 江苏高考 ) 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   A 项正确:材料中的时间是 “ 1920 年 ”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中世界劳动者 “ 要求待遇 ”“ 要求管理权 ” ,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正在结合。 B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 C 项错误: 1927 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A 考点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b) 1945 年,中共七大 ( 延安 ) ,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c) 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外交工作和党的建设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b)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 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和中共十四大 (b) ①“ 南方谈话 ” 深刻回答了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的根本问题; ②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 “ 南方谈话 ” 一起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b) 进一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 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南。 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 拓展 ) (1)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18· 台州 9 月质检 ) 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 “ 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都大大地向前发展了,根本上变换了中国的面目。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就是这两件事: ( 一 ) 在国内,唤起民众。 …… ( 二 )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 ” 该文章是 (    )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新民主主义论》 C. 《〈共产党人〉发刊词》 D. 《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析  根据材料 “ 孙中山死去二十四年了 ” 可知是 1949 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 1930 年,与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 1940 年,与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共产党人〉发刊词》发表于 1939 年,与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结合材料内容可知该文章是 1949 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 1  思想启蒙与制度改良 —— 新思潮与维新思想 [ 能力认知 ] (1) 林则徐的《华事夷言》 (2019·4) (2) 《海国图志》的内容解读 (2018·11) (3) 维新思想的成因及作用 (2018·4) (4) 严复的变革思想 (2017·11) (5) 历史信息多样性存在 (2017·11)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 “ 他山之石 ” 的作用。近代 “ 睁眼看世界 ” 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 A. 《四洲志》 B. 《海国图志》 C. 《番客篇》 D. 《华事夷言》 本题考查教材细节,对林则徐组织编译《四洲志》和《华事夷言》需要分别认识。 _ D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以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 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3) 有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 “ 经世致用 ” 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转换 思维 角度 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 “ 中体西用 ” 思想 (1) 从阶级斗争角度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 从现代化角度看,冲击了 “ 重农抑商 ” 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从全球角度看,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 从文明角度看,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 “ 传统人 ” 开始向 “ 现代人 ” 转变。 考向 2   “ 思想文化 ” 层次的巨大变革 —— 新文化运动 [ 能力认知 ] (1) 陈独秀与 “ 文学革命 ” (2019·4) (2)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2018·11) (3) 李大钊阐述马克思主义 (2018·11) (4) 科学精神 (2017·11) (5)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017·4) (6) 白话文运动 (2016·4) (7) 思想解放的含义 (2016·4) 【考题例证】 (2019· 浙江 4 月选考 ) 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 1917 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 “ 新鲜的趣味 ” 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    ) A. “ 自强求富 ” B. “ 实业救国 ” C. “ 民主共和 ” D. “ 文学革命 ” 抓住题干中 “ 引起青年 ‘ 新鲜的趣味 ’ 因素 ” 关键信息。 A 、 B 、 C 三项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均不能称之为 “ 新鲜的趣味 ” 。 _ D [ 备考导向 ] 挖掘 认知 深度 新文化运动的 “ 新 ” 特点 (1) 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 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 新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 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 ——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面对文明的碰撞,如何保护本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链接 社会 热点 马克思主义仍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指出, “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 。结合 20 世纪初中国近代革命的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基本途径及历史必然性。 考向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 能力认知 ] (1) 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 (2018·11) (2) 十一届三中全会 (2018·4) (3) 三大改造 (2017·4) (4) 中共十四大的内容 (2017·4) (5) 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 (2016·4)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6·4) 【考题例证】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 “ 重大突破 ” 的会议是 (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材料中 “ 改革的目标 ”“ 市场经济体制 ” 是关键主题语,这是对中共十四大内容的描述。 _ C [ 备考导向 ] 教材 拓展 补遗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战略步骤: “ 三步走 ” 战略。 (4) 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7)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 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10) 国家统一: “ 一国两制 ” 。 (11)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挖掘 认知 深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的问题,提出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进入 21 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典例 1 】 (2018· 浙江 11 月选考 ) 20 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 迂晦的、艰涩的山 明了的、通俗的 两个 “ 推倒 ” 两个 “ 建设 ” 文学领域的主旨 “ 推倒 推倒 雕琢的、 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 建设 平易的、抒情的 国民文学 ” ; 林文学, 作者意在 (    ) 社会文学 。 ” 扩大了材料主旨范围 B. 发动 文学改良 推倒与建设体现的是 “ 革命 ” 非 “ 改良 ” A. 振作少年精神 C. 推动 文学革命 与材料主旨相符 D. 反对   愚昧与专制 材料未体现 抓题眼  材料中 “ 20 世纪初 ”“ 平易的 ”“ 通俗的 ”“ 国民文学 ” 等信息是本题题眼。 析错因  材料强调文学自身问题,没有涉及振作少年精神,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文学的变化是革命性的并非局限于改良, B 项错误; D 项中的反对专制材料无从体现,可排除。 _ C 【典例 2 】 (2018· 浙江 4 月选考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 ) 材料一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自 1885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 1894 年的那场大败更 “ 成中国之巨祸 ” ,无可否认地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 , 政治改良、政治革命是当时的两大选择 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洋务运动富国强兵意图受挫使政治变革成为共识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 ——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 百日维新促进了民族觉醒 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 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 知识分子已经出现 。 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 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 …… 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知识分子是家国情怀主要承担者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 “ 成中国之巨祸 ” 的历史事件,概述 “ 激进的改革 ” 思想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 (5 分 ) 即戊戌变法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 思想的历史作用 。 思想本身的宣传动员作用及对实践的指导等 (5 分 ) (1) 事件:中日甲午战争 。 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 (2) 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 评分细则 (1) 其他参考答案: ① 历史动因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瓜分狂潮,对政治制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等。 ② 维新思想的思想解放、进步与爱国宣传、政治意义、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地位等。 (2) 按点赋分。一般每点 1 至 2 分。 增分策略 获取史料信息的 6 个方法: (1) 咬文嚼字 —— 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 (2) 点石成金 —— 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 (3) 删繁就简 —— 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 (4) 有章可循 —— 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 (5) 条分缕析 —— 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 (6) 去伪存真 —— 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 失分析因 (1) 不会概括史料信息,仅照抄史料原文,缺少概括升华。 (2) 脱离史料信息,仅以所学知识为依据,使答案文字缺少针对性、有效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