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A.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按照“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身份,贵族获得的封地及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说明分封制下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贵族土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等级差别,并非强调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分封制下土地国有,诸侯只有使用权;D选项错误,由题中“其食者半”、“其食者三之一”及“其食者四之一”可知并非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中不同等级的贵族能够获得的封地和征收赋役的比重不同,依据所学分封制相关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作答。‎ ‎2.《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 表明了手工业发展为官府垄断 B. 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 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D. 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答案】B ‎【解析】‎ 材料“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而是反映技术的世代传承,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工之子恒为工……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央政府树立孝子典型,并在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绘图推广宣传,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家庭伦理的作用,维护政治秩序,D项正确;以德治国、加强社会教化和促进家庭和睦,都是具体作用和手段,ABC三项不符合朝廷“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主旨。‎ ‎4.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马可·波罗在500多年前游历该国,盛称其耕种、勤劳与人口众多的情形,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今日之前,这个国家法律与组织系统所能容许它聚集的财富已经达到最高程度。”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马可·波罗的叙述并不真实 B. 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 C. 清朝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马可波罗500年前游历的中国情况和18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知,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社会在几百年时间里仍然保持旧的农耕文明和政权组织,说明没有完成社会转型,表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转型,故D 选项正确;马可波罗的上述言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不能说叙述并不真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和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体现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模式和社会结构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不是宋元时期经济与清朝相当,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中国在几百年中没有完成社会的转型,C选项“清朝的社会经济停滞不前”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 ‎5.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10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这说明 ‎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 ‎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 ‎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分析和理解能力 ‎【详解】分析题干可知,材料中中英两国官员分别从北京到广州和从伦敦到澳门的时间可知,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交通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在战争中丧失了有利条件;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剧增,在战争中占了优势,这说明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故①④正确;②题干没有体现;决定战争胜负有很多因素,③项“首位”说法错误。故C项 正确,排除ABD。‎ ‎【点睛】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签订后,由清初建立起来“天朝”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全然被废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实行一种新制度。尽管《南京条约》在文字上,对这种制度未作过多的具体规定,但从精神上理解,应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该学者认为,《南京条约》‎ A. 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 为以后列强扩大战争埋下伏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南京条约》对外贸易的种种规定,是当时西方社会愿接受的那种商业制度,这有利于中国贸易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故A正确;材料反映《南京条约》推动了近代中国贸易的国际化,肯定了《南京条约》在客观上的积极影响,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C错误。‎ ‎7.在鸦片战争后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联系所学近代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8.1860年,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的中英谈判中说“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他甚至想用免除关税来换取外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 强烈谴责列强侵华暴行 B. 竭力维护传统纲常礼教 C. 严重缺失近代外交意识 D. 朝贡外交体制日趋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咸丰帝注重等级礼仪,轻视国家主权。近代外交意识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加强国际交往和互派使节。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抨击反对列强侵华暴行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朝贡外交体制是指中华帝国作为天朝上国,周边国家作为藩属国,二者形成一种等级鲜明和实力有别的国际关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 ‎9.苏格拉底曾说:“安提丰(注: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你好像认为,幸福就在于奢华宴乐;而我则认为,能够一无所求才是像神仙一样,所需求的愈少也就会愈接近于神仙……也就是愈接近于完善。”在苏格拉底看来,幸福的真谛是 A. 立足现实,追求完美 B. 物质富足,精神自由 C. 人欲有度,服从神性 D. 清心寡欲,讲究道德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寡欲、无所求,和清心寡欲是吻合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物质富足等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苏格拉底是人文精神代表,不服从神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时间 ‎1684年 ‎1689年 ‎1701年 售价(荷兰盾/磅)‎ ‎80‎ ‎75‎ ‎2.32‎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 荷兰已成海上马车夫 D.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给出的数字,可知17世纪后期“中国茶”在欧洲的价格迅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表现是商品的种类增多、商品贸易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当武夷茶大量销往欧洲,就会出现茶叶价格下降的现象,所以D项正确。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A 项错误;价格革命体现的是大量黄金白银涌入欧洲,引起“物价上涨”,B 项与材料中的现象不符;武夷茶售价的变化不足以表明荷兰世界市场广阔,是“海上马车夫”,C 项错误。‎ ‎11.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这表明英国 A. 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 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 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航海条例》的大部分规定”、“1854年……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中可以看出,《航海条例》是英国需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在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颁布的,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取消《航海条例》说明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而成为英国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一过程体现了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错误,错在“放松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海上霸主地位越来越巩固,B选项排除。‎ ‎12.英国诗人雪莱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下图内容节选自雪莱1819年创作的《致英格兰人的歌》。上述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封建领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B. 君主立宪制度并不完善 C.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D. 生产关系变革引发新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致英格兰人的歌》”可知体现的是雪莱的反叛和斗争精神,表达的是雪莱的对社会不公平社会现象的痛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君主立宪制无关,B选项排除。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城市管理亦是如此,如国家重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使得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城市基层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演变》‎ 材料二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外,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折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答案】(1)特点: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实施城乡合一治理方式。‎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影响:农耕经济为主,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低;城市缺乏自治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2)特点:斗争主体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斗争形式多种多样;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 意义: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祌。‎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愈能得到发展”可以得出遵循政治中心优先发展理论;依据材料一“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纽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规则和习惯法”可知国家法律、法规和民间法并存管理;依据材料一“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而城市在经济上也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可知是实施城乡合一的治理方式。成因: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农耕经济为主、城市缺乏自治传统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回答。‎ ‎(2‎ ‎)特点:依据材料二“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的信息可知斗争主体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依据材料二“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可知斗争形式多种多样;依据材料二“开始实行城市自治”“现代法治精神”可知斗争目标是争取自由和法治。意义:依据材料二“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近代市民阶级精神”的信息和所学从促进封建主义的瓦解、推动人类社会的转型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等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列出的是1776~1871年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史实。‎ 年代 事件 年代 事件 ‎1776‎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1851‎ 伦敦举办世界博览会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1789—1794‎ 法国大革命 ‎1857—1859‎ 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 ‎1810‎ 柏林大学创办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25‎ 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 ‎1861‎ 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 ‎1810—1826‎ 拉丁美洲殖民她独立运动 ‎1861‎ 洋务运动兴起 ‎1832‎ 芙国议会改革 ‎1861—1865‎ 美国南北战争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 巴黎公社革命 ‎——摘鳊自姜德昌、向子祥《世界通史纲要(近代部分)》‎ 据表中所列重要史实,归纳出其中一种历史进步潮流,并概述和评价该潮流。(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潮流,对历史潮流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潮流:社会主义潮流概述和评价: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断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尖锐。以英国宪章运动为代表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阶级基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871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借鉴。此后,社会主义逐渐从理论变成现实,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概括得出多种历史进步潮流,如根据“《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革命”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潮流”的论题;根据“瓦特改良蒸汽机”“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论题;根据“法国大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论题。任选其中一个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史实来解释说明,如确定“社会主义潮流”的论题,可以根据教材所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等方面来回答。本题的解答首先要根据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潮流,在对历史潮流的概述和评价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全面。‎ ‎【点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确定多个论题,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原先穿着传统服饰的“赳赳武夫”,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男子的服装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己度”,社会生活图像因而变得各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晚清遗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服饰的变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样式多,有相对的选择自由;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政治倾向的影响等。‎ ‎(2)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或爱好、习惯穿着打扮,在服饰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己度’,社会生活图像因而变得各外热闹。”、“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结合所学从样式多,有相对的选择自由、男子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等方面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特点。依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城市”、“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结合所学从西方文化的影响、清政府的被迫改良、政治倾向的影响等方面概述晚清服饰变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随着外国势力进入东南沿海,外国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逐渐渗透到中国沿海城市。实际上,清政府也走上改良的道路”、“对军服、警服这类特殊职业的装束进行了很大变动……更平添了几分勇武”、“晚清社会男子的服装的显著特点是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特利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超过了它所代表的文化意味”结合所学从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体现了对不同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等方面说明晚清服饰的变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