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5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专题12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备战 2013】高考历史 5 年高考真题精选与最新模拟 专题 12 俄国十月 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2 高考真题精选】 (2012·全国卷)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 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2012·广东卷)“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 19 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乌托邦式的以 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大炮”是( )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科学社会主义 (2012·浙江卷)《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 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 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材料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存在的局限,圣西门、傅立 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 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的存在,才使空想社会主义者最终失败,而看到了 无产阶级力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才最终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 (2012·全国卷)1917 年 4 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 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 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2012·海南卷)1917 年 7 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 9 月, 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 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2012·江苏卷)《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的能力,考查十月革命。解题关键在于材料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 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这是在俄国两个政权并存时期提出的问题,意味着无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 政权。 【2011 高考真题精选】 (2011 年上海市单科历史 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 许土地 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十月革命/1861 年改革 D.1861 年改革/圈地运动 【答案】B 【解析】做此题的关键在于“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定要对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2011 年江苏省单科历史 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 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 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 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 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2011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1871 年 4 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 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 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解析】选 D。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关键词句“1871 年 4 月”“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 把劳动工具给工人”,根据教材知识可知,“1871 年 4 月”即巴黎公社失败前夕;“巴黎愿意把土 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一句的主旨在于表示巴黎公社愿意帮助农民获得土地以满足农民的 基本要求。就选项而言,A、C 两项说法不符合题意;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因为在巴黎公社运动中, 工农联盟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广大农民的支持。 2.(2011 年高考北京卷)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 的是( )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四月提纲》 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3.(2011 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19 世纪 70 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 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选 D。解答本题注意时间信息“19 世纪 70 年代”。A 项第一次工业革命、B 项俄国十 月革命、C 项《共产党宣言》发表分别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初和 19 世纪 40 年代,故排 除。 【2010 高考真题精选】 (2010 年重庆卷)22.图 6 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2010 年北京卷)2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 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 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010 年江苏卷)23.(11 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 20 世纪前期的一 组海报。 请回答:(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 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 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 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 什么特点?(4 分) 【2010 高考真题精选】 1. (2009 年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 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09 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 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 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高考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2009 年广东理基,6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 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 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 太绝对。 【答案】B 4.(2009 年山东文综,15)20 世纪 30 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 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5.(2009 年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 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 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6.(2009 年海南历史,28)(12 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 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 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 年 9 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 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 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 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 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 年 11 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 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 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 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 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 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 分) 【答案】(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 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 【2008 高考真题精选】 1.(2008 四川非延考区,22)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 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 A.1917 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答案:B 2.(2008 广东单科,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 1980 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 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 个 人 的 独 创 精 神 及 财 富 创 造 , 同 时 又 采 取 措 施 以 弥 补 新 政 策 的 缺 陷 。 ——据耶金等《制高点》 材料二 1999 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 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 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980 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 的局限性是什么?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 系?简要说明理由。 3.(2008 江苏单科,23)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 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 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请回答: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 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 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 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 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4.(2008 重庆,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3 624 亿元猛增到 1988 年的 79 396 亿元。按可 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 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 26 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 6.1%的 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 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 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 年 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 1989 年相 比,1990 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 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2%,劳动生产率下降 3%,对外贸易下降 6.9%……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 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最新模拟】 1.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右图《1921 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 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 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 2.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 1933 年的新书《力量的竞争》中说道:“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到社 会主义世界好比得到重生。”他的结论的根据是 A.资本主义即将灭亡 B.社会主义是天堂 C.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没有自由 D.苏联经济未受经济危机影响且发展迅速 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 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这表明列宁主张 A.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建立各阶级政治协商制度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 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5.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 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C.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6.1921 年 3 月俄共(布)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 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 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 B.废除各种农业税 C.允许商品买卖 D.取消自由贸易 【解析】C 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 通和商品交换,允许商品买卖,所以 C 项正确。 7.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如果你是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 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原因,应是 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重不满 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民的广泛不满 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8.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 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 ) 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重点在农业方面 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 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 【解析】 A 从材料中的“试图作表面的改革”“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可知勃列日涅夫 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A 项符合题意。 9.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 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 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D 从材料中的“一直到剥光为止”,可见这一领导人把苏联领进了死胡同,这与戈 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相吻合。故答案选 D。 10.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 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固定粮食税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D.允许自由贸易 11.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 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 基础上呢?不,不能。”为此苏联实行了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解析】C 分析材料可知,斯大林反对“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为此,苏联 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故选 C。 12.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的是 20 世纪三十年代某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该画讽 刺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美国国民经济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C.中国内战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大危机之下的世界经济状况 13.从 1953 年到 1964 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 3810 万吨增加为 8500 万吨,煤产量从 3.2 亿吨增加 为 5.5 亿吨,石油产量从 5280 万吨增加为 2.23 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 1955 年的 76.2 卢布上升到 1965 年的 104.2 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4.1933 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 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 【解析】B 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辟了一种 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斯大林模式。分析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5.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兹认为:在苏联时代,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物质财富几乎是不可能 的。非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的苏联领导人总是担惊受怕,唯恐有一天被人发现或被起诉。大卫·科 兹在分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 A.无法根本摆脱斯大林模式 B.人民与政府矛盾激化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统治集团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解析】D A、C 两项与材料无关,B 项现象在材料中体现片面,D 项统治集团追逐个人利益, 怕东窗事发而推动苏联解体。D 项符合题意。 16.1917 年 11 月 8 日,中国驻俄国的记者发回电文说:“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 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非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 各机关尽归革命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据此判断当时的情境是 A.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已经夺取了政权 B.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把持政权 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告成立 D.北洋军阀政府对俄国革命持中立态度 17.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 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 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 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C 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由材料中的“一线改善生活”“寄给红军家属”这 些信息可以判断,这是新生政权面临的困难,鼓励人们积极参军。 18.1921 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 1934 年后 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解析】D 四个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的不同, 但最大的不同仍从政策涉及的经济体制考虑,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则是计划经济,D 项符合题意。 19.丘吉尔曾说:“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 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的沉垂负担。”“这一失败”的主要含义是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C.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D.新大林模式的确立 20.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 50%的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 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 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21.革命道路与工业化道路。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俄国发起攻占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2 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俄国走 这条路的结果如何?(2 分)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 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因此,苏联在 资金分配上,侧重支持重工业。头两个五年计划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 84.2%和 82.8 %。 ——中国大百科在线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核心是什么?(2 分)结合所学教材知识,简评苏联的工 业化道路。(6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