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三明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长: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客观题(共40题60分,每小题1.5分,且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佳选项)‎ ‎1.《大明令·户令》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上依子数均分”该规定沿袭的是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礼乐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据此依据材料“先尽嫡长子孙”可知D正确。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郡县制和礼乐制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C。‎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 A. 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 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C.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 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 ‎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断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明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其评价的是 A. 国与国的关系 B. 嫡长子继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三公九卿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指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制度避免了王位继承带来的纷争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故B项正确,A项排除;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的地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排除。‎ 点睛:材料“周王朝”“亲属等差递减制度”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此制度与血缘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姓氏体现了的是家族血缘关系,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点,故B错误;个人名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中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无法体现聚族而居根深蒂固,故D错误。‎ ‎5.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官员上朝礼仪日渐宽松和谐 C.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 君臣关系由隶属演变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经历了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的变化,说明臣下的地位越来越低,君主权力越来越大,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越来越强调君主与臣子的等级,关系越来越紧张,故BD错误。‎ ‎6.《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A. 宗法制 B. 郡国并行制 C. 推恩令 D. 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宗法制是我国奴隶社会按血缘等级贵贱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材料“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故选C;行省制度是始于元朝的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 ‎7.17世纪西方人评价中国某一制度:“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17世纪,二要注意材料的含义材料说明中国有一种制度废除了世袭权力,注重个人才能,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录用人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代一种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向上级或中央上报的人才录用制度,不带有民主性,科举制是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题意。‎ ‎8.清朝政治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所示机构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 国事均由军机处决策 C. 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养心殿外隆宗门内设立了军机处,这是方便君主处理政事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项正确。军机处涉及到的是中央官制的内容,而不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排除A。军机处是皇帝的咨政机构,国家大事由皇帝来决策,排除B。图示信息没有涉及南书房,而是强调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养心殿”“隆宗门”“军机处”等,结合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9.《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B. 具有最高决策权 C.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A正确;明代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唐代宰相有决策权,而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D。‎ ‎1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A. 成为近代法制的渊源 B. 成为近代议会制度的源头 C. 改变世界政治发展方向 D. 开启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故D正确;近代法制渊源是古罗马法,故A错误;近代议会制度也属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表现之一,故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并未改变世界政治发展方向,故C错误。‎ ‎【点睛】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1.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 A. 人文思想严重缺失的蒙昧国情 B. 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 C. 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 D. 商品经济十分落后发展水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雅典城邦狭小,公民人数较少,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使得公民能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条件实行原始的直接民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的人文状况,排除A项;C项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备”说法绝对,排除;雅典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排除D项。‎ ‎12.亚里士多德评价雅典政治时说:“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这才合乎正义。”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民主 C. 分权制衡 D. 人民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信息可知,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流坐庄、轮番而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民主不是材料主旨;C、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的信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据此,他认为希腊公民应(  )‎ A. 具各全面素养 B. 珍视个人自由 C. 敢于表现个性 D. 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这是强调公民应该与城邦共命运,要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素养问题,没有涉及对自由的看法,没有表达对个性的追求,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下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她左手高举着秤,右手紧握利剑,双眼蒙布。其中“紧握的利剑”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 ‎ A. 裁量公平 B. 法律的强制力 C. 审案时不受表明现象迷惑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手握利剑”指的是一旦触犯法律,将依法受到制裁,体现了法律的强制力,故B符合题意;“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要公平,故A不符合题意;“双眼蒙布”审案时不受表明现象迷惑,故C不符合题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表述成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它是罗马法体现的原则,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里讲到:罗马有一个惯例,皇帝即位时,既要第一公民身份在执政官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法律,还要在罗马广场面对公民再次宣誓效忠法律。罗马皇帝反复宣誓效忠反应了当时的法律是 A. 保障所有人利益的工具 B. 罗马公民的行为准则 C. 执政官监督人民的依据 D. 皇帝欺骗公民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既要第一公民身份在执政官面前宣誓效忠于罗马法律,还要在罗马广场面对公民再次宣誓效忠法律”可知,当时的法律是罗马公民的行为准则,故B项正确。A项错误在“所有人”,罗马法律只是保障罗马公民的利益的工具,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皇帝的行为,没有体现执政官监督人民,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16.美国学者约翰·赞恩在《法律的故事》一书中讲道:“罗马的法律机器得以完善地运行,得益于程序完备的罗马法庭和专业律师阶层的出现……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该学者意在 A. 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 B. 分析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 C. 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 D. 指出自然法是罗马法的哲学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可知,该学者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强调罗马法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探究罗马法律制度完善的根源,排除A;材料强调罗马法对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并非罗马法于帝国巩固之作用,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自然法,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这些贡献为现代世界的法律制度构造了近于完善的框架”,紧扣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意义分析解答。‎ ‎17.《十二铜表法》中规定:不得以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这说明 A. 罗马法不注重保护个人利益 B. 罗马法的原则是公平与正义 C. 罗马法强调国家与集体利益 D. 平民反抗贵族取得完全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这一规定主要为了维护贵族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利益,故C项正确;罗马法注重保护个人利益,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罗马法的原则,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排除。‎ ‎18.在古希腊,每个公民从出生起,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于城邦无用的残疾人没有生存的权利。传说中的斯巴达立法者莱库古就不允许父母按自己意愿养育后代。古希腊人的这种行为说明了 A. 城邦担负养育公民的责任 B. 优胜劣汰的观念深入人心 C. 城邦重视公民的个人权利 D. 城邦是公民的最高监护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每个公民从出生起,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和“不允许父母按自已意愿养育后代”,说明要按照城邦的意愿来培育公民,即城邦是公民的最高监护人,故答案为D项。城邦要求公民以何种方式养育,养育公民的责任仍然是父母,排除A项。优胜劣汰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城邦忽视了公民的个人权利,排除C项。‎ ‎19.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A. 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 B.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 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 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物品交易注重形式和程序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买卖的公平交易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解贸易纠纷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证人和一名司秤……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反映了程序的环节严密,据此即可大胆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0.英国学者戴维·米勒在反思西方代议制民主时指出,被称为民主的那些政治体制只为公民在政府中提供了非常有限的角色空间。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表明代议制 A. 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内部民主 B. 普通民众并没有民主可言 C. 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民主 D. 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决定民主社会之未来的真正权力显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可知,材料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权利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故A正确;B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权利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体现代议制不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的重要表现,排除D。‎ ‎21.英国学者哈勒维说:“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这里是在说明英国 A. 君主立宪制已经是一种过时的政体 B. 君主立宪制被共和制所取代 C. 君主立宪制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 D.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具有渐进性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材料“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说明历史上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说明英国的政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而不是激进化的产物,故D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这里的“供宪政”指的是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英国历史是经过多种政体的探索,君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最终选择君主立宪制,说明英国政治近代化渐进性的特点。 ‎ ‎22.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法国与美对比,相同之处是 A. 国会议员都是由总统任命 B. 总统都是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 C. 国会议员的任期都是四年 D. 总统的权力都受到一定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和法国的国会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不是由总统任命,排除A;美国总统是由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产生,而法国总统都是由参众两院选举产生,排除B;‎ 法国参议院议员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而美国参议员任期为六年,排除C;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受国会和最高法院制约,而法国总统由法国议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间接选举产生,故总统受到权力制约,故选D。‎ ‎23.1895年,李鸿章在对当时某国的政体进行评价时说:“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价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所述时间1895年看,德国在当时君权至高无上,而上议院是指联邦议会,是由各邦君主任命的代表组成的,故选D;英国在1689年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君主开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排除A;美国和法国1895年之前就已经实行民主共和制,不存在“君权”,故排除BC。‎ ‎24.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下来,其根本原因是(  )‎ A. 保皇派放弃复辟帝制 B. 共和制已成为各派共识 C. 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 D. 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壮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法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法国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这就为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保皇派代表封建势力,并不放弃复辟帝制,故A不符合题意;保皇派与共和派实力相当,主张君主制,故B不符合题意;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 A. 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总统 B. 防止大家族仗势拉选票 C. 总统必须从皇族中选举 D. 阻断保皇派的复辟之路 ‎【答案】D ‎【解析】‎ ‎“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君主派掌权,故选D而排除C;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是很少的,除此之外的家族成员有可能是贵族也有可能是平民,故排除A;B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6.1871年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是世袭联邦主席,享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立法机构,统率帝国军队;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据此说明此时的德意志帝国 A. 内阁首相全面控制国家军队 B. 正在努力构建民主共和制度 C. 立法机构掌握国家实际权力 D. 皇帝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说明此时的德国尽管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但皇帝仍然居于国家权力中心地位。故答案为D项。皇帝统率帝国军队,排除A项;德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掌握国家实际权力的是皇帝,立法机构在形式上掌握立法权,排除C项。‎ ‎【点睛】根据与议会、内阁的关系以及实际掌握权力的大小,国家元首可分为虚位元首与实位元首。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的国家元首,通常称之为虚位元首。在拥有虚位元首的政体中,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既作为国家象征,又拥有国家管理权力的元首,通常称之为实位元首。实位元首一般掌握最高行政权。在德国,内阁由君主任命,宰相只对君主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君主实际掌握最高行政权,具有“实位元首”的性质,故德意志帝国根据1871年宪法确立的是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 ‎27.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但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其原因在于德国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较晚 B. 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 C. 经济发展抑制了政治民主 D. 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经济迅速发展。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使德意志帝国成为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说明民主改革保守和不彻底,B正确。德国政治民主发展滞后与代议制确立时间早晚没有直接关系,A错误。经济发展有利于政治民主化,而不是抑制政治民主,C错误。1871年德意志完成了统一,D错误。‎ ‎28.“(东印度)公司觉得,总是从中国买茶叶,而自己的商品却在中国打不开销路,长期下去与中国人做贸易就挺亏,而且由于硬通货不足,英国商人每每需要从墨西哥或南美等地运来鹰洋、白银才能跟中国人做生意,这样做太费事了。于是,他们希望用一种新的替代物来打破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平衡。”这种“替代物”是 A. 鸦片 B. 棉纱 C. 枪炮 D 蒸汽机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中国贸易处于逆差,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英国无耻向中国兜售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A正确;B、C和D均不符合当时英国对中国输出产品信息,排除。‎ ‎29.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时任英国商务监督的义律却要求所有英商把鸦片交给他,然后由他把鸦片交给林则徐。这一决定被英商誉为“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见,义律此举的目的是 A. 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 为了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 制造中英贸易争端 D. 实现中英官方对等谈判 ‎【答案】B ‎【解析】‎ ‎【详解】林则徐要求外商交出所有鸦片是合法的行为,中国对国内的非法贸易具有管辖权。而义律作为代表英国的商务监督却从中操作,使林则徐的交涉对象由英国鸦片商人变成了英国政府,使得矛盾扩大化,为英国发动战争找到了借口,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其根本目的,故排除AC项;英国不可能为了实现中英官方对等谈判而努力,而只是为战争找借口,故D项错误。‎ ‎30.“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此处“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 鸦片输入,国人吸食 B. 西方的舆论宣传和偏见 C. 中弱西强,不受尊重 D. 西方学者刻意捏造事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中国形象”的出现和鸦片的大量输入有关,而中国社会的落后,使得中国在世界上不被尊重,在西方舆论的宣传下,许多人对中国存在着偏见,这些在当时基本符合事实,并非捏造,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选项正确,排除。‎ ‎31.“条约有四项,赔款和通商;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是小明同学编写的记忆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的歌诀.该条约的影响是 A.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B. 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A ‎【解析】‎ 根据“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结合所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故条约为《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使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正确;《天津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BC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口岸有五处,广厦福宁上”,联系《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 ‎32.下图漫画所示的现象、与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战争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正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但没有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AB不符合题意,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时间不符合“19世纪末”,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末瓜分中国的狂潮”,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33.史学家唐德刚说,这次战役“从全盘战局看,日本联合舰队沮没布达成‘聚歼’中国北洋舰队的目的,却为下一步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此战位于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牙山战役,②是黄海海战,③是辽东战役,④是威海战役。黄海战役日本舰队打败北洋水师,为“实施登陆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ACD错误。‎ ‎34.在这一次战争中,侵略者一开始就明确地表明他们进兵北京……是要来拯救这个政府,使他不至于在“暴乱”民众的挟持下干自己并不想干的事情。“这一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进兵北京”和“暴乱”等信息可知,“这一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系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没有打到北京,排除A、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打到北京,但是与材料中的北京的“暴乱”不符,排除B项。‎ ‎【点睛】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在北京烧杀抢掠,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35.以下是某学生学习《抗日战争》一课的学习笔记摘录,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至1945年”‎ B.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太原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D.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十四年抗战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6.吴相湘教授在评价抗战时期某次会战时说:“在上海和日军施行阵地战似不得计,但从全国地形来看,如果当时在黄河流域与日军作战,还不如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作战比较有利。”下图就是拍摄于这次会战的一张照片。此次会战是(  ) ‎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武汉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片左下角“上海战线”可知,此会战与上海有关。结合所学,淞沪会战以上海为中心,故B符合题意;太原会战以山西太原为中心,武汉会战以武汉为中心,而徐州会战以江苏徐州为中心,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7.1938年1月初,蒋介石亲临抗战前线指示:“尤应发挥我军主动进攻精神,配合各种有效战术,攻守自如,陷敌人于被动”。13日又强调“以军队联合有组织训练之民众,施行游击,以牵制破坏敌之后方,前呼后应”以上材料反映出 A.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B. 国民政府战略战术的调整 C. 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D. 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尤应发挥我军主动进攻精神,配合各种有效战术……以军队联合有组织训练之民众,施行游击”反映了国民政府调整了抗战的战略战术,故B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路线,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故D排除。‎ ‎38.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中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白崇禧照此实行。这表明 A. 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B. 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 C. 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 D. 徐州会战揭开了困共合作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可以看出,白崇禧运用的战略战术多样化,同时结合不同区域运用,故可以体现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在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并非是与国民党一起制定的,而且全面抗战路线主张依靠人民群众和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抗战,材料看不出这一点,故排除A项;B项是指平型关大捷,排除;在徐州会战之前的太原会战中,就已经有国共合作抗战了,故排除D项。‎ ‎39.“我们的大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开会的:中国人民在其对于日本侵略者作了……坚决的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和自我牺牲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新局面……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材料中的“我们的大会”指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了”,说明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春,此时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故C符合题意;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此时抗日战争尚未爆发,故AB不符合题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早已投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0.“城镇商店,一致商量,旧历年关为优待川军,一律不提高物价。川军出川时正值秋季,多穿短裤、草鞋,后因战事频繁未及更换,来到鲁南已是冰天雪地的时候,还有人穿草鞋,父老兄弟看见,心中不忍,又纷纷送军衣和棉衣,川军将士倍受感动鼓舞。”此番“川军出川”参加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鲁南”说明是山东南部,属于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C正确;A是上海;B属于山西;D是湖北。‎ 二、主观题(共40分,其中41题20分,42题20分)‎ ‎41.新的政治制度总是孕育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并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这次选举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以及总理与其内阁对立法机关负责的原则……在共和制的法兰西,很长时间内真正的执政者并非成了礼仪人物的总统,而是总理和他的内阁,他们严格地对立法机关的多数负责。不幸的是,一个议会里往往有一打左右的党派存在,总是难以形成多数。 ‎ ‎——(美)R.R.帕尔默等《现代世界史》 ‎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19世纪法国与美国共和制的不同。‎ ‎【答案】(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2)不同:法国的行政权由总理和内阁掌握,总统是礼仪性的,美国总统则掌握行政权且不设总理;法国则是行政向立法机关负责,权力的中心在议会,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法国议会中党派众多,美国则基本是两党竞争。‎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 可得出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由材料“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可得出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由材料“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可得出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2)由材料“真正的执政者并非成了礼仪人物的总统,而是总理和他的内阁”,可知法国的行政权由总理和内阁掌握,总统是礼仪性的;根据所学知识,美国总统则掌握行政权且不设总理。由材料“总理和他的内阁……严格地对立法机关的多数负责”,可得出法国则是行政向立法机关负责,权力的中心在议会;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由材料“一个议会里往往有一打左右的党派存在,总是难以形成多数”,可得出法国议会中党派众多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则基本是两党竞争。‎ ‎42.国家治理有赖于法治进步。回答下列问题。 ‎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三表对债务的“执行”做了详细规定,大概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第二,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債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第三,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債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 ‎——摘编自周桐《罗马法原论》 ‎ ‎(1)依据材料,概括《十二铜表法》在债务“执行”方面是如何调节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关系的?‎ 序号 ‎ 重大历史事件 ‎ ‎1 ‎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 ‎2 ‎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3 ‎ ‎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 ‎4 ‎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2)围绕政治制度建设,从上表中任选两件大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 ‎【答案】(1)定了债务执行的法律程序;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不能执行的债务人由债权人施以相应的处罚。‎ ‎(2)评分标准:‎ ‎ 主题准确,说明充分,逻辑清晰。主题比较准确,说明比较充分,逻辑比较清晰。主题模糊,说明不充分。没有主题或主题错误。‎ ‎【示例】序号:1、3 ‎ 主题: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说明: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权力,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明确规定了德国皇帝、宰相及立法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解析】‎ ‎【详解】(1)材料“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可知体现的是法定宽限,体现了债务执行的法律程序;根据材料‘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可知体现的是进行拘捕交给政府执行债务问题,体现了维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材料“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拴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可得出对不能执行的债务人由债权人施以相应的处罚。 ‎ ‎(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材料1、2、3、4反映的是近代英法美德等国用立法的形式来确立资产阶级政体,可以结合这是一个国家民主政体确立的特征来说明。如果采用1、3,则可确定主题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所学,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宪法,规定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