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十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实行";C项说法错误,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除了分封制外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D项正确,因为"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而实行分封制,可以有效地管理地方,稳定西周的统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 根据“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结合所学可知,前者是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后者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政治,故D正确;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秦以后之郡县政治维护了封建统治,B错误;只有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排除C。‎ ‎3.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 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 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 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 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 项错误。‎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 A. 秦汉丞相位高权重 B. 秦汉相权无足轻重 C. 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矛盾,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C错误。‎ ‎5.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B ‎【解析】‎ 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是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修建水利工程属于工部的职责范围,所以运作程序应该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运作程序顺序不符,排除。故选B。‎ ‎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使、副使等职务,期中“位同宰相”的是 A. 转运使 B. 枢密使、副使 C. 开封府知府 D. 兵部员外郎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枢密使、副使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位同宰相”,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并不“位同宰相”;C选项错误,开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开封府知府是其最高行政长官,并不“位同宰相”;D选项错误,兵部员外郎是兵部头司兵部司副长官,并不“位同宰相”。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A. 强干弱枝 B. 分散军权 C. 重文轻武 D. 守内虚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9.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 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 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C. 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D. 君主名号必须避讳 ‎【答案】C ‎【解析】‎ 清代科举要求遇“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说明了皇帝独尊和皇权至上,反映君主专制影响深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的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 清代科举考试日益僵化,并非愈加严格,故B不符合题意;皇帝不是君主名号,顶格写是为了避讳,故D不符合题意。‎ ‎10.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 汉代的尚书令 B. 唐代的尚书省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明代的内阁 ‎【答案】D ‎【解析】明代废宰相,以殿阁大学士来为皇帝襄理文墨,备顾问,因此其“无相名”,后来并可以参机务,又“实有相职”,但内阁始终不是决策机构。故D正确;汉代的尚书令有决策权。故排除A;“唐代的三省制”其长官是宰相,不符合材料“无相名”的说法。故排除B;元朝的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故排除C。‎ ‎11.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12. 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希腊文明 B. 古罗马文明 C. 不列颠文明 D. 阿拉伯文明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欧洲眴窄的一隅”,排除B,因为古罗马曾经是地跨欧亚菲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也排除D,因为阿拉伯世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不属于欧洲;根据“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应是指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然而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深远,排除C,答案选A。‎ ‎13.在古希腊,人们通过订立契约,自愿组成国家社会。在这个国家社会里,每一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义务,也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除外。这说明古希腊 A. 注重法治反对人治 B. 严格限制居民的权利 C. 采取直接民主模式 D. 具有民主与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的民主。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法治和民主模式的内容,故排除A、C项;根据题意可知,古希腊的人们要放弃一些自己的自由和独立的权利,而不是限制居民的权利,故排除B项。虽然古希腊的人们要放弃自己的一些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但不放弃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体现了古希腊具有民主和人文精神,故选D。‎ ‎14.公元前431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 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根据“伯利克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伯利克里所采取的措施是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故选A项;伯利克里并没有废除财产等级制,排除B项;伯利克里执政之前就已经有“五百人会议”,排除C项;实行“陶片放逐法”的是克里斯提尼,排除D。故选A。‎ ‎15.美国老报人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约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的惩罚。这些史实表明 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主张实行贵族政治 C.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D. 雅典的民主政治保护了全体公民的利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反映的是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A、B项材料并未反映。D项说法本身错误。所以答案选C。‎ ‎16.‎ ‎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17.《十二铜表法》中的“私犯”规定:“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统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维护罗马所有人的利益 B. 强调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C. 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 D. 取消了贵族对司法的垄断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分贵族和平民,所有受害人依法受到统一的保护,所有加害人按法律受相同的制裁”表明法律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B项符合题意;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法律,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十二铜表法》的地位和贵族的权力,故CD项排除。‎ ‎18.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这里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 社会变迁 B. 文明传承 C. 道德标准 D. 阶级分析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说明作者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即属于文明史观的视角,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分析、道德标佳和政治体制的内容,给故ACD不符合题意。‎ ‎19.“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 罗马人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 罗马帝国颁布法律巩固统治 C.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D. 罗马法孕育了基督教 ‎【答案】C ‎【解析】‎ ‎“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说明罗马法对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武力和宗教难以替代的作用,对后世法律制定产生深远影响,C正确;罗法帝国靠武力征服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A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材料中也为体现,排除。‎ ‎20.近代以来,英美两国先后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效法的榜样。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 B. 国家权力中心均在议会 C. 国家元首均为选举产生 D. 内阁均要对议会负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美英两国均建立了民主政治,二者政治运行中均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故A正确;美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总统,故B不正确;英国国家元首即国王是世袭的,故C不正确;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故D不正确。‎ ‎21.“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形成以责任内阁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首相成为政府首脑。下列英国首相产生的程序,正确的是 A. 普遍选举——国王批准——议会任命 B. 党内选举——本党获议会多数——国王任命 C. 国王任命——当选政党领袖——本党获议会多数 D. 议会提议——党内同意——国王任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国王批准首相之前,要经过党内选举和议会选举两道程序,但都与议会任命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故B项正确;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故C项错误;依据英国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的规则,担任首相的前提是其所在的党通过选举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与议会提议无关,故D项错误。‎ ‎22.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寨确立的新体制是 A. 代议制 B. 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宪法修正案的这种规定肯定了州的权利,但也强调了联邦政府的权利,因此本题答案选D ‎23.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A. 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答案】A ‎【解析】‎ 因为法国内阁是由总统任命和组阁,“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说明反对者反对理由是“宪法规定内阁由总统任命”,A正确。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并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B错误。总统是国家元首,这并不是反对者的依据,C错误。当时君主派并不是在政坛占上风,D错误。‎ ‎24.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A. 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中国社会全面落后 D.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文明迅速发展急需市场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也只是鸦片战争的一个小原因,不是“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世界大势”,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5.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引导宣传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D. 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中国古代家训的内容主要是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重视家族观念,侧重于耕读;而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主张实业救国的思潮等兴起,故选C。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排除A;B项仅是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D项是变化产生的背景性因素之一,但与C相比不是最佳答案,毕竟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是发展的主旋律,排除。‎ ‎26.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这个条约( )‎ A. 使中国国门大开 B. 有利于列强的资本输出 C. 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可知,这个条约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的局面,打开了中国国门,A正确;据材料“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可知,材料强调的不是资本输出,B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十九世纪末,此时国门早已被打开,C与材料不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与材料“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不符,D错误。‎ ‎27.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便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中“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可判断出应该是《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便于日本对华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 《南京条约》签订结束了清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而题干中的“新约”指的是《马关条约》,故A、B项排除;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排除。‎ ‎28.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式,称为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强化了专制皇权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寄信上谕……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受命令的人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其根本目的是加强皇帝对绝对权力的控制,故选C。材料中“寄信上谕”使决策更加快捷、保密,但是这些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AB;军机处此时已经不在是单纯的军务机构,故D项错误。‎ ‎29.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30.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 ‎31.古今中外政治制度都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示所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图示四所示制度形成的政治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从1649-1832年中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革命”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4)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指出材料三中美国的政治制度得以实行的法律依据。‎ ‎【答案】(1)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政治原因:城邦政治。‎ ‎(2)事件: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8世纪早期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议会改革。‎ ‎(3)制度: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共和制等。‎ ‎(4)体制:君主立宪政体;依据:1787年宪法。‎ ‎【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一图示,从雅典政治权力结构可知,其实行的是民主政治;政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雅典实行民主政治的政治原因即其城邦体制。‎ ‎(2)事件:根据材料二“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结合所学,可知从1649-1832年中英国先后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其政治体制。‎ ‎(3)制度:根据材料三“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革命”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共和制等。‎ ‎(4)体制:依据所学可知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依据:通过所学可知,美国的政治制度得以实行的法律依据是1787年宪法。‎ ‎32.阅读以下材料,了解西方古代近代关于法律与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材料一: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所有的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是直接民主,与我们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不同。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司法权和行政权相互制约与平衡。‎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四:“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民主形式、民主范围、参政方式上的不同。‎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所在国家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答案】(1)平等;人权;法律至上;正义.‎ ‎(2)不同: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古希腊的民主限于城邦公民,近代西方民主在资产阶级范围内不断扩大;古希腊采取抽签、轮流坐庄、民主选举等参政方式,近代西方是选举和议会立法.‎ ‎(3)文献:英国《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 共同影响: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国家迅速壮大成为世界性大国.‎ ‎【解析】(1)据材料“;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可知,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有平等、人权;据材料“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可知,强调法律至上;据材料“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可知,理性、正义。‎ ‎(2)不同:据材料“在雅典,城邦所有的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这是直接民主,与我们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不同”可知,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据所学可知,古希腊的民主限于城邦公民,而妇女、儿童、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据材料“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可知,近代西方民主在资产阶级范围内不断扩大;据所学可知,古希腊采取抽签、轮流坐庄、民主选举等参政方式;据材料“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可知,近代西方是选举和议会立法.‎ ‎(3)文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出自英国《权利法案》;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出自1787年宪法或美国联邦宪法.‎ 共同影响:本问可从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国家迅速壮大成为世界性大国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