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学习检测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学习检测试卷

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学习检测 历史试卷 ‎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24.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25.两宋时期,南方的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麦正式超越粟成为北方的首粮。麦粟等旱地作物传至江南地区,形成麦稻轮作的耕作制度,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北方农业发展水平更高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6.明朝中后期,很多商贾明确提出,困生活所迫“弃儒从商”本身就是对孝悌、敬长等儒家伦理的一种诠释,在他们看来,所谓名和利都是报答父母的一种方式。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家文化的功利化倾向 B.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知识分子人生理想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27.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 A.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28.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 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 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 ‎29.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30.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的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31.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不断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 D.通过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2.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在二战中功勋卓著,战争结束后,举行大选,保守党只获得了197席;而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目标的工党却赢得393席,工党领袖艾德礼当选首相。工党得以上台执政主要由于( )‎ A.二战后人民普遍反对战争与渴望和平 B.工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 C.工党的主张顺应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D.英国要在两大阵营对峙中寻找平衡 ‎33.18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德国青年作家发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他们往往取材于本民族历史,在作品中提倡自然、重视感情和个人主义。据此可知,这运动( )‎ A.深受法国革命影响 B.对理性主义有所反思 C.旨在批判拜金主义 D.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 ‎34.据入世谈判中国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l~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 )‎ A.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B.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施压中国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 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35.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47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则离不开健康积极的政商关系。近年来,Q市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Q市政府积极落实中央“放管服”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国、全省先行推进规范行政服务自由裁量权改革,全力打造包括集中服务、市场准入、快速落地、信息共享、监督跟踪等在内的全方位平台;围绕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不断给予智力帮扶等多元服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论坛、讲座、以及相关公益活动;找准容易滋生腐败的关键环节,将破解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作为重要抓手,畅通民营企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政府官员挂钩、定期走访企业、帮助解决困难等常态化机制;通过开展治理庸懒散专项活动,强力惩贪肃腐,建立试行廉政审查制度,并辅以科学的绩效考评。‎ 材料二 ‎“提速降费”是政府对公众的承诺和给予的红利,也是数字中国建设整体进程推进的关键一步,给行业融合创新带来利好。该政策主要包括加快高速网络宽带建设,促进提速降费,推动光纤到户和宽带乡村工程,推动电信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等。为“互联网+”行动提供有力支撑,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培育发展新动能。‎ ‎2019年7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继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启动宽带网络 “双G双提,同网同速”行动,加快固定宽带千兆应用推广,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小企业精准降费,推动大幅降低内地与港澳间漫游费,严查资费营销违规行为,开展商务楼宇宽带垄断专项整治。‎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概括Q市政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成功经验,并就Q市人大如何推动政府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提出两条合理建议。(16分) ‎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提速降费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12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交通的起步阶段。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政府继续整修道路,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政府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运送南方的粮食供应大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交通开始起步,逐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胡希捷《浅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其启示。(11分)‎ ‎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2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口号 时期 口号 ‎1861—1899‎ 中体西用;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实业救国;变法自强,君主立宪 ‎1900—1909‎ 预备立宪;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1919‎ 尊孔复古; 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1920—1929‎ 打倒列强除军阀;以俄为师 ;打土豪,分田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表2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的方框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901年4月清政府设都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拉开帷幕。前期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汰、合并中央和地方的若干旧有机构。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后,政治体制的改革纳入到宪政的轨道。当时的编制馆按照立宪国制,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立的原则,在中央设置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与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于法部,以大理寺审判,以法部督之。这一草案遭到了顽固保守派的反对。西太后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国威特权的考虑,依循军机处不议、内务府不议、八旗事不议、太监事不议等五不议改革官职,下谕进行改制,由此逐渐厘定了中央官职。‎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9分)‎ ‎46.(15分)【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充分谅解和共识。7月,英美伦敦会议,决定1942年秋在北非登陆。1943年上半年,苏德战形势非常严峻,苏联强烈要求英美在欧洲发动登陆作战。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奠定了基础,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崩溃以及战后欧洲局势都起了重要作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盟军实施代号“霸王行动”的原因。(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诺曼底登陆战役的作用。(9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史学家、文学家,年轻时候,曾受教于当世大儒董仲舒和孔安国。前126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两湖、江浙、齐鲁等地游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以及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其父逝世后,继任太史令,“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99年,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情,触怒汉武帝,被下狱施以官刑,出狱后忍辱继续创作完成《史记》。《史记》采用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上计轩辕(黄帝),下至于兹……凡百三十篇。”“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有利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价值。(6分)‎ ‎‎ 参考答案 ‎ ‎24-35 BDABC DCCCB AC ‎41.(1)特点:起步早,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完善;多种交通方式综合发展;形成全国性交网络;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海外交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 意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地区均衡发展;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文化联系;有利于中华文化圈形成、发展。(14分)‎ ‎(2)原因:近代和新中国初期交通发展奠定的基础;民族独立的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与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交通先行。(11分)‎ ‎42.(12分)‎ ‎【说明】试题明确要求“对表3中这一时期口号的变化提出自己的看法”。表3标头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即“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早期”,若考生仅对表3中某一个或某几个阶段提出看法,而不是从表格涵盖的整个时间段提出看法,这就是属于审题不清,在此基础形成的答案建议给分最多不超过4分。按要求作答的评分建议及示例如下:‎ 看法 说明 结论 ‎2分 紧扣表中口号所体现的主题,看法正确 ‎ ‎4~8分 ‎ 口号与所列的史实形成正确的对应关系,表述清晰,一点2分,答出4点8分。‎ ‎2分 明清呼应了看法,并作适当延伸 ‎1分 体现了表中口号的内容,看法正确 ‎1~3分 针对表中口号,列举史实说明,表述较清晰,一点1分,不超过3分。‎ ‎1分 明清呼应了看法,或与看法表述类同 ‎0分 其他 ‎0分 其他 ‎0分 其他 ‎【示例】‎ 看法:这些口号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两大主题。 ‎ 说明: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国人开始救亡探索。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救国;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民族资产阶级以“变法自强、实业救国”、“‎ 民主共和”等的口号,创办实业并掀起变法及革命浪潮,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同时,这些口号也打破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解放,启迪了国人救国、救民的探索。‎ 因此这一时期的口号反映了国人挽救民族危亡与解放人民思想的两大主题。 ‎ ‎45.(15分)‎ ‎(1)特点:借鉴西方经验;改革循序渐进;本质上服务于皇权。(6分)‎ ‎(2)评价:一定程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为后世官制改革提供经验;本质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9分)‎ ‎46.(15分)‎ ‎(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苏德战场形势严峻,苏联的强烈要求;反法西斯同盟召开重要国际会议,达成共识;北非战场的胜利,法西斯同盟瓦解。(任答三点,6分)‎ ‎(2)影响:开辟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对德国进行了战略夹击,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绝境;减轻了苏军的压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加快了“二战”胜利的步伐。(9分)‎ ‎47.(1)因素:西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儒家重史思想传承;家庭环境熏陶,掌握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个人游历经历和对史学的爱好。(9分)‎ ‎(2)价值:纪传体通史体例为后世沿袭;注重实录实证和理性批判的修史意识深刻影响史学发展;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历史的发展;承载并激励士人自强不息的司马迁个人品质等。(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