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师范大学锦山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歌曲《国家》中有一段歌词“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源于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君主专制 2. “无论是为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为此,罗马当局 A. 完善习惯法 B. 发展万民法 C. 颁布成文法 D. 固守公民法 3. 1688年英国爆发了“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被赶跑。从血统上说,王位的新主人是詹姆士的女儿和女婚,这样就保留了斯图亚特的族谱,但王位的内容却因此起了变 化。关于“王位的内容”变化与后来的事实不符的是 A. 从专制王权到民主共和 B. 从个人专制到民主体制 C. 从王在法上到王在法下 D. 从国王至上到议会至上 4. 下面有四副关于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的是 A. “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C.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D.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5.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其理论的一次实践性试验。这次“试验”的主要结果是 A. 发布了革命纲领《四月提纲》 B. 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 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6. “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击、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中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制 D. 政治协商制度 7. 1971年10月25日,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揺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布什这段话所针的历史事件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日邦交正常化 D. 美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8.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 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根本原因是 A. 经济联系加强 B. 历史关系密切 C. 社会制度相同 D. 文化传统相似 9.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一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认为 A. 美国不再是世界强国 B. 中国成为超级大国 C. 两极格局已经瓦解 D. 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三》中提出自己的构想:”以实在田土均之,人户一千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每户授田五十亩……则天下之田自无不足,又何必限田,均田之纷纷。”这里他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 A、均田制破坏 B、土地兼并 C、赋税沉重 D、重农抑商 1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12、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有关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景德镇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景德镇历史悠久 D、景德镇窑器工艺技术不断发展 13、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D、商业城市兴起 14、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 ) 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 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 15、有学者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哥伦布大交换”,认为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也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大转换。从这个角度来看,下列哪项不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美洲带来的影响 A.带来了新的疾病 B.文化遭到毁灭性打击 C.生活方式的改变 D.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16、19世纪中叶,日本被迫“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亚非拉多数国家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世界各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 C.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成熟 D.各国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17、专家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说:“如果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大大进步 B.资本积累的完成 C.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D.市场的需求 18、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位伟人的最大贡献是( ) A.改良了蒸汽机 B.发明了内燃机 C.发明水利织布机 D. 研制成了发电机 19、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银进口。据统计,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3/4。由此可见,当时 A.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国家 20、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21、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 ) 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D、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2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D、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23、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至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导致进口商品品种变化的原因是( ) A、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海禁”政策的废除 D、西方棉产品物美价廉 24、中国社科院荣维木先生在一文中提出:“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有着紧密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其中“新的现代化因素”不包括( )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民主进步力量壮大 C、民众民族意识增强 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 25、“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26、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2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28、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29、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30、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5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 二、非选择题:(本大題共3小题,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一些学者把科学进入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显著特征。……在十八世纪现代工业初期,科学知识本身贫乏,不能直接运用于工业过程。直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化学和电子科学的繁荣,科学理论才为新的方法和新工业提供了基础。……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科技进步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发明者中大部分是天才的修补工,自觉的机修工和工程师以及其他自觉成才者。 ──摘自R·卡梅伦《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870年到1900年,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发展的影响,……自1870年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世纪科学工业的开端。新兴工业,诸如电气工业等这些完全是在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科学的应用只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摘自《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 请回答: (1)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工业部门有哪些?(4分) (2)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技术发明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4分)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4)通过分析和评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4分) 32.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世界开始向近代社会迈进,中国社会经济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之下,也开始了艰难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1895—1899年) 行业 1895年 1899年 发展速度(1895=100) 棉纺织业 华商纱厂纱锭数(枚) 14653 69564 474.7 机制面粉业 华商厂产量(万包) 2047 6766 330.5 缫丝业 华商厂出口量(担) 3039 4175 137.4 沿海地区丝车数(台) 38569 45278 117.4 内地丝车数(台) 7943 29270 368.5 卷烟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85 154 181.2 火柴业 华商厂资本额(万元) 126 241 191.3 水泥业 华商厂产量(吨) 68 190 279.4 机械采煤业 华商厂产量(吨) 89 145 162.3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四: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 ——《历史教学》 材料五:……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183个,数量远超以往……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以上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2分)试谈这一政策对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2分) (2) 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化?(2分)从材料二看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6分) (4) 材料四、材料五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曲折发展的命运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33、也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 1952年 1953年 1956年 1959年 1961年 1962年 1984年 1990年 16392 16683 19275 17000 14750 16000 40731 44624 材料二: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 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______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________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4分) (3)据材料四,指出促进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发展农业的启示?(4分) 红旗中学期中考试题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每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B A C D D B A D B D A C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D A D C B D D D B D D B A B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个题,共40分) 31.18分(1)天文学的革命。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等)。(4 分)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不够发达,科学知识运用于工业生产的条件不够成熟;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对生产的影响不大。(4分)1870年以后,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革命和进步;几乎所有工业部门,无论旧工业部门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受到新科技、新发现的影响,特别是电的发现和运用。(6分)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科技意识、科技利用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国际地位、经济地位的重要前提。(4分) 32.20分(1)反映了重农抑商(或者“以农为本”)的基本经济思想;(2分)阻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2)“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步解体(2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2分) (3) 特征:总特征:初步发展;具体特征①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企业由沿海开始向内地扩展;③棉纺织、缫丝等轻工业发展迅速。(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法实现独立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民族的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只要言之有理,任答一点得2分,共6分)) 33、12分(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成积极性;苏联的背信弃义和我国的自然灾害也加剧了当时的困境。(2分) (2)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的发展,如杂交水稻的推广等。(4分) (3)因素:科技(或农业科技)。(2分) (4)我国人口众多,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发展农业经济,要按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律办事,从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实事求是。要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要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4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