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芝华中学19-20上高一年级历史科期中考试卷 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满分60分)‎ ‎1.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 A. 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B. 封闭性的特征 C. 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 D. 自给自足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和“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可知宗法制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宗法制的封闭性的原因,并不是说封闭性的特征,故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宗法制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并不是强调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宗法制自给自足的特征,故D项错误。‎ ‎2.某学者说:“……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该制度创立于 A. 汉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这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对社会上所有阶层的人都是公开和平等的”可知是科举制。通过审题题目问“科举制”创立的时间,依据所学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选拨官员,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明清强化了科举制,故本题选B选项。‎ ‎3.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 A. 秦律严苛细密 B. 三公九卿相互制约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丞相大权独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皆决于上”可知,秦代超纲独断,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故选C。材料中的“法令出一”并非强调法律的严苛,而是强调法律与行政命令是旨意统一的,都体现的是皇帝个人意志,排除A;材料并未描述三公九卿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一”与“上”指的都是皇帝,而非丞相,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理解“法令出一”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两句话的含义。‎ ‎4.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A.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B.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太皇太后委政内阁……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内阁的权力和地位逐渐提高,故B项正确;明成祖设内阁,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废丞相后政治腐败,故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B。‎ ‎5.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的过程,战后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故A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B排除。C项是《辛丑条约》后,排除;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属于《南京条约》,故D项排除。‎ ‎【点睛】首先明确材料“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是指甲午中日战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就可得出答案。‎ ‎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祀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 A. 曾国藩 B. 左宗棠 C. 李鸿章 D. 张之洞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新疆”、“晚清名臣”、“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可知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故B项正确;ACD项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与“新疆”无关,排除。‎ ‎7.某一事变后,中国已不是过去的政治格局了.对抗多年的国共两党,终于公开和解,就达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始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是 A. 九一八事变 B. 七七卢沟桥事变 C. 西安事变 D. 蒋介石“庐山谈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知识可知,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国内对中共加紧“剿匪”,故A项错误;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加速了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故B项错误;西安事变,中共从民族利益的高度出发,协调不同方面的矛盾,促成了国民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故C项正确;蒋介石“庐山谈话”发生于七七事变后,公开表明国民政府的抗日立场,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西安事变 ‎8.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提到:“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国民大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就可知道是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创办湘军、李鸿章创办淮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此以后,地方汉族地主掌握军事,这在以前,从未有过,故A项正确,故选A。BCD与“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不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9. 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 总统 B. 参议院 C. 总理 D. 国民全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生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财产、言论等权利和自由。《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毛泽东致电陈(毅)、邓(小平):“请你们准备着,在攻克郑州休息数日后,迅即全军东进,相机攻占开封。或者不打开封,直出徐蚌线。”其战略意图在于策划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这与材料中“郑州”“开封”“徐蚌线”等地理名词相匹配,故选B。辽沈战役主要涉及的地区是东北,与材料无关,排除A;平津战役主要涉及的地区是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区,与材料无关,排除C;渡江战役发生于长江流域,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解放战争中的重大战役,旨在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中的地理名词,读史特别是战争史请务必关注地图的使用。‎ ‎11.“好花终需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村民选举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商制度克服了西方党派间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保证了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的统一,故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与党派无关,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少数民族地区自治的制度,与党派无关,故B项错误;村民选举制度是基层的民主制度,与党派无关,故C项错误。‎ ‎12.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 ‎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 ‎③西藏地区人民艰苦奋斗 ‎ ‎④西藏地区享受经济特区的待遇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让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共同推动了民族繁荣局面的形成,故①②说法正确;除了党和政府实行的好政策外,西藏的繁荣必然离不开西藏地区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③说法正确;西藏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经济特区,故无法享受经济特区的待遇,④说法错误。综上,故选B。ACD均含有错误选项,排除。‎ ‎13.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一次的激进主义革、这说明“八二定法”‎ A. 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致 B. 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 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 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共同纲领》与“八二宪法”的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新时期民主政治•八二宪法 ‎14. 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曾流行这样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该口号不能反映当时 A. 个人崇拜盛行 B. 强调阶级斗争 C. 社会秩序混乱 D. 执法公正严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20世纪70年代,中国处于文革时期,这反映的是个人崇拜现象盛行,阶级斗争激烈,而且文革时期中国社会秩序混乱,民主法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综上所述,所以答案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革的影响 ‎15.2015年9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代表时指出,“两岸同胞要牢记历史,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下面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铭记历史有助于两岸同胞团结一心、珍爱和平、共同发展 B. 两岸人民只有共同反击法西斯侵略才能携手合作和平发展 C.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台湾开始成为我们伟大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D. 只有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台湾海峡两岸的同胞才会团结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两岸同胞要牢记历史,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可知,习近平希望海峡两岸同胞能铭记历史,团结一心,珍爱和平,共同携手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故选A。反法西斯战争已然结束,同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两岸必然还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B项表述错误,排除;台湾一直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海峡两岸合作的基础有很多,排除。‎ ‎16. 1971 年,毛泽东曾说:“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不进联合国,中国照样生存,照样发展。我们下定决心,不管是喜鹊叫还是乌鸦叫,今年不进联合国。”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围政府 A. 不希望进入联合国 B. 坚持一个主权国家原则 C. 对重返联合国信心不足 D. 认为中国发展不需要进入联合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是对西方搞两个中国的愤慨,不是不希望进入联合国,A错误;材料中我们绝不上‘两个中国’的‘贼船’”体现中国坚持国家主权的原则,B正确;材料中是坚持主权,不是信心不足,C错误;中国进入联合国是需要,但是不需要没有主权的联合国,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外交·20世纪70年代外交·中国重返联合国 ‎【名师点睛】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用“恢复”一词,而不能说中国“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17.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A. 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证 B. 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 特别行政区不必遵循国家宪法,可以单独制定法律 D. 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多次谈话中进行了全面阐述,表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1982年宪法关于特别行政区的有关规定,使“一国两制”合法化,即有了法律保证,A项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确立 ‎18.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次会议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名师点睛】新中国初期外交2015年考到万隆会议,今年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可以用图示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及成就。‎ ‎19.如表是摘自《中国外交第一人周恩来》一书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 录 一 独立自主 二 三 求同存异 四 以大事小 五 修睦四邻 A. 重庆谈判 B. “乒乓外交” C. 和平共处 D. 抗美援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使其逐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这一时间恰好可以与上一项1949年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和下一项的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项匹配,故选C。重庆谈判发生于建国前,不符合表格中所列的时间顺序,排除A;“乒乓外交”发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不符合表格中所列的时间顺序,排除B。抗美援朝不属于外交政策层面的内容,排除D。‎ ‎20. 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 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这说明( )‎ A. 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B. 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C. 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基本消失 D. 中美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不难,直接根据题目的关键信息概括即可。“尼克松在1969年…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内涵指的是中美关系不能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意图使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结合所学知识,中美两国的社会性质不同,意识形态的分歧难以消除,此时中美还尚未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因此选择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 ‎21.据统计,2009~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由14.4亿美元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此外,非洲已是我国海外能源资源的重要供应地、我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非关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 A. 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B. 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多边外交 C.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 重视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理解。非洲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中非关系的发展即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往来的加强,故选择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国际组织,故B项不正确;霸权主义指大国凌驾于小国,中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故C项不正确;非洲并非中国周边,故D项不正确。‎ ‎22.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卢萨卡宣言》指出:“(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危险.”这段材料表明不结盟国家反对 A. 殖民主义 B. 霸权主义 C. 恐怖主义 D. 极端主义 ‎【答案】B ‎【解析】‎ ‎“(超级大国)对别国内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的信息说明不结盟运动国家极力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殖民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排除A、C和D。‎ ‎23.俗话说,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经历了 A. 30年 B. 40年 C. 79年 D. 109年 ‎【答案】A ‎【解析】‎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新中国成立是在1949年,它经历了30年。本题应选A。‎ ‎24.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今后的中华通史,将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下列事件中体现这一历史转型的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正确。A项,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并未结合帝王专制史,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 ‎25.五四运动期间,一理发店门前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这说明 A. 五四运动的先锋是市民阶层 B. 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 C.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 D.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 ‎【答案】B ‎【解析】‎ 五四运动期间,连理发店门前都贴出布告“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诸君不必光顾。”说明五四运动群众基础比较广泛,故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先锋是青年学生;C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6.如图是某同学自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历史年代尺。其中①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 开天辞地 B. 当家作主 C. 遵义会议 D. 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①处应该填写A;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是③处应填内容,B错误;1935年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②处内容,排除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④处的内容,排除D。‎ ‎27.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认为“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这种思想关键的转变根源在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选项A正确;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持导致的结果是袁世凯复辟,因此选项B排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会壮大资产阶级力量,但是并未促成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28.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道:“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表明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巨大 B. 辛亥革命没打击封建势力 C. 辛亥革命后旧官僚投机革命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等意在强调旧官僚仍在投机革命做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甚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打击了封建势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9.陈独秀说,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 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道路 C. 制定了党民主革命纲领 D. 改变斗争策略,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C ‎【解析】‎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党的“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是指中共一大没有制定党的纲领,“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有了规章,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是指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虽然是中国二大的内容,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应排除;依据题干材料“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可知,中共二大只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B项排除;D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 ‎30.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 A. 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主要战场 B. 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C.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 D.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答案】C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这说明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巨大牺牲,故C正确;材料没有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故A错误;材料数据也不能体现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故B错误;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国共合作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表格数据,注意不要脱离材料数据而主观臆断,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较多的信息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0分,32题15分,33题15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 ‎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全面。忽视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作用。‎ ‎(3)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影响。‎ ‎(1)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 ‎(2)从材料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因素、综合因素等,材料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 ‎(3)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 ‎32.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级和无产阶级前仆后继,谱写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壮烈诗篇。‎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划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蠲除工商业各项限制;鼓励华侨投资,……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11日颁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三:(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中共“二大”通过的党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的土地分配原则?《天朝田亩制度》是哪一场运动的革命纲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归纳辛亥革命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共“二大”的历史意义。‎ ‎【答案】原则:平均分配或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太平天国运动。‎ ‎(2)功绩: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3)意义: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解析】‎ ‎(1)原则:根据“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划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得出平均分配或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2)功绩:根据“2月12日清帝退位”得出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根据“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得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蠲除工商业各项限制”得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作用:根据“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结合所学知识,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民主革命指明了方向。‎ ‎33.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外交取得了辉熄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満成功.‎ 材料二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材转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 ‎(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议(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皮度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答案】(1)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 ‎(2)前提: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特点: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原因: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家的努力与智慧等。‎ ‎【解析】‎ ‎【详解】(1)方针:根据材料一中“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结合所学可知,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皮度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前提:根据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结合所学即可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地区、世界等外交活动的特点。‎ ‎(4)原因: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外交原则、外交策略等方面分析新中国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