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考试时间:2018年11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60分)‎ ‎1.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国王自称“天子”。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 ‎3.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遭到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5.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农民的四条极大绳索。”与材料中“族权”‎ 关系密切的制度出现在 A.商周 B.秦汉 C.唐宋 D.明清 ‎6.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7.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 ‎ A.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8.谭嗣同一针见血的指出“两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他们的观点 A.都强调了贵族政治世代相传 B.都认为秦朝政治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 C.都对秦朝的政治制度推崇备至 D.都认为君主专制是古代政治的本质 ‎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刺史 ‎10.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11.东汉政论家仲长统在《昌言》中指出:“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这一记载可以说明西汉初期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实现了选贤任能 C.实行了分封制 D.强化了郡县制度 ‎12.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13.两宋一反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之道而行之,立足于收地方之权,而且颇为彻底。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削其支郡”“稍夺其权”,又按路分设帅(安抚使,掌兵民)、漕(转运使,掌财赋)、宪(提弄按察使,掌司法)、仓(提举常平使,掌救恤)四监司以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 A.彻底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繁镇割据的局面 B.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C.将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D.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14.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这表明 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 ‎ 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15.《元史·高鸣传》记载: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 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理藩院 ‎16.关于右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 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17.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军机大臣共议国事 ‎18.“他们(六部)只需听命于皇帝,并不需听命于内阁。若内阁和六部发生分歧,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 上述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大学士不可参与机密事务 B.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19.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 ‎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 C.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 ‎ D.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 ‎20.北京市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发生在此处的历史事件是 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B.唐太宗改革三省六部 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21.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 B.中央机构军事色彩加重 C.中央官员职位逐渐增多 D.中央机构的逐步精简 ‎22.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 A.积极发展农业经济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 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 ‎24.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所谓新观点认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蛮地侵略中国又是在强迫中国这个老大帝国走出封闭。此观点的依据是中国 A.开始缓慢走向近代化 B.丧失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C.主动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25.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 A.便于在中国强占租借地与划分势力范围 B.帮助中国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 C.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D.与日本争夺世界霸权 ‎26.右图为三元里人民反抗侵略斗争的纪念馆外景。‎ 这次斗争反抗的外国侵略者是 A.法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27.晚清一位士人曾上书朝廷质问:“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侵占香港岛 B.俄国侵略新疆 C.清政府割让台湾 D.列强瓜分中国 ‎28.蒋介石在1931年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倭寇果乘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时,来侵略我东三省矣!”“余唯有鞠 躬尽瘁然后面已保…报我民族!”此篇日记应写于 A.九一八事变后 B.西安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 D.淞沪会战后 ‎29.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鸣14声礼炮;同时,纪念馆南广场的国旗杆高也设计为14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 B.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抗战重要意义的肯定 C.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意在撇开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D.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旨在凸显共产党抗战的作用 ‎30.右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注: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符合其主题的是 A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D.日本实行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40分 )‎ ‎31.(20分)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8分)‎ ‎(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制的积极影响。(6分)‎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6分)‎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材料二: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指掌。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 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 材料三: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二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6分)‎ ‎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8分)‎ 北重三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答案及评分细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D A B A 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A C A C C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A C B C A B C ‎31.(20分)‎ ‎(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2分)‎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答巩固国家统一给1分);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 ‎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2分)‎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2分)‎ ‎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答巩固国家统一给1分)(2分)‎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2分)‎ ‎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2.(20分)‎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2分)‎ 影响: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分)‎ ‎(2)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 ‎(中日两方面各2分共4分)‎ 态度:义战(解放中国)。(2分)‎ ‎(3)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渐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2分)‎ 国际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每点2分共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