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贵州省遵义第二教育集团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遵义第二教育集团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第二教育集团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明代表性青铜祭祀用品,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这反映了当时 A. 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 家畜养殖丰富经济生活 C. 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D. 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台 ‎【答案】C ‎【解析】‎ 四羊方尊属于礼器,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是礼制文化的表现。从材料中的“四羊造型寓意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来看,反映出当时礼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3.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 B. 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D. 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管理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宋徽宗被迫认同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没有体现其废除坊市制度,故A项排除;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宋代依然坚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商业发展对街衢交通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是解题的关键。‎ ‎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态势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大量书籍传入朝鲜,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 拓展了中华文化圈,故选A。明朝时期,朝鲜是大明的属国,没有平等外交,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主专制的强化态势,故排除C。材料无法判断朝鲜“开始”接受,故排除D。‎ ‎5.1862年,清朝决定以“黄色龙旗”为“中国官船”之旗帜,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这表明清政府 A. 坚持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 采用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 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 D. 实现了外交观念转变 ‎【答案】C ‎【解析】‎ 材料“黄龙旗的使用基本上限于船籍表示或外交仪式”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场合中也有国旗,体现了中国具备了初步的国家理念,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天朝上国的观念特征,A错误;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西用的思想,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晚清政府具有国家理念,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并没有实现转变,D错误。‎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清末时期国家政治环境的特征。‎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这一变化说明 A. 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 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 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D. 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只是说他们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认识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反映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部分学者对于这一措施的思想认识转变,并不能证明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属于过度推断,故C错误。材料“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家为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体现出政治形势对思想认识的影响,故D正确。‎ ‎7.难民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 垦区名称 垦民人数 已垦地亩面积 陕西黄龙山垦区 ‎35860‎ ‎176959‎ 江西安康垦区 ‎2151‎ ‎39959‎ 四川东山垦区 ‎660‎ ‎2035‎ 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 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 B. 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 C. 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深重灾难。国民政府实行难民垦殖的救济难民方式,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粮食,另一方面难民得到安置,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凝聚力。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排除C项。‎ ‎8.据统计,1978—198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 B.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D. 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1978—1988年……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与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无关,故D项排除。‎ ‎9.在古罗马的立法体系中,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并且罗马国家的立法大多是通过审判机关的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这说明罗马法 A. 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B. 包含了成熟的法学理论 C. 不划定公法和私法界线 D. 强调司法实践要理性务实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法律的原则、制度都直接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司法实践与法学家的活动来进行的”可以得出,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大多来自于针对社会上新问题的具体的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活动,由此可以得出罗马法有很强的适应能力,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法学理论”的信息,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来自于司法实践,不是强调司法实践应该有的原则,D不正确。‎ ‎10.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 资产阶级主导政权 B. 下院成为权力中心 C. 国王依然掌握实权 D. 形成三权分立机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国王还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需要完善,进一步限制国王权力,C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出资产阶级是否主导国家政权,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权利法案》的设计的内容,并不是说明下议院是国家权力的中心,B错误;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并不是三权分立体制,D错误。‎ ‎11. 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 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 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 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 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答案】B ‎【解析】‎ 女权民主运动与社会根源不合,故A项排除;题干中所述“19世纪中期出现妇女改革妇女服装的热潮”现象的社会根源在于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做工,传统服饰长裙容易使机器发生故障,产生危险,故B项正确;审美观是人的主观多方面,并不是社会根源,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使妇女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妇女角色的变化 ‎12.“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 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 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正确;A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乡村社会救助的发展时期。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社仓是建立于乡村的地方仓储形式;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規范化特征;社邑所表现的社会救助形式是乡村救助的普遍情况。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 ‎——摘编自陈国柱《宋代乡村社会救助的新特征》‎ 材料二 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人们开始感觉到农村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先后设立各种试验区1000多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兴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社会救助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背景。‎ ‎【答案】(1)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重视道德教化,宗族救助规范化,民间力量占主导。‎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政府无力救助;民间士绅富民的热衷。‎ ‎(2)背景:内忧外患(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复兴乡村呼声高涨;乡村教育进行。‎ ‎【解析】‎ ‎(1)表现:根据“社仓、乡约、义庄、社邑等社会救助形式丰富了宋代乡村社会救助手段”得出形式更加多样。根据“乡约在社会救助中更多的作用是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規范化特征”“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得出重视道德教化,宗族救助规范化,民间力量占主导。‎ 原因:根据“社会道德教化和劝导人们进行社会救助活动”得出传统儒家礼治思想的影响;根据“义庄建立体现了宗族内部成员救助的規范化特征”得出农村宗族力量的增强;根据“宋代社会处于‘国贫民富’的时期”得出政府无力救助;根据“以士绅、富民为代表的民间力量在乡村平时的社会救助中占据主导地位”得出民间士绅富民的热衷;根据所学得出宋代土地兼并严重。‎ ‎(2)背景:根据“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得出内忧外患;根据“救济乡村”“复兴乡村”可推知农村经济日益凋敝;根据“‘救济乡村’‘复兴乡村’的呼声特别高涨”得出复兴乡村呼声高涨;根据“一些在农村已设立试验区、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机构、团体开始逐渐将工作重心从乡村教育转移到乡村建设上来”得出乡村教育进行。‎ ‎14.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流行词汇 ‎1840-1912年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1912-1949年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1949-1978年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1978年以后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答案】示例一:信息: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分析: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1912年,辛亥革命后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民主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信息: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信息: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分析: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了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型试题,要求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从表格信息可以提出论题: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然后,根据“兴民权”“共和、约法”“民主、科学”“人民代表”“村民委员会”,结合所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新时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分析论证。选取其他角度的论题,能够结合史料,言之有理即可。‎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挺进,揭开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在此前后,蛟洋、赣西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蛟洋农民银行、江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金融组织。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营业,7月发行纸币和银元,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内统一流通。纸币上多设计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口号。临时中央政府加强货币管理,保障币值基本稳定。1933年9月后,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和王明的“左”倾错误,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临时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币值,但终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1934年10月后,国家银行发行的货币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 ‎——摘编自罗华素《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货币发行从分散到统一;维护币值基本稳定;货币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时间短;货币设计体现苏维埃政权的特色;受革命形势的影响。‎ ‎(2)影响: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打破敌人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宣传了革命思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货币积累经验。‎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这些金融组织各自发行了货币,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特定的范围,货币发行有充足的准备金,纸币可随时兑换银元,币值比较稳定……因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无法扭转通货膨胀的局面……逐渐退出了流通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货币发行、币值稳定、特定的范围、发行时间、苏维埃政权的特色、革命形势的影响等方面概括中央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极度困难,国家银行大量发行纸币,导致币值贬值”‎ 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为今后发行货币积累经验等方面说明中央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的意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4年9月,严复在给熊纯如的佶中说:“德意志联邦,乃不幸居于骄王之下,轻用其民,以与四五列强为战……顾计所不及者,英人之助比、法也,列日之致死为抗也,奥人之节节失敗也。至于今,曩所期于半月十日之目的,乃遥遥而犹未达(谓巴黎之破),而比、法乃皆迁都矣,英人則节节为持久之画,疏通后路,维持海权,联合三国,不许单独媾和。”‎ ‎1917年2月,严复明确主张对德断交,并认为若坐失对德宣战良机,甚或“一无所得,两不讨好”,将貽害无穷。严复学贯中西,前期着力对西学译介工作,后期对西方文明尚武、自私的揭露。从谴责战争的罪恶走向反省西方文明的缺陷,再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严复这些对西方文明的批评言辞,与战时在西方出现的“西方的没落”的声音相似。‎ ‎——摘编自欧阳哲生《严复看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对一战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其对中西方文化的反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一战形势的基本判断及其对中西方文明反思的意义。‎ ‎【答案】(1)基本判断:指出德国轻率发兵,与多国开战不智之举;对英、法作持久战之计乐观以待;主张中德断交,并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 反思:重估中西方文明价值。‎ ‎(2)意义:严复对战争走向的预测,为中国外交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德宣战对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重估西方文明价值,使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弊病和局限有了新的认识。‎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德意志联邦,乃不幸居于骄王之下,轻用其民,以与四五列强为战”可得出德国轻率发兵,与多国开战为不智之举;从“英人之助比、法也,列日之致死为抗也,奥人之节节失败也”可得出对英、法作持久战之计乐观以待;从“严复明确主张对德断交”、“维持海权,联合三国,不许单独媾和”,可得出主张中德断交,并加人协约国对德作战。第二小问,从材料中的“从谴责战争的罪恶走向反省西方文明的缺陷,再到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得出严复的反思是要重估中西方文明的价值。‎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对一战的基本判断是正确的,为中国外交提供了重要参考,对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重大作用。严复对中西文明的反思也基本是正确的,使国人能够重新认识中西文明。‎ 点睛: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此类题目一般都是从教材以外选取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理解材料的能力。学生需抓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结合材料事件发生时期的历史大背景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吉州庐陵人。一生以抗元复国为己任,矢志报国,坚决反对和议。兵败被俘后,元朝统治者以高官厚禄相许。一再劝降,他不为所动,而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训,作《正气歌》,激励自己。在燕(元大都)三年,终不屈服,临刑从容不迫,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文天祥针对当时“尊卑阔绝,礼节繁多”的现象,主张“简文法以立事”;针对宋初革除藩镇,强干弱枝,中原失守的状况,主张“仿方镇以建守”;针对宋朝选人专守资格,论资排辈,造成国家之忧的局面,主张“破格以用人”。他还主张从幼学开始,端正身行,淳厚士风,为国家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摘编自姜国柱《文天祥其人及其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天祥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天样受后世尊崇的原因。‎ ‎【答案】(1)思想:减少繁文缛节,提高效率;增强地方实力,巩固边防;打破传统用人模式,破格选拔人才;重视教育,着眼长远,培养人才。‎ ‎(2)原因: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节高尚,威武不屈;文武兼备,富有智慧;勤奋好学,为人正直;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等。‎ ‎【解析】‎ ‎(1)主要思想:概括材料“简文法以立事”可知减少繁文缛节,提高效率;概括材料“仿方镇以建守”可知增强地方实力,巩固边防;概括材料“破格以用人”可知打破传统用人模式,破格选拔人才;概括材料“从幼学开始,端正身行,淳厚士风,为国家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可知重视教育,着眼长远,培养人才。‎ ‎(2)原因:概括材料“一生以抗元复国为己任,矢志报国,坚决反对和议”可知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概括材料“一再劝降,他不为所动,而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为训,作《正气歌》,激励自己”可知气节高尚,威武不屈;结合所他的思想可知文武兼备,富有智慧;勤奋好学,为人正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符合儒家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