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课时3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作业)
课时规范练3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选择题 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3)汉初,陆贾告诫刘邦,守天下与夺天下不同,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他在《新语·本行》中,还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据此可知,陆贾( ) A.告诫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B.反对汉初黄老思想的治国方略 C.阐述了社会教化的必要性 D.治国理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表 记 述 出 处 (汉初)“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初)“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 《史记·萧相国世家》 “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史记·吕太后本纪》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史记·平准书》 上表为《史记》有关西汉前期“无为而治”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无为而治”( ) A.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顺应了小国寡民的社会心理 D.保证了地方自主发展的权力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4.(2019四川绵阳一模,2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5.(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5)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下图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6.(2019四川乐山一模,25)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由此可见( ) A.东汉中央集权败坏 B.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 C.太学教育宗旨剧变 D.东汉监察制度的缺失 二、非选择题 7.儒、法两学派思想是古代中国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荀子》 材料二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呵斥)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三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宴),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根据材料一,归纳荀子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秦朝施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元帝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分歧及其本质。 课时规范练3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D 材料强调了“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的观点,未体现汲取秦亡教训,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反对黄老之学,故B项错误;材料意在强调守天下应“文武并用”“道德为上”,没有阐述社会教化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文武并用,长久之术”“治以道德为上”,说明陆贾的思想深受儒学“为政以德”理念的影响,故D项正确。 2.A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指汉初经济残破社会不稳;“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是指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思想;“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是指通过无为而治,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恢复发展经济而不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小国寡民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势力的发展,故D项错误。 3.A 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 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五经有不同版本,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将不同版本的五经整理成一部官方钦定的经典,这有利于思想统一,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故选A项;官方钦定经典并未消除各家之间的分歧,故B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无法体现儒家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官方钦定经典并非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故D项错误。 5.B 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法家思想强调严刑酷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画像砖“长袖乐舞图”为礼乐制度的展示;“讲学传经”是指儒学传播;“养老图”是儒学尊老爱老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仁政是统治者的治国思想,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所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并非儒学官方化的结果,故D项错误。 6.B 材料体现了东汉时期群居京师的太学生议论朝政、品评人物的清议现象,反映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太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A项;儒家思想是太学的教育宗旨不变,排除C项;监察制度的对象为官员不是太学生,排除D项。 7.参考答案:(1)主张:人天性不知礼义(或人性本恶);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礼义;礼义规范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背景: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封建制确立);礼崩乐坏。 (2)主张:以法治国;厚赏;重罚;法令统一。 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消极影响:造成暴政,激化矛盾。 (3)分歧:元帝重儒;宣帝儒法并用。 本质:维护统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