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阶段测试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四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计18分) 1.在周代,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而且他们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这表明西周 A. 有效地规范了当政者的行为 B. 通过分封制稳定了统治秩序 C. 实现了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将天命观融入了政统和宗统 【答案】D 【解析】 “所有的封君,不仅权力来源于周王”说的是统治权力来源,属于政统,“大族长周天子”说的是宗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获得天命的眷顾”体现了天命观,故选D;题干说的是封君与天子、族长和上天之间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B只说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属于以偏概全,故排除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C。 2.《新全球史》中说:“(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 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B. 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C. 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 D. 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的地位被大大削弱,……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促使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故A项正确;秦国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B项错误;官僚阶层取代了贵族,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对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3.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 B.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 C.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排除A;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所有学派,故B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C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错误。 4.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代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境界取代了先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代理学 A. 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 B. 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 C. 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D. 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 【答案】D 【解析】 题干材料“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反映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故D符合题意;“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并不是强调坚持人格的独立性,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先秦儒学已经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故B不符合题意;宋代理学也强调社会责任和经世致用,并不是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故C不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平淡白摄”“无欲故静”,学生应该结合佛道思想的内容,从宋代理学融合佛道思想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5.《中华文化概论》中提到,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如朝议制度谏议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因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该观点旨在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 A. 严密性 B. 延续性 C. 极端性 D. 平衡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国的君士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又对皇权有所限制,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严密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沿革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着若干制约的因素”,说明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绝对专制皇权的因素,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虽然存在制约皇权的因素,但毕竟没有对皇权有真正的否决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12世纪,富庶的南方省份福建主要进口稻米,而在当地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和甘蔗,在北方市场上高价出售。以至于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尽管此举收效甚微。材料反映了( )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较发达 B. 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趋势 D. 粮食供给危机日益显现 【答案】B 【解析】 稻米是粮食作物,茘枝、柑橘和甘蔗等是经济作物,而茘枝等经济作物的价格要比稻米高,所以福建人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即使政府提倡种植粮食也收效甚微,这说明农业的种植受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C错误;南方虽然粮食作物种植少了,但是靠进口稻米,不能说粮食供给危机,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的特点。侧重点考查的是福建地区选择种植茘枝、柑桔而进口稻米的原因。 7.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 A.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 B.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C.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 D. 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 【答案】D 【解析】 “致良知”即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肯定人的存在,强调的是伦理的意志自觉原则,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历史责任感以及道德的自我意识,故D项正确。王阳明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故A项错误。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是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不是指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故B项错误。 “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 8.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 A. 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 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C. 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 D. 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答案】B 【解析】 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而众多的神祇的功能与民众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说明民间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故选B;民间信仰的功利化源于世俗生活的多元化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多元化,并非只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尽管材料中存在女性神祇,但并不表明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说:“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李鸿章的主张 A. 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 B. 忽视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 C. 弥补了洋务运动存在的主要缺陷 D.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李鸿章主张欧美国家来华投资,但除铁路、电讯等事物外,说明李鸿章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但没有忽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故A正确,B错误;洋务运动的主要缺陷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对“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近代我国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 10.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 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 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 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 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李大钊认为,西方文明和东方传统缺一不可,同时要不断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调和融会。胡适实际上也主张,只有在外来的学理和本土的传统实现紧密结合,才会创造出新的文明。这些观点和主张拓展了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宽度,对于思想内涵也是极大的丰富,选项A正确;材料中主张中西文化的合流融会,并没有单独论证西方文化的合理性,也没有颠覆国人传统的道德观念,选项B和D错误;主张东西方文明的结合,不等于知识分子的两面性,C选项亦错误。 【点睛】历史选择题的作答,尤其要重视概念的准确性;如果能够确定选项中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一般而言,要予以排除。 11.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 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 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根据“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可知,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B正确;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C;材料与认识资本主义弊端无关,排除D。 12.20世纪30年代,“农村危机”成为非常强烈的呼声,“复兴农村”“农村改进”“改革土地之地”成为一股强劲的浪潮,大批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城市生活,投身乡村,形成了全国性运动,这表明当时 A. 日本侵华政策使得农村陷入危机 B. 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 C. 中共土地革命政策群众基础深厚 D. 五四运动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答案】B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人通过重建农村、复兴农村的运动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 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各界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不能说明中共土地政策的群众基础深厚,故C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的时间是1991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A. 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 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 C. 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 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排除A;根据“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排除C;1945年抗战结束后,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政策分析解答。 14.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明了党的工业经济方针: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对城乡资本主义成分既要容许其“存在及发展”又不能“任其泛滥”。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至城市 B. 坚持新民主主义发展路线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 D. 遵循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 【答案】B 【解析】 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改造措施,说明此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C是建国之后;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5.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A. 政治体制局限性 B. 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C. 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参政方式鲜明地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故选B项。根据材料“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没有体现其局限性,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的效率是否高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民众参政热情是否高涨不是材料的主旨,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直接体现民众参政热情高涨,故D选项错误。【点睛】 16.罗马法规定:“如果受害人与盗窃行为人就返还原物或赔偿罚金的数额达成了约定,盗窃行为人根据约定承担责任后,受害人又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失之诉,则被告即可以以约定进行抗辩.原告的诉求就会因为抗辩而被驳回。”这说明罗马法( ) A. 进一步规范商业秩序 B. 充分保障奴隶主的权益 C. 注重对公民利益保护 D. 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如果受害人与盗窃行为人就返还原物或赔偿罚金的数额达成了约定,盗窃行为人根据约定承担责任后,受害人又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失之诉,原告的诉求就会因为抗辩而被驳回,表明罗马法体现了协议优先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BC内容,排除。 17.苏格拉底说:“只要我还活着,还有力量,我就永远不会放弃哲学。或停止劝告你们,对你们之中每一个我所碰到的人指出真相,以我惯常的口吻说:最优秀的人啊,最强大、最以智慧和力量著称的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难道你不觉得羞愧吗?”可见当时的雅典 A. 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 B. 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 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暴露 D. 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 【答案】A 【解析】 材料“雅典公民,你只关心钱财、名声和荣誉,却不注意也不想到智慧、真理及你的灵魂的完善”反映了当时雅典享乐主义和利已主义盛行,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城邦宗教信仰自由的缺失,故D错误。故选A。 18.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人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指 A.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 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从美洲等地掠夺的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故C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价格革命使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下降,B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排除D。 19.伏尔泰认为“上帝”类似于“钟表匠”,这位上帝只是作为字宙的第一推动力,表现在当初对世界的创造上,在推动世界运动之后,便退出舞台赋闲体息了,这一学说 A. 偏离了理性主义轨道 B. 肯定了基督教的社会功能 C. 宣扬了达尔文进化论 D. 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后就“赋闲休息”,体现了伏尔泰反对天主教对世俗生活的干预,有利于人类生活的世俗化,故D符合题意;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而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的社会功能,故B不符合题意;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宣告达尔文进化论诞生,而伏尔泰是18世纪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他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 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 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 民族国家崛起推动大学世俗化 D. 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教会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欧洲传统大学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组织结构等方面向世俗化、民族化、人文化、科学化等方向发展,欧洲传统大学逐步演变为近代高等教育机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对大学学术自由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文艺复兴运动,B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的“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知材料信息主要强调大学的世俗化,不是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故选C。 21.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对当时欧洲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正确;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错误;商业革命引起不同洲际间的物种交流,引发欧洲饮食结构变化,C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种交流对欧洲饮食习惯的影响,没有涉及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D。 22.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0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A. 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 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 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 D. 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说明受苏联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经济改革推行艰难,故D正确;根据“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可知,苏联国家机器干预力度大,并非国家机器运转不灵,排除A;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1955年起苏联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实质上就是改革斯大林体制,C错误。 23.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推行“美国优先”的理念,包含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观点:一是“美国优先”是衡量一切政策是否必要的唯一标准;二是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为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其理念主要表明特朗普 A. 建立美国主导的价值观和世界秩序 B. 企图避开联合国追求单边主义 C. 追求利益最大化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 D. 掩盖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倾向 【答案】C 【解析】 材料“美国优先”和“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无论该协定多么重要”说明美国追求利益却不愿承担相应责任,故C项正确;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表明美国退出协定而不是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国际协定而不是联合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对现行的国际协定,只要是认定对美国不利,都必须退出”可知主要涉及美国政策,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故D项错误。 24.“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已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富国还是穷国,全球化提供了巨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由此说明经济全球化 A. 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 B. 发达国家资本新一轮扩张 C. 不利于各国经济深度合作 D. 违背了各国人民共同意愿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全球化提供了大机遇、潜力与可能,但也产生了人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与新威胁。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就业、收入、健康、文化、环境等事关人类切身的问题都变得更不确定与不安全”可知,经济全球化使经济发展同时带来新问题,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7题、28题任选其一) 2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培根的实验管学的随者们成立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被视为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1666年,法国皇家学院由法国政府批准成立,以皇家名义招聘全国优秀科学家到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并给子薪体。这一模式对后来其他国家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皇家学会虽然冠以“皇家”之名,实为自主的民间织。起初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会员仅分布在少数几个专业上。从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30年代,医师会员的比重直居于半数以上,始终保持在在55%左右.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己成为仪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一一摘编自徐飞等《现代科学体制化进程的案例研究》 材料二 中国在洋务时期有了科学体制化的最早明芽。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伴随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良,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壮大,成立了许多的科学社团,从而促进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辛革命后伴随看新文化运动,科学家团体也随之产生并成立了相关的科技学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科学社,1915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许多有识青年提出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中国科学社在体制上仿效英国,它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1928年,中央研完院宣告成立。中央研究院从模式上属于法式。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科研机构的建立,科研人才的增多,科学家的职业化和科学共同体的出现等,表明了中央研完院时期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科学体制化。 ——摘编自帅娜《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专业构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科学体制化的异同,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科学体制化对中国当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答案】(1)变化:从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到化学家、工程专家比重上升,尤其是地质学家地位上升较快。 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发展迅速,医学科技在近代科学形成时期占重要地位,医师的地位十分重要。18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两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的重要性凸显。 (2)相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都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民众科技意识增强;统治者的组织和推动;新式人才的支持;科学团体的涌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不同:形成时间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形成时间远远早于中国;形成条件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在相对和平环境中形成,而中国面临民族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高,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刚刚起步;形成的驱动力不同,西方科技体制化源自本土,内生动力强,而中国主要是学习、仿效西方,更多是外力推动.体制推动力量不同,西方主要是科学家自发组织,科学团体民间组织居多,而中国更多是政府推动和组织。 启示: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是科技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国家政权的调控是科技体制化的重要保证,科技合作与交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1)关于“变化”,由材料“医师会员一直占半数以上……化学家、工程专家的比重逐渐增加,地质学家可谓异军突起,到19世纪60年代已成为仅次于医师的第二大群体” ,可知专业构成的变化。关于“原因”,17、18世纪生物学、医药学发展迅速,故医师占会员半数以上。尤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造成化学家、工程专家、地质学家比重上升。 (2)关于“相同点”,从时间上看,英国出现在光荣革命前后,中国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建立过程看,都有政府的参与新式人才支持组建科学团体、都受到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关于“不同点”,从形成时间、条件、驱动力、体制推动力量等角度进行概括。关于“启示”,从国家的干预和调控,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国学”的观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据陈来《近代“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变》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一到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国学的兴起适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救亡图存成为社会思潮,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近代国学的兴起就是这一思潮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晚清学人认为国学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与国家的兴亡命运相联系,为了救亡图存,必须保存国学。这一认识具有很明显的救亡保国意识,即通过捍卫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 因此近代国学的兴起彰显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肯定。 示例二 论题: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学的反思不断深入. 阐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权力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之手。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使得资产阶级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出现了过激的趋势。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以儒学为代表的国学视为封建糟粕,提出要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国民和国学。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国学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国学的发展往往与列强侵略和中国革命密切相关,他是中国人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的体现。因此,以阶段一为重点,可拟定论题为:近代国学的兴起适应了民族救亡的需要。可以以材料一为重点,突出近代国学、保存国学来救亡保国、保种保教。也可以阶段三为重点,可拟定论题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国学的反思不断深入。阐述环节,既要突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也要指出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主张引进西方文化来改造国民和国学,从而造成国学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27.材料 1911年,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区分了人籍和户籍;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 清政府户籍制度实际上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将人户“编牌入甲”。不过,与保甲制度不同的是,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1905年,清政府设立了巡警部作为全国警察管理机构,其职能之一便是“掌审定稽查户口章程,管理各省地方户籍,报告户口,暨各省寺院僧道人数、教民人数,外国人入国籍,皆隶之”。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户籍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措施及特点。 【答案】(1)时代背景: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文明的传播;个体意识的觉醒。 (2)措施:进行户籍立法;确立近代警察户籍制。特点:借鉴东西方各国之良规;强化户籍的传统功能;増加保障个人私权的内容。 【解析】 (1)时代背景:根据“1911年”“ 晚清政府”,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根据“晚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得出西方文明的传播;根据“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为依据”得出个体意识的觉醒。 (2)措施:根据“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得出进行户籍立法;根据“清末编查人户的机构是警察机关”得出确立近代警察户籍制。特点:根据“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得出借鉴东西方各国之良规;根据“仍沿了清中后期保甲制度的一些做法”得出强化户籍的传统功能;根据“规定了民众对户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起诉讼抗告的权利”得出増加保障个人私权的内容。 28.材料 在充分吸取亚里士多德、洛克等人,尤其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和制衡的理论基础上,汉密尔顿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司法独立的思想。 汉密尔顿分析了确立司法独立的社会政治原因在于防止立法权和行政权的侵犯,更好的保护公民权利,司法独立是保卫联邦宪法和人权自由的前提,是防止立法机关越权的切实保障,也是最高法院履行司法审查和司法解释的需要。汉密尔顿提出维护法独立的核心关键在于保障法官独立性,通过法官任职终身制和工资固定制才能有效的维护法官独立。 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在美国宪政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就产生于汉密尔顿关于“解释法律是法院适当及特别的职责”的论述,最高法院运用宪法审查权有效的维护司法独立的地位,任何人或任何事无法战最高法院的权威,富兰克林总统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流产和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印证司法至上的地位。 ——王亚军《论汉密尔顿的司法独立思想及对美国宪政史的重要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形成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密尔顿司法独立思想的意义。 【答案】(1)背景:①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②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③汉密尔顿等美国政治家的素养及责任感。 内容:①确立司法独立的社会政治原因。②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独立。 (2)意义:①有利于维护美国“分权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②有利于裁决的公正公平。③有利于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④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国家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1)关于“背景”,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为汉密尔顿对美国权力结构尤其司法独立有了思考的契机;由材料“尤其是孟德斯鸠的分权和制衡的理论”,可得出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由材料“防止立法权和行政权的侵犯……也是最高法院履行司法审查和司法解释的需要”,可得出汉密尔顿等美国政治家的素养及责任感。关于“主要内容”,由材料“分析了确立司法独立的社会政治原因”,可得出确立司法独立的社会政治原因;由材料“维护法独立的核心关键在于保障法官独立性”,可得出司法独立的核心是法官独立。 (2)司法独立有利于排除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当干预,从而维护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保障美国的民主制度。司法独立维护的法官的权威性,有利于依法裁决,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公平。司法独立有利于司法系统的有序运作,在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从经济角度来看,司法独立,可以适当简化程序,降低诉讼成本,节省国家有限资金,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