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贵州省遵义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遵义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 一、单选题:共25题 1.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典中经常出现“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的语句。在地方官看来“无讼”是其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外儒内法的结果 B.儒学执政理念的追求 C.封建法制的完备 D.追求执政境界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贵和尚中”“决今日讼以止明日讼”都是儒家“和为贵”“中庸”思想等执政理念的体现。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强调大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与题意不符,排除;“人性本恶”既是荀子的思想,也是法家的思想,荀子主张利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但二者都假设“人性本恶”,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荀子主张“礼法并重”,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表述只是荀子主张,不是法家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 3.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有明显差别,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韩、赵、魏)与秦国兴盛。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 A.儒家、墨家 B.法家、兵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法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法家思想在韩、赵、魏三国比较盛行,早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大多来自这三国;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秦国主持变法。故答案为C。 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B.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言论就建立起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正当性信仰。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5.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但资料显示,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然有“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的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朝的选官 A.体现以德取仕的鲜明意向 B.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 C.纯用文吏而儒生仅为点缀 D.纯用儒生而文吏仅为陪衬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没有体现以德取仕,故A项错误;虽然“独尊儒术”,但“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说明选官没有看重儒学,而是更重行政能力和工作经验,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俗吏繁炽,儒生寡少”不符,故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 6.中国古代帝王的典型形象是:“一手捧着儒家经典,宣示教化;一手高举法家利剑,厉行专制。”这种帝王的典型始于 A.秦始皇 B.汉高祖 C.董仲舒 D.汉武帝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同时厉行法治,是将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进行专制统治的典型的开始。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7.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理论化、思辨化,还影响到文学艺术等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这体现了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一气二 B.反省内心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苏轼的意思是,山石、竹木、水波、烟云,其形态会随时间、地点、天气等条件发生变化,但这些事物都是有“常理”的,再变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深入体会这些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才能将物象活的精神凝聚于笔墨形式之间。这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点相符,故C项正确。 8.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正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崇尚“三纲五常”,清代更是以理学为官方哲学,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关羽”的“忠义勇武”形象正是符合了理学的这种要求。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9.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有关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和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只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是陆九渊的“心学”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无论程朱理学还是王阳明“心学”都认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0.下列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 A.李贽: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B.黄宗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顾炎武:“天下为主,君为客” D.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比较鉴别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是黄宗羲的主张,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顾炎武主张的归纳,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夫之主张世界是物质的,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1.“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中国古代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农、工、商三业都很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主张。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亡国是朝代的更替,亡天下是一个民族的沦亡,因此选D项。 13.下图是中国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面的一部分,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最合适的应是 A.浑天仪 B.翻车 C.造纸术 D.数学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对图片有效信息的归纳、比较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表述可以作为天文学的下级链接,与其他链接不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可以作为机械制造的下级链接,与其他链接不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可以作为四大发明的下级链接,与其他链接不是并列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馆所设链接涉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几大领域,D项表述与其他链接是并列关系,符合题意,正确。 14.我国自行设计运行的“长征”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地送入太空,它与中国早期的“火箭”一样,利用的是反冲运动的原理。要想了解我国古代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你可以查阅 ( ) A.《史记》 B.《汉书》 C.《新唐书》 D.《清史稿》 【答案】C 【解析】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已应用于军事。而《新唐书》是唐代以后的史学家对唐代史实的追记,故答案为C。 【备注】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1)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 (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15.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一定是 ( ) A.篆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答案】A 【解析】秦统一文字为小篆,B、C、D都是秦朝以后的,因此A正确。 16.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已十分明显。就文学而论,北方注重说理,南方倾向抒情。南方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文学作品,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A.《离骚》 B.《子虚赋》 C.《论语》 D.《诗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离骚》,故答案为A。从题干材料看,强调的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学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D都是北方文学,排除C、D;《子虚赋》是汉代司马相如的,排除B。 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乾隆末年,安徽的徽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湖北汉剧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出现了“同光十三绝”;京剧是我国最为广泛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又逐步走向世界,是民族瑰宝。综上所述,A项正确,C、D错误。京剧不是戏曲之祖,排除B项。 18.某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潮的萌发,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该是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表明康梁认识到了启发民智的重要,A项正确。“各国之革政”说明康梁吸取了国外改革的经验,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维新变法并没有充分发动民众,更说不上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20.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 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 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 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 火药、枪炮、养兵练兵之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教材主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即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挽救清王朝的封建统治。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B.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日人之游欧洲者……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的梁启超意在通过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来论证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A、B两项表述都不是根本意图,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2.“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B.胡适、陈独秀的推动 C.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D.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可知,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3.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文字“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是指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是指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24.“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这首诗名为《相隔一层纸》,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半农,发表于1917年《新青年》4卷1号。这首诗反映出 ①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是早期白话诗的特点之一 ②早期白话诗在写作上讲求“真率”与“质朴” ③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反映了诗人对不公平制度的抨击 ④“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可知,该诗形式上灵活自由,①说法正确,该诗“‘直率’与‘质朴’”,②正确;“老爷”热得受不了,叫花子冷得要死,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对立,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④正确。A项组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组合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组合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25.“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8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 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 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符合。C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 二、综合题:共3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 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 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据材料二,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 (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 【答案】(1)仁(或礼)。 (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或王阳明答出一人即可得满分)。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1)问,从材料一中“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礼”的学说来概括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的信息,可得出儒学取得了独尊的地位;第二小问意义从材料二中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可得出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从“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可得出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第(3)问,第一小问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即可;第二小问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影响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信息可得出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第(4)问,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注意从孔子思想中积极因素来分析,注意同当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今天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孔子仁的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二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晳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独秀对君主的论断是什么?有何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国人处于“蒙昧时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四判断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1)论断:君主只是一种偶像,没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作用:破除了对君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和封建思想的束缚。 (3)改变: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 (4)态度:不正确。原因:对东西方文化应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要传承与创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判断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字“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上和思想上两个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文字“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三文字“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陈独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这种态度不正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用“批判吸收,继承发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观点概括作答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除李时珍、徐光启外,还涌现出了朱载堉、宋应星、徐霞客等在传统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群星。他们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处于世界前沿,呈现出向以数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转变的特征。 材料二 朱载堉(1536—约1610)一生潜心科学研究,提出“理由数显,数自理出”的思想,于万历九年(1581年),创建十二平均律及其计算原理——“新法密律”。在世界上第一次解决了困惑人们两千年的实现乐器转调的理论难题,被李约瑟誉为“虽然远离欧洲,但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l)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何以科技群星璀璨? (2)你是否同意李约瑟对朱载堉的评价?说明理由。 【答案】(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思想文化: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外部因素:继承传统科技;西学东渐,吸收西方科技。 (2)同意。理由:因为当时的中国与欧洲基本上属于同时代;站在整体的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国与欧洲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不同意。理由:首先,中国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以往科技成就的归纳与总结上,而欧洲则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在科学理论方面创作出一种新的体系;其次,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一个在君主专制社会晚期,其发展是最后的“回光返照”;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欧洲科学发展的条件是晚明的古代中国所无法比拟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教材主干知识和材料有效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从晚明时期经济、政治、思想、中外文化交流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即可(可同意;也可不同意);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科学发展的特点和历史背景等角度围绕自己的论断概括作答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