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辩证法思想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A项主张仁、礼,排除。 B项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项主张兼爱、非攻,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道家思想主张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道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表明孔子提倡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故B正确; 仁者爱人、政在爱民、忠孝有道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3.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 A. 儒、道、法、墨 B. 道、儒、法、墨 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的思想属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乙主张用严厉的刑法,属于法家思想;丙主张用德治和仁政教育治理,属于儒家思想;丁主张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正确。 故选:D。 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要识记清楚,然后在进行分析,看诸子百家中哪个思想符合题意,然后得出正确答案。主要考查道、法、儒、墨的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大自由的时期,因为战乱为思想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及影响同学们要注意识记和理解。 1. 1585年,万历皇帝步行十里祈雨。行礼结束后,皇帝发表训辞声称: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现在务必要改弦更张,斥退坏人,引用好人。万历皇帝的言行突出体现了( ) A. 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 B. 道家主张“天道自然” C.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D.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由“天时大旱固然是由于他本人缺乏德行,但同样也是贪官污吏溇剥小民,上干天和的结果。”可知天能感应人,对皇帝的不好的德行进行警示,结合所学知识这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所以本题选C,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大一统(“新”所在) 2. 从“宋代”“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等历史信息中,你能够联想到的人物是( ) A. 王守仁 B. 董仲舒 C. 朱熹 D. 李贽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格物致知。据此可知C正确。 B是西汉人,故排除。 C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故排除。 李贽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宋代”“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者”。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偏低。。 3.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 A. 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 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 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 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实学更关注的是实际问题,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故A错误; 黄宗羲等人为反传统思想家,抨击君主制,并未迎合统治者,故B错误; 融合佛、道思想的是宋明理学,故C错误;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并与时俱进,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意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 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 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 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缓慢,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不高,因此使科技发展缺乏动力,这导致实用性科技发达,科学理论成果较少,科技停留在实践的水平上,缺乏理论支撑。 B.结合所学知识,“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这与题干中“根本原因”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同样是由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 D.结合所学知识,“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是阻碍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把握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并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中“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决定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一原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2.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C.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可知,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的发展。由此可知,B项正确。其余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考查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对西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欧洲中世纪天主教的思想枷锁。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西方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的理解。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欧洲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 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 ) A. 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B. 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 C. 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 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阴历”、“农历”以及二十四节气都是服务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历法排斥外来历法成果,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历法体现了“天人感应”学说,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历法是要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历法。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历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历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如表所示内容为《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是( ) 遗产项名称 批准时间 传统桑蚕织技艺 2009年10月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2009年10月 雕版印刷技艺 2009年10月 中国针灸 2010年11月 中国珠算 2013年12月 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 A. 技艺先进 B. 实用性强 C. 体系完整 D. 注重实验 【答案】B 【解析】从图表科技项目可知都与现实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注重实用,故B项正确。 A项不适合二十四节气、珠算;故排除。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也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故排除。 D项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薄弱点,故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对“遗产项名称”体现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下列作品中能反映市井风俗的是( ) A. 顾恺之《女史箴图》 B.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 阎立本《步辇图》 D.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市井风俗”,即市民化,结合所学可知,顾恺之《女史箴图》、吴道子《天王送子图》、阎立本《步辇图》均与古代宫廷帝王有关,不符合“市井风俗”,故ABC三项错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汴京的城市发展和汴河两岸百姓的生活状况,符合“市井风俗”,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风俗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市井风俗”和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描述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对风俗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史书记载某书法家“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下列可能为其作品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材料“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反映的是草书。A是小篆,B是行书,C是草书,D是楷书。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表明( ) A. 汉字有利于国家统一 B. 文字是可以用来记录社会现象的 C. 汉字推动了经济发展 D. 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传承和交流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尽管语言不同但是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这是由于文字统一,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项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故选:D 。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秦朝统一文字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 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 ) A. 《诗经》 B. 《老子》 C. 《庄子》 D. 《离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结合所学可知是屈原的楚辞,其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开中国浪漫主义之先河,代表作《离骚》。故D项正确。 A项中《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应排除。 B、C两项都是道家代表作,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但是不具有楚文化色彩。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考查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以及楚辞的相关知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同体裁的特点和风格、表达形式都要烂熟于心,这些才是此类题解答的关键。 2. “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县高官。得意无非我顷事;服前何足算,且看他指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如上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古代的( ) A. 杂技艺术 B. 歌舞艺术 C. 书法艺术 D. 戏曲艺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戏曲其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最大限度的超脱舞台表演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据此依据材料“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特点。关键信息有: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3. 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A.指南针技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排除; B.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正确; C.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排除; D.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排除。 故选: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 本题以印刷术对欧洲的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 有人把西方社会的历史归结为两个半苹果的历史。他们认为两个半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那半个成就了乔布斯,实际上是什么成就了乔布斯( ) A. 相对论 B. 量子力学 C. 自动化和控制论 D.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乔布斯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方面有巨大的成就。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现代技术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2. 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 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 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 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 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不相关;C项“经济发展”外延过大,“对立”也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客观准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解题的关键要认真分析材料并和所学知识相联系。 3. 这是一位法国画家的一幅海景写生时画的画面: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属于下列哪一派( )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故C项正确。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现实主义强调的是对现实的批判,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 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反传统,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印象画派。需要掌握印象画派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出时,海上雾气迷蒙,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 本题考查对印象画派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他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他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文中的“他”指的是( ) A. 柴可夫斯基 B. 约翰•施特劳斯 C. 贝多芬 D. 莫扎特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他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结合所学可知,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代表,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他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故C项正确。 A项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排除。 B项不符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排除。 D项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需要掌握贝多芬音乐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架起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桥梁。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与追求民主的精神。他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结合贝多芬音乐特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贝多芬音乐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有秀兰•邓波尔,我们的国家就没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 A. 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 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 罗斯福借助电影实施新政 D.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895年,电影在法国诞生,故排除B。 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等可知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电影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关键词是“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 本题考查电影的价值,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2. 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 A. 《定军山》 B. 《白毛女》 C. 《红色娘子军》 D. 《小兵张嘎》 【答案】A 【解析】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当时没有什么导演技巧,就是演员在摄像机前面做着动作,直到二百尺一盒的胶卷拍摄完成为止。镜头地位永不变动,永远是一个远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所以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定军山》,故A正确。 BCD均出现在《定军山》之后,与题干“最早”不符,故排除。 故选:A 。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电影事业发展情况。关键信息是: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 本题考查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再现能力。本题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难度适中。 1. 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 A. 镇压农民运动 B. 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C. 抵抗英法联军侵略 D. 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B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本质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统治,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故B项正确。 AD两项不是本质目的,排除。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需要掌握洋务运动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抓住关键信息“本质目的”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 A. 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 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 民族革命,推翻满清 D. 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 A项涉及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C项涉及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的一班人争做皇帝,强调的是民权,故C项错误。 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措施,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民权主义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抓住关键信息“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结合民权主义的内容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民权主义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2017年12月19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年度十大人物,中国量子通信科学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上榜。《自然》杂志还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潘在量子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其中2017年6月,“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这表明( ) A. 我国量子理论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B. 我国在理论物理领域领先世界 C. 潘建伟是量子理论的莫基人之一 D. 量子理论开始应用于通讯实践 【答案】A 【解析】A .从材料中的“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可以看出我国量子理论应用得到了巨大突破。 B.材料是反映出量子理论方面的,不能代表整个物理学与新世界。 C.量子理论的奠基人是普朗克,选项是错误的表述。 D.材料体现不出开始这一关键信息。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量子论的内容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量子理论发展的成就特点,还要搞清楚量子论提出的表现。 1. 在罗马教会的裁判下,伽利略被监禁在水牢;在英国社会转型中,牛顿荣膺皇家学会会长;在法国大革命狂潮中,拉瓦锡在断头台上痛苦挣扎;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爱迪生拥有一千多项专利;在德国纳粹迫害中,爱因斯坦被迫背井离乡。这些科学家的命运说明( ) A. 科学发展需要几代人的自我牺牲 B. 科学的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 C. 科学家要有献身真理的斗争精神 D. 近代欧美国家对科学家缺乏尊重 【答案】B 【解析】A.材料是强调不同时代的环境对科学家的影响,而不是强调科学家的自我牺牲。 B.从材料可以看出,科学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C.材料不是强调科学家的斗争精神。 D.选项表述是错误的,近代欧美国家普遍对科学家都比较尊重。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以来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科学发展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2. 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 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 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答案】C 【解析】A项材料无法体现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排除; B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不意味着具有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还没有发展出核弹头运载工具以及解决核弹头小型化问题,排除; C项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D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具体考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本题考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成果、意义。 3. 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 A. 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 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 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 “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 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近代教育的发展使元勋们受到了较好的高等教育,为其留学深造直至后来的科技贡献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两弹一星元勋有留学教育的因素,但并不能说是留学教育的结果,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取得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取得的因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 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 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华北的直隶,留日学生较多;而西北等十几处较少可知,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时期的中国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华北的直隶由于列强入侵较早,经济水平较高,因此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及华北的直隶留日学生较多,西北等地受列强侵略较晚,经济水平较低,因此留日学生较少,即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结合列强入侵中国的地区和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对列强入侵中国的地区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据有关统计,1956年一年中全国性学术会议达50多次,学术论文和报告也达2000篇,都超过以往任何一年。此现象( ) A. 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 B. 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 C. 体现了教育对科研的促进 D. 是苏联科研模式影响的结果 【答案】A 【解析】A项,是“双百”方针推动的结果,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 B项,材料无法说明我国科技发明硕果累累,排除。 C项,体现了政府政策对科研的促进,排除。 D项,是“双百”方针影响的结果,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体考查“双百”方针的影响。 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原因、主要成果、意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养治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 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 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答案】【小题1】(1)根据题干材料“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人数上的优势”“共同的书面语”“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概括出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由妄自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变化的背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 (3)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如1971年恢复联合国常人理事国合法席位;改革开放等。 故答案为: (1)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变化:由妄自尊大到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 (3)表现:恢复联合国常人理事国合法席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创了一条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就。 【小题2】 【小题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的变化及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容 中国 外国 文学 汤显祖(1550-1616),代表作是《牡丹亭》,主人公杜丽娘由于梦中获得的爱情在现实中难以寻觅,一时感伤而死,也即所谓“慕色而亡”的描写,最后还魂才子佳人结婚皆大欢喜,《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 莎士比亚(1564-1616),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以死殉情。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百科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1773--1786)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于搜集四库全书时毁灭大量古籍档案,故有学者称为“四库毁书”。 狄德罗(1713-1784)于1751~1772年组织160多位当时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编撰了一部《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力量。 科技 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 哈维(1578--1657)1628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 --据黄天骥:《论<牡丹亭>的创新精神》等表为16~18世纪中外部分文化比较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自己最适合把握的观点或论题,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说明,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论题,最后要回扣主题,总结。 故答案为: 论题: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 论证:(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没落,商品经济活跃,思想文化和科技体现了中国社会没有抓住机遇实现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没落全方位体现。《牡丹亭》反映了商品经济下思想活跃,但没有促进思想解放。《四库全书》在保存一定传统文献的前提下,意在加强封建统治,还为了加强统治摧残传统文化。《本草纲目》体现了传统科技集大成的特点,缺乏创新,没有实现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2 )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形成,加速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罗密欧与朱丽叶》突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人文主义的复兴,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狄德罗的百科全书代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到来,宣扬理性和科学,否定专制制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医学生物学形成,同时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西方社会转型。 故社会差异影响科技和思想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牡丹亭》展示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和浪漫夸张的艺术手法。”“《罗密欧与朱丽叶》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这些人被称为百科全书派”“),《本草纲目》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这部只有72页的小书是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他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所发现的血液循环运动的规律及其实验依据”。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比较,考查了明清时期东西方文化比较,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材料二: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材料三:“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请回答: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1分)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据材料三,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组织,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同盟会的纲领。第二小问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同盟会的纲领后来发展成三民主义。第三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小问的宪法,结合所学可知,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第一小问的性质,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小问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第一小问的道路,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小问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走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组织:中国同盟会。 思想:三民主义。 时间:1912年。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小题2】 【小题3】 历史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孙中山的事迹和思想;毛泽东的事迹以及邓小平的事迹。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毛泽东以及邓小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