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能力测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能力测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能力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耒耜经》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文中所述农具呈现的新特点是 A. 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 B. 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C. 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D. 显示人力、牛力协作功效 ‎【答案】B ‎【解析】根据“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曲辕犁根据需要入土可深可浅,故选B;回转方便,耕作较为轻便是曲辕犁的特点,但材料未提及,排除A;曲辕犁适宜各种地块,排除C;显示人力、牛力协作功效,材料未提及,排除D。‎ ‎2.长江下游是唐宋时期主要的粮食盈余区域,但从16世纪以来,该地改种棉花与其他经济作物,粮食大规模短缺,需跨区域进口食补足,据此推断 A. 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 B. 传统小农经济的模式逐渐走向解体 C. 工商业市镇的发展影响粮食作物生产 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导致农业减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工商业市镇发展迅速,由于人口和重赋等压力,以及劳动技术、生产经验优势的推动,商品性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该地区发展迅猛,影响了粮食作物的生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小农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D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依旧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汉武帝时期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A. 保证了盐铁产品的质量 B. 削弱了诸候王势力 C. 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D. 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盐业和冶铁在古代是严禁私人操作的,因为他们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统治,答案为C。盐铁官营不一定能保证产品质量,A错误。汉武帝是通过推恩令来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而不是盐铁官营,B错误。盐铁官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的繁荣,D错误。‎ ‎4.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各有所长,这体现的是区域生产的专业化趋势,故选B;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仍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5.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古代中国乡村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夜行山步鼓冬冬,小市优场炬火红”‎ D.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答案】B ‎【解析】B项诗句中的“草市”是指农村集贸市场或城外交通要道形成的非正规市场,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诗句说明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这一商业现象普遍出现始于宋朝。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诗句反映的是南宋的文化夜市,但无法确认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夜市,排除;D项诗句前半句形容长安人口众多,后半句形容长安街道整齐。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6.宋太宗下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宋仁宗景祐年间,对屡禁不止的“侵街”现象让步,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反映出宋代 A. 市坊制度依然存在 B. 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 不抑土地兼并政策 D.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材料描述了宋代政府对于小商人免税以及允许沿街开设商店,这说明当时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选项B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题是商业,而非农业,排除C;材料未提及工商业市镇,排除D。‎ ‎7.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A. 小农经济的特点 B.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明清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人口增长很快”、“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人口急剧膨胀,可耕地面积极其有限、劳动生产率停滞甚至下降、技术创造力消失等因素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特征,所以可以用来探究明清社会的转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早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B、C选项错误,这一理论说明的是农业技术的停滞不前,不是传统技术的优势,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征收的正规关税是相当低的,约在值百抽二和值百抽四之间,但海关官吏经常索取一倍于此的钱财勒索高达三、四倍的事件也非罕见。这种状况 A. 有效维护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 C. 有利于缓解清廷的财政负担 D. 妨碍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说,海关官吏违背正常关税税率,经常索取一倍到三、四倍钱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官员的腐败妨碍了中外的正常交流,D项正确;海关官员的勒索不能维护自然经济、与抵御外来侵略无关、也不会把勒索来的钱财交财政,ABC项错误。‎ ‎9.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的工业发展 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A正确;据所学可知,葡萄牙是封建制国家,它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角贸易,且最初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是西班牙,C错误;亚洲传统社会并没因贸易而转型,D错误。‎ ‎10.有经济史学家估算,16—18世纪,荷兰与英国人均GDP年增长率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西班牙葡萄牙衰落 B. 英国开始圈地运动 C. 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 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答案】C ‎【解析】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而16—18世纪,荷兰的发展主要依靠商业资本,英国的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资本,这都与两国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有关,故选C;西班牙、葡萄牙的衰落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英国圈地运动15世纪就开始了,并且荷兰没有圈地运动,排除B;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且荷兰不是世界工厂,排除D。‎ ‎11.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28.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曾高达70.4%,食品从26.6%上升到36.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A. 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 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 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 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从1700年到1861年,英国原材料和食品进口比例上升,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故选A项;此时的英国已经渡过了殖民扩张和圈地运动的阶段,故排除BD项;国内市场日益饱和的结论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12.下表是“1870—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年代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1‎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B. 资本主义各国代议制得到巩固 C. 英国占据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 欧美各国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0一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不断上升,说明全球的经济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完善,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增强,故选A项;材料体现世界经济贸易指数和贸易额变化,未提及代议制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英国在全球贸易指数和贸易额增长中作出的贡献,排除C项;材料时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欧美各国主要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D项 ‎13.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 A. 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 B. 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 C. 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 D.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70—1913年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原料,工业制成品数量大大增加,世界贸易规模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故A项正确。B项自由资本主义兴起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C项,此时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由于各国工业化程度的差异扩大,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性,排除。‎ ‎14.据统计,在1850到1857年间,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其中铁路、采矿、冶金股份公司59家,占工业资本总额81.6%;纺织工业股份公司仅有10家,占投资总额的9%。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走上了垄断资本主义道路 B. 农、轻、重比例的失调 C.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已经完成了国家工业化 ‎【答案】C ‎【解析】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没有反映当时普鲁士农业的投资情况,不能说明农、轻、重比例失调,故排除B项;根据“德国(普鲁士)共成立了94家工业股份公司”可知公司开始成为当时普鲁士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体现了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故选C项;已经完成国家工业化的说法题意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15. “官利”,又称“正息”“股息”“股利”,作为一种利润分配方式,在近代中国长期普遍存在,与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不同,官利一旦购买,无论该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必须支付。据此判断,近代的“官利”制度 A. 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B. 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C. 深受传统社会商事习惯的影响 D. 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利”的产生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大为不同,不是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与传统的商事习惯有关,故选择C选项;结合所学,洋务军工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清政府,与“官利”无关,故排除A选项;“官利”与企业经营状况无关,这会锉削部分公民的购买积极性,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且无法有效抵制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出,故排除B、D选项。‎ ‎16.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C. 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的大力支持 D.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A ‎【解析】由中国 “买办”经营近代企业,“惧怕官吏”,“依附于日本人”;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悬挂英国和中国旗帜,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在夹缝中,其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A项正确;资本主义先天不足不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根源,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阻力来自外国侵略,C项不正确;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是表现不是根源,D项错误。‎ ‎17.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增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控制的区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10年中增长了3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 B. 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 C. 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 ‎【答案】C ‎【解析】由所学过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史实可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这在间接上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一战期间出现了“该现象”,因此对其解读也应从一战这一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而区位因素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排除A;国内战争和列强侵略两个因素都不是在一战期间才出现的,所以不能最合理的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BD。‎ ‎18.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国民政府签署这一条约 A. 实现中美经济上的互惠互利 B. 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使美国承认了中国大国地位 D. 为中国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不利,排除A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已经承认中国大国地位,排除C项;这一条约签订时中国抗战已经取得胜利,排除D项。‎ ‎19.下图是朱宣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速写作品。这一作品 毛主席指出了光明大道——集体农庄报喜代表团 朱宣成作于1956年 A. 反映了民众建立人民公社的喜悦 B. 体现出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支持 C. 表明新中国农业政策借鉴了苏联 D. 反映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浮躁情绪 ‎【答案】C ‎【解析】该图创作于1956年,标题为“集体农庄报喜”,体现了中国借鉴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故选C;人民公社创办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点不符,排除A;材料展示的是农业合作社运动,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B;“大跃进”同样出现于1958年,时间点不符,排除D。‎ ‎20.我国“一五”计划从1952年初开始酝酿,至1955年2月基本定案,历时4年多,共编制了五次,并在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通过。这主要反映出 A. 国家法律的制定曲折而漫长 B.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C. 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 D. 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国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方案进行了不断地摸索探究,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一五”计划只是具有指导性的规定,不是法律法规;C选项错误,这体现了对计划经济推行方案的不断修改论证和谨慎的态度,不能体现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左”倾错误尚未;D选项错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建立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1.李新回忆1978年后,“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800元以上”。耕地牲口的价格猛涨证实了 A.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 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废除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导致耕牛价格上升,机耕数量减少,与材料中“1978年后”相符,故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A;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排除B;到21世纪初,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 ‎22.下面是1978—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表(单位:亿元),其中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1978‎ ‎1980‎ ‎1990‎ ‎2000‎ GDP ‎ ‎3650.2‎ ‎4551.6‎ ‎18774.3 ‎ ‎997766.3 ‎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 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答案】D ‎【解析】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故选D;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1978年,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是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排除B;2001年12月11日,中国才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 ‎23.197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建议: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可以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由此直接促成了 A. 经济特区的设立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 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答案】A ‎【解析】“1978年”,“中央的积极回应”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利用区位优势,在“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建设,结合所学可知,这与第二年开放深圳,第三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关系密切,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分别是在1984年、1985年和1990年,与本题的时间、地点、解决偷渡问题、“直接”结果等内容不符,所以BCD三项错误。‎ ‎24.40年来,鉴于我国各地区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等开放条件差异,我国采取了分阶段、按次序、有节奏地渐进式开放模式。以下与我国对外开放步骤一致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正确;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设立经济特区,排除CD;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设立经济特区,然后是开放沿海城市,故A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原因:江浙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交通发达;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从材料中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 “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 “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以此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得出其新现象: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产品;是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聚集众多商贾;大宗商品的贸易中心。第二小问根据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且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再结合江浙的交通和资本主义萌芽方面来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得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资本主与萌芽的缓慢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材料一 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征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因而,官方慈善事业比较发达。与前代相比,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按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从救济项目上看,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摘编自赖风林《宋朝政府性社会福利救济》‎ 材料二 ‎ ‎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重视慈善事业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本质。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认识。‎ ‎【答案】(1)原因: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特点:开展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 ‎(2)背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地位: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3)本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认识: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立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惠及民生。要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一“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校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如强对人民的控制”、“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贯彻于一些政策诏令中,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结合所学可知,原因是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吸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 特点:依据材料一“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宋朝的教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政府接照财富的多寡来划分社会阶层,对其中的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宋朝在救灾备荒的常平仓和义仓的基础上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意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赏机构,其职能分工比较明确。有专门济贫的养济院,有以收治病人和养老为主的居养院,有慈幼的慈幼局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等信息进行提炼。‎ ‎(2)背景:依据材料二“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曼的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背景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与俾斯麦的积极推动。 地位:依据材料二“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进行提炼。‎ ‎(3)本质: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转型是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转型的关注有利于深化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近代世界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以物中介的特征使资本基于自身的特殊属性——能够不断增值和其物化货币的社会中介功用成为实现社会转型的动力系统的关键因素,近代化的实现即须在资本为要素的动力系统推动下前进,而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 ‎——摘编自陈广亮(近代世界社会转型的模式》‎ 材料二 ‎ ‎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漫长历程。到20世纪上半叶,社会转型的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这种社会转型又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进行的,因此既持续进行,又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况:一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缓慢和畸形化,二是城市化进程的停滞和畸形化,三是开放的进行但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四是社会分化呈现出一种十分不规则的状态。‎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的产品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郭德宏(我们该怎样看待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转型的特征并指出推动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征:以资本运作为关键因素。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因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和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和民主政治的确立,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行,殖民扩张的持续进行。‎ ‎(2)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原因:中国传统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弱小,传统政治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3)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通过材料中“近代化以纯粹资本作动力系统轴心的历史发展又使其本质呈现为了资本主义化”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因素”,可以通过人文精神的复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中“表现出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情”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中国传统经济占主导地位、传统政治思想根深蒂固等角度回答。‎ ‎(3)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