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密封装订线内,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原题目处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 2.河南大学李振宏教授用数据库方法对西汉、东汉时期各10部名著的关键词出现次数进行了数据分析(如下表,单位:次)。由此可知两汉强调( ) 时期 著作 仁 义 礼 信 法 诚 忠 孝 西汉 《史记》《春秋繁露》等10部 970 1790 1612 1273 1282 359 574 918 东汉 《汉书》《论衡》等10部 822 1720 2052 1540 1922 539 643 1679 A. 礼乐文明 B. 尊儒尚法 C. 以孝治国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义、礼、信、诚、忠、孝”等关键词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内容,“法”体现的是法家主张,故表格说明了汉代实行尊儒尚法的治国思想,故选B。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它并强调“法”的作用,排除A;“孝”“法”都只是表格中的一部分信息,故CD两项均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3.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 4.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此观点 A. 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 B. 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C.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 D. 全面否认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以皇帝的是非作为评判标注,主张发挥学校的作用, 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C项正确。黄宗羲的观点具有早期的民主色彩,但不是蕴含了近代西方议会政治的理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信息,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B。D项错在“全面”,而是强调力图建构更合理的君主政治的理念,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5.古希腊建筑有三种基本建筑风格(如图),分别体现了男人的阳刚之美、女人的轻柔之美和少女的窃窕之美。这些建筑风格体现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 B. 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D. 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A 【解析】三种建筑风格不管是哪一种风格,但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集中突出人的价值,强调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这说明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底蕴深厚,故选A。不能仅凭一种建筑风格就断定古希腊男女平等或者女性政治地位得以提高,且BC两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毕竟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将妇女排除在外的,故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对公民权利的描述,故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这些活动倡导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并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具体形式,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直观地、大众化地加以呈现和表达。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A. 人文精神逐渐流行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古典文化走向复兴 D. 教会势力趋于衰落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供不同行业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文艺沙龙及节日庆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阶层扩大有关,B选项符合题意。人文精神逐渐流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古典文化走向复兴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间是在14—16世纪,C选项排除。此时西欧的天主教会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D选项排除。 7.15世纪,意大利 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 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 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 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可以看出,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中的“生活奢侈腐化”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完全取代”说法绝对,排除。 8.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C. 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D.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官吏行使权力需要接受人民监督,人们如果感到不满意,有权力撤换他们,故选C。材料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由此可知卢梭认为限制官吏滥用职权问题不是通过制定契约实现的,排除A;卢梭并不反对用暴力方式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启蒙思想家认为如果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那么反而会妨碍了自由的实现,D项说法并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提及个人意志与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排除。 9.如下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可以用来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 是传统经济特点的反映 B. 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C.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答案】A 【解析】从古代科技成果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农学、数学等所占比例较大,这些成果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都服务于农业生产,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是传统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故选A。材料未进行中西比较,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体现经济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导向性,不能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更加注重实用性,而轻视理论,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发展并未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D。 10.京剧起源于“朱子桑梓”安徽,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如《将相和》的爱国和谦让精神,《铡美案》中包公的正义等。在徽商的运作下,徽班的伶人抛弃门户之见,微调与汉调合流,京剧作为一个新的剧种诞生。由此可知,京剧 A. 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 B. 是宋明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 D. 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很多曲目都体现了历代徽州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可知,京剧是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基础上,D选项符合题意。京剧源于对儒家道德的宣扬,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剧是在清朝诞生的,B选项时间错误。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C选项不符合题意。 11.英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年)认为数学语言是唯一一种理性的话语形式。之后,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这一现象 A. 直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产生 B. 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最终形成 C. 反映科学发展与思想解放相互推动 D. 说明了英国成为欧洲启蒙运动中心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数学语言被科学家莱布尼茨和牛顿当作新的物理语言来使用,这使得数学语言成为了理性象征”来看,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主张更加深入人心。故答案为C项。直接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排除A项;牛顿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但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排除D项。 12.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电力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需要社会和经济等层面配套设施的支撑,故选B。工业革命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非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才是,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3.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B. 宣告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C. 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 D. 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使中国人感受到了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故选D。ABC三项均是甲午战争的影响,但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的联系,不是最佳答案,排除。 14.在1878年傅兰雅的《译书事略》统计中,分为16类的书目主要体现为技术工程类,而在1896年的《西方书目表》中,学科分类已增至28类,自然科目增加了“格致”(科学)重学、电学、声学、光学等;社会科学方面增加了管制、学制商政等。这一变化表明,在当时 A. 西学东渐的内容在逐步扩展和深化 B. 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 C. 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发展 D. 西学的传入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目和学科分类的不断完善表明西学东渐的内容在逐步扩展和深化,故选择A选项;向西方学习并没有成为知识分子的共识,故排除B选项;1896年洋务运动已经宣告破产,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D选项。 15.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 立宪派代表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反对清朝统治 D. 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对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耻,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戴鸿慈的立宪主张,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他是立宪派代表;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为清末重臣,他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主张民主共和,因此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6.民国初年,教育部下令将各地孔庙学田归公,有人悲愤地质问“不谓今之毁孔者,……或罢其祀,或欲废其经,或欲拆其庙,或欲夺其产……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呼吁政府收回成命。这说明当时 A. 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 B. 孔教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 C. 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 D.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民国初年,有人不能接受“各地孔庙学田归公”,要求政府收回成命,说明解放思想、重建人们价值观的迫切性,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孔教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一些人不能接受民国打破传统思想的措施,无法体现无政府主义思想日益盛行,排除C;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两面性指革命性和妥协性,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资产阶级妥协性问题,排除D。 17.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说:“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这种大业只怕要靠我们才得完成哩。”梁启超的这一认识 A. 缘于戊戌变法的失败 B. 反映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C. 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绝望 D. 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只有中国才能对东西方文明进行有效的调和,体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自信,B选项符合题意。梁启超的这一认识与戊戌变法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否定西方文化,C选项排除。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D选项排除。 18.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 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B. 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C. 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D. 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早年关注的是农业生产问题,十月革命后关注的是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故D正确;A项内容不能反映孙中山早年与十月革命后对农民、农业认识的不同,故A错误;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不能表明三民主义得以实现,更没有表明孙中山的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故C错误。 19.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毛泽东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 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B. 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 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问题,体现了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故A正确;“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1956年后我国国民经济并不是可持续发展,故C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属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 20.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 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 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 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态度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看法,排除A;材料“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可见邓小平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路,故选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对市场经济的看法,排除D。 21.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 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B.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D. 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其举办的三次大型讲习班和鼓励留学,均旨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从侧面也反映了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故A正确;B“实现了”说法不正确,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提高的信息,故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改革开放的成就,故D不正确。 22.19世纪末,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该作品 A. 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B. 表达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畏惧 C. 批判了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 D. 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典型代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可知,契诃夫借用作品批判了俄国当时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故选C。由材料可知,《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而非浪漫主义,排除A;别里科夫代表的只是社会中的某一个群体,其不能等同于人民群众,B项属于概念偷换,排除;现代主义在20世纪才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巴比松画派的迪亚兹鼓励雷诺阿在绘画中追求光和色,从此雷诺阿开始放弃传统的暗色调,逐渐走向明媚和五彩缤纷的光和色的境界。由此可知,雷诺阿属于( ) A. 新古典主义画家 B. 浪漫主义画家 C. 印象派画家 D. 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象主义画派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这与材料描述一致,故雷诺阿属于印象派画家,C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画家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A;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其并不刻意强调对光和色的追求,故B项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其并不刻意强调对光和色的追求,故D项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 24.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A. 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 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 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 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蒙童教材起源甚早,有接续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教化的作用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篡的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其中讲到: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材料二 秋间蟋蟀甚多,捕其雄者,置于陶器,彼此相斗,胜则瞿然而名,似得意状。噫!优胜劣汰,蟋蟀不免,况人乎! 群蜂结巢,既成,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种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 牛马挽车而行,朝夕不休,少迟,痛鞭之。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雀在田中觅食,网获其一,置于笼中,不食而死。夫雀飞天空,上下可以自由,为人所获,不自由,毋宁死矣。 ——1903年出版《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字经》主要代表的思想学派和长期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本教科书宣传的主要进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些思想的原因。 【答案】(1)学派:儒家学派;原因:文字浅显短小,便于理解和记忆,适合儿童特点;体现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内容贴近生活,便于学童接受;印刷技术的提高,扩大了流通范围;集中概括传统文化,具有实用价值。 (2)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爱国救亡;民主、平等、自由。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戊戌变法和维新思想传播(写受严复《天演论》影响亦可);西学东渐。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至四书。论语者”可知是儒家学派;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儿童启蒙读物,从天文地理,到诸子百家,内容广泛”的信息从便于理解、得到提倡以及印刷术进步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优胜劣汰,蟋蟀不免”“尔学生当知爱国,当知爱同种”“无自主之权”“为人所获,不自由,毋宁死矣”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以及新思想传播等角度思考回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中国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 【答案】(1)含义:理性主义。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意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所体现理性精神的影响。 (2)背景:封建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集权专制思想仍然存在;民主共和虽然建立,但国民却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导致了反共和的旧思想盛行。 不同:启蒙运动宣扬民主是为了推翻专制而实现民主,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巩固已初步实现的民主政治;启蒙运动继承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彻底地否定并抛弃传统文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得出理性主义;第二小问原因根据启蒙运动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联系新文化运动直接原因袁世凯尊孔复古,分析总结;第二小问不同可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原因、特点等方面分析。 27.随着人类太空技术的发展和对太空资源的开发应用,太空已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之后的第四个生存空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间 国家 重大航天成果 1957.10.4 苏联 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8.1.31 美国 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险者”-1号人造卫星 1961.4.12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东方一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1965.11.26 法国 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卫星”-1(A-I)号人造卫星 1967.4.23-24 苏联 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遇难,第一次航天飞行事故 1969.7.16-24 美国 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实现第一次载人登月 1970.4.24 中国 设计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7.17 美国 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 1975.15-24 美国 苏联 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 1986.1.28 美国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七名航天员全部罹难,包括一名女教师,这是迄今最惨重的航天事故 1999.11.20 中国 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行成功。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20世纪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形成以上特点的主要因素。 【答案】特点:美苏主导领先;国家组织支持;曲折发展,技术成就不断突破;军事战略需要为主;由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 主要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经济发展状况;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 【解析】 特点:由材料所列举的“国家”可知,航天科技发展是以国家的组织支持为基础的,且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美国和苏联占据了主导领先的地位;由材料中所列举的“重大航天成果”可知,航天科技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总体上说技术成就是不断地取得突破的,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还主要靠军事战略需要的推动;由材料“阿波罗飞船与苏联联盟号飞船在太空对接”“阿波罗18号/联盟19号第一次国际合作性的对接任务”等局部信息可知,航天科技发展逐步从各国独立研发走向国际合作。 主要因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科技和个人等角度展开分析。从政治角度看,当时世界处于两极对峙格局,美国和苏联为了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故极力推动空间领域科技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科技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从科技角度看,各国空间科技水平的发展也会限制各自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最后,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