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主题三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主题三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学案

主题三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道路 ‎[主干链接]‎ ‎(1)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2)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等政策。‎ ‎(3)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策。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国的“一化三改造”政策等。‎ ‎(4)美国罗斯福新政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现代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5)近代两次工业革命中英美法德等国的工业化道路。‎ ‎(6)近代中国从洋务运动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7)现代中国从“一五”计划到新时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8)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工业化建设。‎ ‎[拓展延伸]‎ ‎1.近代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的观点 ‎ ‎(1)英法美的“内生型”模式。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2)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认为“西方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由此可见,费正清把西方的冲击视为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3)中国近代化的“双元”模式。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一书认为,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近代化国家,中国是从19世纪开始进入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的,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要素,现代化的变迁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冲击—反应”的过程,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古老的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的传统中静悄悄地绵延。‎ ‎2.世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 ‎ ‎(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 ‎(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还是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照搬苏联的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还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的目标,注重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与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 ‎3.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1)产生:中国固有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在外来刺激下开始起步。‎ ‎(2)发展 ‎①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领导者: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 ‎③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④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 ‎4.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特点及苏联工业化特点 ‎(1)西方:首先从轻工业开始,然后过渡到重工业;工业化时间长,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扩张掠夺;拓展海外市场为主。 ‎ ‎(2)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协调发展;以牺牲农业、轻工业为代价实现工业化。‎ ‎[考题例解]‎ ‎(2019·4月浙江选考,T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3月4日,刚刚就任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要求国会授予他“一件惟一足以应付目前危机的武器,这就是,让我拥有足以对紧急事态发动一场大战的广泛行政权”。……3月8日,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凡2月1日以后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周一为限还不退回储存的,银行便公布其姓名。几小时之内,各地银行门前又排起了长龙,如上周争先提款的情景一般。3月9日晚,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当晚国家印制局添雇375名职工,印钞机全部开工。不出一周,13 500家银行复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 ‎《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二 1990-2000年美国经济数据(部分)‎ 类别 年份 增长率或产值 备注 通货膨胀率 ‎1990‎ ‎4.3%‎ ‎1999‎ ‎1.1%‎ ‎60年来最低 失业率 ‎1991‎ ‎6.8%‎ ‎2000‎ ‎4%左右 ‎30年来最低 国内生产总值 ‎1991‎ ‎-0.2%‎ ‎1991.3-2000.12‎ 持续高增长 ‎2000‎ ‎4.1%‎ 互联网产业产值 ‎1999‎ ‎5 070亿美元 超过其他传统产业,‎ 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选自(美)诺顿等《美国全史》、《历史》必修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改革的影响。‎ ‎(2)20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处于变与不变的状态之中。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经济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什么?‎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紧急银行法》的主要内容。影响,根据《紧急银行法》的内容可知体现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2)新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未改变,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府调整的是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答案] (1)内容: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控。‎ 影响:国家干预。‎ ‎(2)新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 不变: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跟踪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 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解析 (1)依据材料一“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利用蒸汽做功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使”“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议会相继通过了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归纳。(2)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从对商贸、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及对拓展市场、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作用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2)意义: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拓宽市场;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