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清远一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中部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考试文科综合试卷 1.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 B. 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 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 D. 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可知丁山认为宗法制起源于宗庙制度;根据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可知王国维认为宗法制起源嫡长子继承制,综上分析可知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D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的结论与材料“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相冲突,A选项排除。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的说法与材料“宗法兴起宗庙制度”相矛盾,B选项排除。宗法制只存在贵族阶层中说法错误,宗法制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大的影响,C选项排除。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政财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上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 ”的现象,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A 选项不符合题意;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C选项不符合题意;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四大专业产品产区: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明清江南经济格局形成主要是由于 A.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的影响 B. 农业商品化趋势逐渐加强 C. 商品流通格局的重大变化 D. 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运河沿线粮区,沿袭传统不变;濒江沿海棉区,盛产原料棉花或成品纱布;太湖周边桑区,主产蚕桑丝绸;苏南浙西山区则业是竹木茶纸产区”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这主要是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发展促进手工业产品专业化,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商品化与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B;明清时期江南形成了手工业专业产品产区,与商品流通格局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排除C。 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 引发学生运动高涨 B. 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 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 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 5.下表为《申报》中“民族”和“中华民族”词语使用频率变化表 这些变化表明 A. 民族主义生成依赖于大众传媒 B. 国家的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C.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意识提高 D. 民族危机提高了国人民族意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民族革命。从表格中民族一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历次的外敌入侵催化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D项正确。大众传媒不是民族主义生成的主要途径,主要与当时社会局势有关,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还未有中华民族的信息,故C项错误。 6.张之洞等人在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声明:“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稗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淪其智识,练其艺能。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清末教育改革立足于统治秩序 B. 当时的教育正处于转型之中 C. 改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D. 改革培养了大量的新型人才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在清末教育改革中强调学堂教育要“以忠孝为本”,显然是出于统治目的,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B只是表象,未反映出实质,排除;根据所学,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目的是培养新式人才,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且选项C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到改革成效,选项D排除。 7.下面表格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4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 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B. 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 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表格中20﹣50周年均以强调共产党敌后抗战为主,而60周年明显注重全民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在抗战中的作用,故本题选择A项;B、C只是表格中反映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选项D属于20﹣50周年主题,排除。 8.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 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 雅典民主的实质是贵族统治 C. 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D. 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 公共活动费用,借此可获得名望甚至是政治资本,体现出当时雅典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的平衡性,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通过捐助承担一定的公共活动费用来获得名望的问题,没有涉及普通民众对名利的态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的主体为贵族,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雅典民主的实质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古代雅典权利和义务的一定平衡性,没有体现公民之间财富差距的信息,故C项错误。 9.西塞罗:“在你们面前受审的是个有钱人,他指望以财富来开脱罪名。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上述材料反映了 A. 古罗马司法程序不规范 B. 罗马法明确维护贵族既得利益 C. 经济发展影响司法公正 D. 自然法精神在实践中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法是反映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性、秩序等自然理性的集合。材料“可是在一切公正无私的人心中,他本身的生活和行为就足以给他定罪了,假如今天他不能受到应有的惩处,那不是因为缺乏罪证,也不是因为缺乏检察官,而是因为司法官失职”强调的是自然法强调的是公平、正义观念受到挑战,D选项符合题意。自然法的出现,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罗马法的审判是有严格的程序的,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和司法公正的问题,相反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司法的完善,C选项排除。 10.英国有着判例法的传统,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尽管17 世纪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之后,议会制定法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这表明英国 A. 司法机构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司法依据呈现混乱无序状况 C. 封建势力依旧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 D. 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议会制定法仅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英国的司法判例’”可知,议会立法权受权威司法机构的制约,故D 项符合题意。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权威法院的司法判决可以成为以后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的依据”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司法权独立,司法依据没有呈现混乱无序的状况,故B项不符合题意。此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控国家的权力重心,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帝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1870年4月,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念味着 A. 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元老院的政治地位无足轻重 C. 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D. 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可知,元老院的地位被削弱,而民选议会的政治地位相对提高,故选A。元老院只是削弱为普通上院,并非无足轻重,故B项错误,排除;维护皇帝专制统治的元老院受到削弱,C项说法与材料的说法相悖,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工人拥有了罢工和结社的权力,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其权力得到切实保障,故D项错误,排除。 【点睛】材料考查法兰西第二帝国议会改革和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学生注意备选项的程度词进行逐项排除即可作出判断。 12.某宣言指出“鉴于这种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情况……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绝大多数发达国家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要使目前的经济秩序永久保持下去的决定,对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只是给予微不足道的注意……”该宣言主张 A. 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B. 推翻殖民霸权主义 C. 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D.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是各国人民要有从一切形式的外国统治下解放自己、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推动国际社会详细制订各项旨在建立一种新型国际经济关系的政策。”可知,世界各国人民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建立经济区域集团的主张;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并不只是推翻殖民霸权主义;D选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国际秩序不合理的大背景下建立的,不是各国人民要求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人按经营类别分属不同的“行”(行会),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于是,除了原有的“行”以外,又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 ——摘自《商会历史演变》 材料三 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到明代商人组织职能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成立商会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 【答案】(1)变化:由附属于政府、帮助政府控制、管理商人的组织到独立于政府、维护商人利益的组织。 原因: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乡土宗法观念的存在;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抑商观念的淡化)。 (2)背景:有识之士的推动;西学东渐的促进;商品经济发展(近代化)的影响;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救亡图存(求强求富)的需要。 (3)作用:有利于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维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 【解析】 (1)一问可根据材料一 “宋代…行会作为政府助手,发挥着控制和管理商人的作用…明代…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从商人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及作用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明代区域贸易发展、传统宗法观念影响、商人社会地位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通商情、保商利。”并结合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可从历史人物倡导、商业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民族危机加深进行概括。 (3)根据材料三“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社团组织…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结合所学从经济体制改革、议政维权、加强中外经济联系及企业国际化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反映出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话剧的梗概如下: 第一幕:戊戌改变后的某个上午,裕泰茶馆开业,掌柜王利发迎接各路茶客,有旗人前来歇腿喝茶的,有喝茶唱京戏的,有观赏斗蟋蟀的。刘麻子要把康六家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70—岁庞太监当老婆。茶馆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常四爷偏要谈国事,一句“大清要完”,被请吏抓去坐牢。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 第二幕:民国初年茶馆渐衰,王利法迎合潮流实行改良,仍然难以为继。茶馆展现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外;刘麻子被砍了头……茶馆生意清淡,特务、兵痞常来敲诈勒索。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有名的艺人一次演出挣不上一顿饭钱。常四爷已难以生存,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法的茶馆就要被人霸占。他们含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暗,而大街上出现了阳光。 结合中国近代史所学的知识,从上述话剧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话剧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情节:第一幕中秦仲义说要去办工厂,搞实业救国,第三幕中,他的工厂被抢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折射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争后积极创办实业,希望实现以实业救国强国目标。 概述和评价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因此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有所增强。并开始维新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在二战期间处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加上民国政府的鼓励,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在抗日战争遭受打击,在解放战争期间陷入绝境。其命运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挤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答案示例二】 情节: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茶馆已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更大,物价飞涨。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导致民不聊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概述和评价: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撕毁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为取得美国援助,不惜出卖国家主权,美国取得在华政治经济特权。为内战需要,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给人民带来巨大苦难。最终国民政府失去民心,败退台湾。说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民心不可违背,内战只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答案示例三】 情节:戊戌政变后裕泰茶馆开业,各路茶客谈笑风生,常四爷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清吏抓去坐牢。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戊戌变法影响有限,大多数国民仍处于昏庸蒙昧状态。清政府在维新运动后强化了对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概述和评价:戊戌变法仅存百日,出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化,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在顽固势力的反扑下,很快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不能适应时代潮流,继续实行专制统治,最终被辛亥革命推翻。戊戌变法失败表明:君主立宪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行不通。 【解析】 本题的题型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可以通过茶馆中三幕表演,找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具体分析。在第一幕中,我们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第二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在第三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掠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萧条。 【点睛】开放型试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关键词,清楚定位材料的中心思路。该题应通过材料中找出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代。中共开始参与创设司法制度。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农村地区建立了审判反革命分子的特别法庭、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了革命法庭、裁判部、军事裁判所筹审判机关,肃反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局也有部分审判权力,基本统一了苏区的司法制度。苏维埃政权还经常组织公审和巡回法庭等,在群众面前揭破反革命的各种阴谋。延安时期中共强调党对司法的领导和行政机关领导司法,可法成为行政的一个工作部门,依靠工农干部进行司法,鼓励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抗战时期,中共着手建设相对完备统一的法规体系、提高司法人员遵守法律程序、保障人民权利的意识以及提高司法效率等。1946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中明确规定:各级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除服从法律外,不受任何干涉。 ——摘编自唐仕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司法建设的探索》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早期司法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早期司法建设的作用。 【答案】(1)特点:服务于革命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由分散趋向集中;坚持党的领导;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 (2)作用: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扩大了群众基础;积累了执政司法经验。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农村地区建立了审判反革命分子的特别法庭、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在群众面前揭破反革命的各种阴谋”“中共着手建设相对完备统一的法规体系提高司法效率”等可从实际需要、司法集中角度、专业与独立性角度、实用性角度等进行概括。 (2)作用:根据材料,中共早期司法建设主要集中于革命地带,主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所学,中共早期司法建设的作用可以从群众角度、执行司法角度、促进革命角度等进行说明。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4个月,英国《泰姆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摘编自【美】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论”,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你如何理解“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处处都是悲观情绪”? 材料二 1938年9月30日,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签字后返回英国时受到了盛大而热情的欢迎。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罗斯福拒绝进行斡旋,而是向希特勒呼吁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当他听到张伯伦将亲自前往慕尼黑与希特勒等会谈后,他打电报给这位首相,表示了他的支持,并说张伯伦是“一个大好人”。《慕尼黑协定》签字后,罗斯福将其视为一个避免战争的和平措施而加以接受,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也感到宽慰,认为和平已经保住,“大家都觉得松了一口气”。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发展》 材料三 和平主义又称非战主义,它反对战争或一切形式的暴力,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和平主义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反对一切战争,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就能够消灭战争的根源。和平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 ——崔瑞连《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谈谈你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答案】(1)原因:20世纪初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较深;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 理解:战争的进程没有如原来所想短期结束,而是形成了持久战、阵地战的僵局,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 (2)认识: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崇高的目标和理想;但面对一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要敢于制止而不是姑息纵容;认为“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看法过于绝对,因为它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鼓励战争;要不断完善和平机制,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得出:20世纪初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英德两国之间经济依赖程度较深;依据材料中“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将引发大灾难,人们相信这可以防止战争爆发。第二小问“理解”,依据材料中“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并结合“一战”的起止时间1914—1918年得出:战争的进程没有如原来所想短期结束,而是形成了持久战、阵地战的僵局,交战双方都深陷战争泥潭。 (2)依据材料中“避免战争”“追求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解决人欲人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得出:避免战争、追求和平是人类社会崇高的目标和理想;依据材料中“《和平主义与绥靖政策》”得出:面对一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要敢于制止而不是姑息纵容;依据材料中“反对一切战争”“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不合理的”得出:认为“一切战争都是错误的”看法过于绝对,因为它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鼓励战争;依据材料中“战争不是解决国际纠纷的合法手段”得出:要不断完善和平机制,恪守和平共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念。 17. 中东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地区。 土耳其是中东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凯末尔当政时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凯末尔改革的特点,并推断其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特点:世俗化、民主化。影响: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30年代,土耳其成为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为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提高国民文化水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凯末尔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凯末尔革命的特点,学生从材料中“建立世俗学校,规定学校必须加强非宗教的现代化教育和民族意识教育”“议会通过法令,废除男士戴费兹帽,妇女戴面纱和头巾的旧习”“颁布民法、刑法、法院组织法、商法、律师法等”体现出其民主化、世俗化的特点;(2)本题考查的是凯末尔革命的影响,学生通过其改革内容从对土耳其的工业生产、国民文化和社会转型等方面来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