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盐山中学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注:请考生将答案统一做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有云:“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周初分封而建的宋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墨子。观察下图,宋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位于如今河北地区,应为燕国,排除A。②位于山东沿海,为齐国,排除B。③处于山东南部为鲁国,排除C。④处于河南商丘地方,应为宋国,D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西周分封主要诸侯国的基本位置即可。‎ ‎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B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家国同构”,联系所学宗法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3.“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A. 岭南地区 B. 河套地区 C. 西南夷地区 D. 百越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可知是西南地区,故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西南夷地区,C项正确;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与题干不符,排除A;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与题干不符,排B;百越地区是先秦时代中原华夏部落对长江以南地区诸多部落的泛称,与题干不符,排除D。‎ ‎4.台湾著名学者傅宗懋认为:“世宗(雍正)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这一机构是 A. 内阁 B. 南书房 C. 军机处 D. 文渊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排除A;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设立的,排除B;军机处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它是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标志,故选C;文渊阁刚开始是内阁的办公地点,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选项D正确;明代中后期,部分内阁官员本身品轶较高,选项A排除;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无法制约皇权,选项B排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明代内阁的主要特点,即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 ‎6.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 B. 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 C.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 D.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 ‎【答案】B ‎【解析】‎ 古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地进行改变,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答案为B项。A、C项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排除;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化,不能说明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D项。‎ ‎7.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国应分自主,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该不平等条约是 A. 《胶澳租界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当驻兵队护卫使馆,并各将使馆所在境界自行防守” ‎ 可知是《辛丑条约》中的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D项正确。《胶澳租界条约》是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强租胶州湾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马关条约》是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B。《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当驻兵队护卫使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辛丑条约》。‎ ‎8.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上的一次战役。有人曾作诗“城上神威炮万斤,枉资倭寇挫吾军。后来天道终归汝,致远深沉第一勋。”此诗是纪念 A. 丁汝昌 B. 刘步蟾 C. 林永升 D. 邓世昌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黄海海战”“致远深沉第一勋”可知是黄海大战中邓世昌壮烈殉国,D项正确。丁汝昌是海军提督,坐镇“定远”舰,与题干“致远”舰无关,排除A。刘步蟾在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与题干不符,排除B。林永升是“经远”号管带,与题干“致远”舰无关,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9.凝视300000——“‎3”‎后面是一个个“‎0”‎(零)吗? 不,分明是一颗颗屈死的头颅,正面对屠刀,怒目相看!凝视300000——“‎3”‎后面是一个个“○”(圈)吗?不,分明是一根根高悬的绞索,东条英机们,不正吊死在耻辱柱上?!凝视300000——字字在喷火,声声在呐喊。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A. 1937年7月 B. 1937年8月 C. 1937年10月 D. 1937年12月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事件是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D项正确。A、B、C均与题干事件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10.1943年12月中共浙东区党委为牵制日本兵力,发展抗日武装,在诸暨黄家店成立金(华)萧(山)支队。次年1月正式定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线人民抗日自卫支队”。新四军的正副军长是 A. 叶挺项英 B. 叶挺彭德怀 C. 朱德彭德怀 D. 朱德项英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新四军”和所学知识可知,新四军的正副军长是叶挺项英,皖南事变之后由陈毅张云逸担任正副军长,A项正确。八路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排除B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11.某学者评价某次会战认为“为全国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役战斗上协同抗击日军最好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指的是 A. 百团大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枣宜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国共两党两军在战役战斗上协同抗击日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B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属于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战争,排除A;徐州会战发生在华东地区,与题干不符,排除C;枣宜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华中地区,与题干不符,排除D。‎ ‎12.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图中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会宁②吴起镇③汉口④瑞金 B. ①吴起镇②会宁③遵义④瑞金 C. ①吴起镇②会宁③遵义④南昌 D. ①会宁②吴起镇③九江④南昌 ‎【答案】B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①为吴起镇;②为甘肃会宁;③为贵州遵义;④为江西瑞金,故排除ACD,B项正确。‎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悉“红军长征示意图”中重要事件 ‎13.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共合作 B. 秋收起义 C.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 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答案】C ‎【解析】‎ 题干重点强调“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首先理解这种趋向指的是社会主义趋向,中国化命运指的是具有了中国特色,实际上指的是列宁主义或者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打破了苏联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指出了中国必须走“农包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排除B,C项正确。A项国共合作时期,尚未出现“中国化”,排除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实质是左倾错误带来的结果,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 A.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 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C.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1968年9月”“军、干、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可知是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是一个集党、政、军和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的权利机构,实质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A项正确。B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因为文化大革命而遭到破坏,排除B。革命委员化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无直接联系,排除C。文化大革命中,政协制度遭到破坏,不利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①“一国两制”‎ ‎②“港人治港”‎ ‎③“民族自决”‎ ‎④“高度自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在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下,实现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证了香港的繁荣与稳定,①②④正确,选D。民族自决的说法与解决香港问题不符,排除③,排除AB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详解】‎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A. 日内瓦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B. 联合国大会中日邦交正常化 C. 万隆会议中美关系改善 D. 多哈会议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A。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排除B。2001年多哈会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 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结合知识即可知道答案 ‎17.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历史上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第 ▲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 ▲ 举行。‎ A. 七杭州 B. 九上海 C. 七广州 D. 九南京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会议于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行,B项正确。ACD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思想家苏格拉底被处死,是因为民主制度成为了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①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素质低下,雅典公民投票是民主权力运用的体现,②错误。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民主政治得不到正确的应用,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③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排除④。综上所述,排除②④,排除ACD,所以选B。‎ ‎19.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  )‎ A. 召开公民大会 B. 组成五百人会议 C. 设立陪审法庭 D. 为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 据题干“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促使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故D项正确;召开公民大会与补助贫穷公民无关,故A项错误;组成五百人会议也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设立陪审法庭也不能解决贫穷公民参政的问题,故C项错误。故选D。‎ ‎20.《罗马法概论》指出“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流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公开法律”指的是制定 A 《十二铜表法》‎ B. 习惯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土生土长”“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律为《十二铜表法》,A项正确。习惯法是不成文的,外界不易了解,与题干“公开法律”矛盾,排除B。万民法属于罗马帝国时期,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出现在《十二铜表法》之后,排除C。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与题干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1.标语口号是唤醒民众集体运动的纲领。“保护新教”、“保护我们的财产和自由的议会”、“我们不要天主教”“国王詹姆士二世是暴君”。上述口号出自于 A. 启蒙运动 B. 光荣革命 C. 法国大革命 D. 文艺复兴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国王詹姆士二世是暴君”可知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口号,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兴起于英国,在法国达到高潮,猛烈抨击封建制度、教权等,排除A。法国大革命与题干中口号不符,排除C。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 出现“保护新教”“我们不要天主教”等口号,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护新教”、“保护我们的财产和自由的议会”、“我们不要天主教”“国王詹姆士二世是暴君”即可知道答案。‎ ‎22.1848年2月,“共产主义同盟者”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②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③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人阶级从此有了思想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故①③④正确,选C。《〈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②错误,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3.下列漫画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根据漫画解读不正确的是 A.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复苏起重要作用 B. 漫画没有揭露马歇尔计划实质 C. 欧洲复兴计划遭到苏联的抵制 D. 漫画反映了美国人的意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美国于1947年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一方面要帮助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爆发,另一方面是通过美国的援助,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漫画反映马歇尔计划帮助了欧洲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体现出马歇尔计划对两欧国家的重要性,故AB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排除;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漫画无法反映欧洲复兴计划遭到苏联的抵制,故C不符合材料,但符合题意,故选C。‎ ‎24.2016年6月,英国进行了脱欧公投。回望历史,西方的经济起飞,经历了从“小邦”逐渐走向“大型的经济邦联”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51年,法、德和英等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B 1958年,欧洲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C. 1991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志着欧盟诞生 D. 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和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排除A。1958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排除B。1991年,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诞生, C项正确。2002年,欧元正式启用,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二战后,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为此兴起了 A. 不结盟运动 B. 亚非独立运动 C.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和平外交运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主要是因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为摆脱大国控制,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采取和平与中立的对外政策,A项正确。亚非独立运动发生在二战后,亚非地区的国家和民族为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而兴起的独立运动,排除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圣雄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排除C。和平外交运动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6.‎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 A. 曾经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B. 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C. 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 正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答案】A ‎【解析】‎ 蒋介石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成功的,俄国革命是取之与法国,可见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是赞同的,故A项正确;B中直接仿效说法错误;C中新三民主义,材料中没有体现;D中此时属于北伐合作时期。‎ ‎27.(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28.国民革命与俄国二月革命存在相似之处,主导方向是资本主义的,但又由于相似的国情,在革命中,无产阶级显示出了惊人的能量,而最后革命的领导权都落入资产阶级之手,而接下来中国确实是走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中国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 A. 指导中国的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 B. 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C. 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D.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 ‎【答案】C ‎【解析】‎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走的“十月革命的道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遭到失败,故A错误;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道路并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故B错误;当时中共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道路并不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故C正确;“城市中心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故D错误。故选C。‎ ‎29.马克思、恩格斯以“叙述历史”的方式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宣言》迄今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南,这一“政治文献”出现的主要条件是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C. 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D. 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中,英国宪章运动持续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显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不能作为《共产党宣扬》发表的主要条件,故排除A项;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成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主要条件,故选B项;近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中,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于1859年,在《‎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故排除C项;欧洲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来源,但不属于主要条件,故排除D项。‎ ‎30.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A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B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D项正确。‎ ‎31.刘军宁在《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一文中论及“没有冲突,就没有政治,没有妥协,政治就只能以暴力冲突收场。民主政治不能取缔冲突,但是可以化解冲突,变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民主政治正是在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以下法律性文件不能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拿破仑法典》‎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权利法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3月由立法院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以《法国民法典》的名称正式颁布施行。1807年这部《民法典》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妥协的产物”,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是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和小州妥协的产物,故B选项是妥协的产物,不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和守旧派妥协产物,故C选项是妥协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旧贵族之间妥协的产物,故D选项是妥协的产物,不符合题意。‎ ‎32.著名学者钱乘旦先生认为:“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17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的优势在于 A. 海外贸易 B. 和平环境 C. 地理位置 D. 宪政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17世纪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D正确;根据“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制度,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分析解答。‎ ‎33.1866年,清朝官员斌椿奉命考察欧洲,所著《乘槎笔记》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早亲历欧洲的记述。下列项中,不可能在其笔记中出现的是 A. 在伦敦,访威斯敏斯特宫(议会所在地),“高峻宏敞”。‎ B. 到曼彻斯特,观纺织工厂“皆用火轮法,总轮有四百匹马力。”‎ C. 在巴黎,见“电机寄信法,……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D. 到柏林,访帝国议会,见“会议厅甚大……旁有皇座,备德皇降临之用焉。”‎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1866年”、“考察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1871年完成统一,建立帝国议会,故1866年不可能出现帝国议会,故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当时英国伦敦有议会,故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英国曼彻斯特是著名的工业城市,故存在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故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已经发明电报,故1866年电报已经存在,故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34.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歧未获国会通过。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俾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德国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谕,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 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 B. 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 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 D. 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材料所述为德国民主政治体制下,国会对国王和首相提出的法案的否定,体现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D正确;AB与德国史实不符,德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 ‎35.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D.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可知,戴高乐认为直接选举产生的议会(众议院)未必是有远见的,因此需要另一种选举方式(即间接选举)再组成一个议会(参议院)来进行监督。由此可见,戴高乐主要解释了众议院和参议院的关系,其中众议院由选民普选产生,参议院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二者的关系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民主与理性的精神,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A、B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国议会产生的方式是间接、直接民主并存,这只是材料的现象,而非材料本质,C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注:马士(1855-1934),原籍美国,1917年加入英国国籍。‎ 材料二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热河、即满洲国)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材料三 台湾同胞遭受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是中华民族苦难史中悲惨的一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2015.9.02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马士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马士这么说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东北四省、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3)据材料三,请指出台湾光复日的时间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答案】(1)原因: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实质:为英国侵略做辩护。目的: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于1895年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全岛及其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 ‎(3)时间:‎1945年10月25日。意义:①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③重新确立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④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⑤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知是中国人民的禁烟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实质:依据鸦片战争的背景相关所学从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辩护的角度作答;目的:依据鸦片战争相关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想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依据中国近代列强侵华的相关史实可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于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中国的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 ‎(3)依据材料“2015.9.02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结合抗日战争相关所学可知台湾光复的时间是‎1945年10月25日。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相关所学作答抗战胜利的意义。‎ ‎37.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美国“把苏联看作政治对手”的原因,及此后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对欧洲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4)“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答案】(1)原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 措施:实行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2)影响:造成欧洲的分裂;推动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3)影响:造成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应对: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积极发挥大国作用;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 ‎(1)原因:“把苏联看作政治对手”一个是因为苏联足够强大,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双方无法建立起合作关系,苏联必然成为美国的对手。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领域实行“马歇尔计划”,在军事领域建立“北约”。‎ ‎(2)从“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淡化了法德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欧洲一体化。此外,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同样造成了欧洲的分裂。‎ ‎(3)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得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不稳定;从“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应对冷战采取的是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在国际事务积极发挥大国作用;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由此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