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历史二轮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专题卷(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历史二轮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专题卷(全国通用)

命题角度1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                 ‎ ‎1.(2018全国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2.(2018全国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状况。从图中可看出发现铁器实物的战国以前的墓葬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是战国时期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故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说明这些铁器实物一定是农具,也不是全国各地都有,故A项错误;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新疆发现的铁器实物与中原发现的铁器实物之间的联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涉及利用自然陨铁冶铁,但没有涉及这种技术的普及,故C项错误。‎ ‎3.(2016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租佃关系的变化。题干材料说明江南农村的佃农由百年前的柔顺到明末的骄惰,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这种松弛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直接表现为明朝市镇经济和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与政府的重农政策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现象赋予了雇工更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故C项错误。题干现象反映了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D项错误。‎ ‎4.(2015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南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故选C项。坊市制度瓦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重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加剧是南北共同存在的现象,故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B项错误。海外贸易拓展虽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但相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即生产力的进步而言不是主要的,因此D项错误。‎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2018河北沧州质检)《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答案: A 解析: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表明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当政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的内容当政者对农业的重视不符,故B项错误;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故D项错误。‎ ‎2.(2018贵州黔东南州一模)《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 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注重农业时令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尊重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重视历法指导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强调精耕细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8安徽皖江联考)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江西九江模拟)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 A.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 B.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D.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答案: D 解析: 汉代在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江汉之间以修治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这都适应了小麦的生理习性,因而使小麦大规模种植,故D项正确。‎ ‎5.(2018河南安阳一模)右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图可知(  )‎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普遍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特别是在东汉时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山西太原期中)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答案: C 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7.(2018湖南五市联考)《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D.农业商品化加强 答案: A 解析: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材料与环境保护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的经济状况,与士族制度的腐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状况,与农业商品化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 ‎8.(2018新疆乌鲁木齐一模)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唐朝征税标准逐渐由人头税转变为财产税,但唐朝以前也曾出现过小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故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不是税制转变的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业征税重点发生转移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随着均田制走向瓦解,农民对封建政府的依附关系减弱使得政府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故政府征税标准开始发生变化,D项正确。‎ ‎9.(2018湖南怀化一模)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答案: A 解析: 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同样的技术革新,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故A项正确;农民的购买力低下会导致市场的萎缩,它是题干问题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另外,小农经济是农民购买力低下的根源,故B项错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商业的不稳定性,故C项错误;在元朝时期,长途贩运比较发达,如元世祖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10.(2018湖北三市质检)明代《沈氏农书》记载,“种田地力最薄,然能化无用为有用;不种田地力最省,然必至化有用为无用。何以言之?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材料反映了明代(  )‎ A.农民合理施用肥料改造自然的思想 B.利用田间管理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C.商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D.重视农业先进技术的实验和应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菽粟”可知,农民合理使用肥料有利于将“无用”变为“有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田间管理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发展,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并不先进,材料重在强调施肥,故D项错误。‎ ‎11.(2018广东肇庆二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 C 解析: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反映了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2.(2018河南郑州诊断)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答案: B 解析: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江苏部分地区种植棉花现象普遍,说明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生产状况而不是反映粮食加工状况,故D项错误。‎ ‎13.(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文 献的部类构成 ‎   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 ‎《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 ‎《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 ‎《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 ‎《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经济、法制等 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 四部以外的经济 文献 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 的构成和特点》‎ 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无不留下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 700多年而从未间断,在此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无疑是整个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根据表格可知不同类型的文献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的不同方面,通过这些文献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围绕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所反映的古代中国经济状况拟定论题。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特点及其意义。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