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A. 孔子 B. 韩非子 C. 孟子 D. 老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反映了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A项核心思想是仁、礼;C项主张无为而治;D项核心思想是兼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 ‎3.“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 墨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贤者”指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通过推举可以成为官长;“不肖者”指的是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只能是贫穷的人。联系诸子百家的主张,这是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的“尚贤”思想,故A项正确;B项强调仁政;C项强调无为而治;D项强调建立中央集权。故选A。‎ ‎4.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答案】D ‎【解析】‎ 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称之为新儒学,它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主要观点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用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故D说法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说法不符合史实;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的是宋明理学,B项错误。 ‎ ‎5.董仲舒称:“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不明于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表明他主张 A. 君主专制 B. 君权神授 C. “大一统”‎ D. 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根据“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主张的是天人感应思想。董仲舒的主张中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和“大一统”的内容,更没有体现权力的来源问题,故排除A、B、C项,故选D。‎ ‎【点睛】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6.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A. 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C. 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这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的合法性辩护。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是认为统治者的权威是来自上天,为统治者的权威披上神秘的外纱,故选B;A是突出被统治者地位的民本思想,排除;C是求理的思想;D强调懂得为善的方法就要努力去做,排除。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7.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 A. 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 B. 体现三教合一趋势 C. 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 ‎【答案】A ‎【解析】‎ 李翱提出“复性说”要求人们“弗思弗虑”,“心”不受外物和情欲的诱惑,人的善良本性就可以得到恢复。可见李翱的“复性说”是利用佛教的心性论思想对儒家传统的心性论进行改造,其“去情复性”学说,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故选A。“弗思弗虑”是佛教思想,排除BD;唐朝后期儒学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 点睛: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8.“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可见,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 A.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 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 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 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中的慈、孝、仁、敬等词语可以分析出圣人促使天下大治是因为他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故B正确;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不是材料中宣扬思想的主要目的,A错误;强调理为万物之本是理学家宣传的思想,C错误;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错误。‎ ‎9.“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格物致知 B. 人性本善 C. 心即理也 D. 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意思是:听说西原春色正好,急忙穿好鞋子登高远望西园。万紫千红的景色面前,谁知道乾坤造化的心意呢。抓住关键“急穿芒履去登临”,可以看到面对春意盎然,其主张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即通过观察获得对知识的了解。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格物致知(研究探究事物获得知识天理)的主要观点。故A项正确;B项是孟子的观点。CD两项是心学的观点。故排除BCD三项。‎ ‎10.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 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C. 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D. 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海瑞的上疏属于忧国忧民,没有体现君臣权力之争,在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不受约束,海瑞是户部主事,户部不是监察部门,故ACD错误;理学中提倡忠君、爱国思想,所以海瑞的上疏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故B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根据关键信息“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联系理学的影响分析。‎ ‎11.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A. 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 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 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 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范围很广泛,“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同,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 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史实不符,故D 项错误。‎ ‎12.《明夷待访录》写道:“古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作者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主张“众治”‎ C. 提出君臣平等 D. 认为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大害,表明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 项正确。“众治”是指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但与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君臣平等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工商皆本的信息,而是强调作者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13.“明体达用”源自北宋著名教育家,“湖学”创始人胡瑗的教育思想。“体”原义为儒家传统道德,“用”原义为治事。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类似观点的有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经世致用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体达用”是指熟谙儒家道德以济实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此观点相近的应该是经世致用,故选C项;格物致知、发明本心和知行合一无法体现“明体”的特点,排除ABD项。‎ ‎14.下表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成就分布领域及数量,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 类别 ‎ 数学 ‎ 天文历法 气象 ‎ 地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项数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B. 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的表现 C. 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产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表信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得出这样的认识:领先的科技领域,多数与农业生产相关,诸如在数学、天文学、地学、农学、水利等领域。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知道原因,即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其余BC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BC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15.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 A. 造纸术的改进 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王祯发明木活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活字印刷术。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使用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的印刷的效率,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6.《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 注重实验 B. 理论探究 C. 注重实用 D. 适可而止 ‎【答案】C ‎【解析】‎ ‎“‎ 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体现出古代科技实用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注重实验”、“理论探讨”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故AB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 ‎17.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过去,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但是,这种接触从来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李约瑟强调的是:‎ A. 中国科技文化得益于外来文化 B. 中国科技文化具有独立的特质 C. 中国的文化与科学发展不平衡 D. 中国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没有多到足以影响它所特有的文化以及科学的格调”。即意味着中国保持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科学格调;故选B。依据“中国是和外界有接触的”,可以得出A、D两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18.《诗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19世纪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同时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在此强调《诗经》具有 A. 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 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 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D. 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在强调《诗经》具有古朴的风格而不是强调它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材料也不是强调它的学术研究价值,《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不具有古典主义韵味,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的风格 ‎19.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 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 B. 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 C. 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 D. 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信息可得,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B选项符合题意。为现实主义奠定基础的是《诗经》,A选项排除。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特征,C选项排除。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D选项排除。‎ ‎20.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 逐渐平民化 B. 逐渐贵族化 C. 逐渐神秘化 D. 逐渐宗教化 ‎【答案】A ‎【解析】‎ 考查古代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越来越简单和直白,主要是适应市民百姓的需要。‎ 第II卷 二、材料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他的力量无比宏大。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材料二 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常常是后人对前人的思想不断解释的产物,这种解释可能是歪曲、可能是误会、可能是借题发挥,也可能是顺藤摸瓜式的深化。‎ ‎——《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思想及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是如何解释和借题发挥孔子的思想的?其思想有何意义?‎ ‎【答案】(1)进步因素:提倡“仁”,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 主张“德治”;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公平)‎ 背景: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当时,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旧势力、旧制度趋于崩溃瓦解,众多新因素萌生、发展。‎ ‎(2)董仲舒在继承了孔子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内核,但同时吸取了道家与法家等一些主张,建立了新儒学。‎ 意义: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和主流地位。‎ ‎【解析】‎ ‎【详解】(1)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仁”、“德治”、“有教无类”等。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相关背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畸形作答即可。‎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董仲舒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但又吸收道教和法家主张建立了以“三纲五常”、“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意义:结合所学内容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促进社会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2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要从原来的文学基础就好、文人士大夫个人积极的努力创作以及小说通俗易懂的自身优点等多角度分析即可。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主要从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现念即有一定教化功能和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多角度论述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隋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 ‎ 论证中世结束于唐代,近世开端于宋代的“唐宋变革论”,最早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被欧美学者称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是指中唐至北宋的变革,并非仅指唐宋之际。其核心主张是,从唐到北宋是一个从贵族政治转向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所谓君主独裁,就是把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上,并通过与之配套的官僚体制来展现这种权力。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迄今仍有很多历史学者将唐朝的三省制视作较为合理的官僚制度,但内藤将其理解为贵族制度,即体现了责族力量和君权的妥协,按照皇帝意旨由中书省写下来的诏书,门下省有权帝阅、驳议,因此门下省就代表了贵族的意志。‎ ‎——摘编自陆扬《唐宋变革论错哪?》‎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隋唐政治制度“大变动”各自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并说明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两大趋势?‎ ‎【答案】(1)秦汉:开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政权实行三公九卿制、③地方推行郡县制;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 ‎(2)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至清代军机处的设置,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时期的政治大变动主要体现在建立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之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隋唐时期的政治大变动主要体现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完善发展上。‎ ‎(2)“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的相关史实可从北宋的二府三司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和清代设置军机处的角度进行总结。由相关史实可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两大趋势是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加强。‎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2)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解析】‎ ‎【详解】(1)总结材料内容可知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主要有社会稳定、百姓赋税负担减轻、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和土地的开垦,耕地面积增加等。‎ ‎(2)根据“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等内容可知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加剧和社会矛盾加剧上。‎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