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正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表现,即受到宗法制的影响,A C D三项都是中央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与亲情无关,故选B项。‎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家天下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封建制度”是指分封制,故A正确;B是一种社会形态,排除;CD出现于秦朝,排除。‎ ‎3.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情况出现于宋朝,故选B;秦朝没有设置枢密院,排除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与“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不符,排除CD。故B。‎ ‎4.唐朝时“缙绅虽位极文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与此观念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唐朝”“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选官制度是指科举制,故D项正确;A项是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在商鞅变法中被废除;B项是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点睛:材料“唐朝”“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5.《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 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 B. 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 C. 它使平民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 D. 它明确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主要是依靠习惯法审判,习惯法被贵族所垄断,是贵族欺压平民的工具;《十二铜表法》作为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它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设问强调“平民的胜利不符”,排除。C项说法错误,平民没有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强调“平民的胜利不符”,排除。‎ ‎6.“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 1832年议会改革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贵族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是工业革命引起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通过l832年议会改革,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A项正确。材料强调工业革命推动政治制度的完善,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保障了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并非是解决贵族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排除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标志着国王退出内阁,成为“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最终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7.雅典公民帕帕迪在参加无数次抽签后,终于如愿以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任期制 B. 代议制 C. 任人唯贤 D. “轮番而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参加无数次抽签”、“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轮番而治,D正确;材料未体现任期制,排除A;代议制不是古代希腊的民主制度,排除B;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错误。所以选D ‎8.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因为过程的曲折与反复,近代西方历史上某国曾获得了“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的称号。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国家应是 A. 英国 B. 德国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法国政体确立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共和制、君主制以及帝国等形式,与材料中 “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相符,故本题选择D。‎ ‎9.“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 浓厚的军事色彩 B. 专制独裁性 C. 民主性 D. 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已经设立议院,说明德国已不全是专制独裁,但是德皇的存在,使得议院的权利弱小,说明1871年宪法带有专制主义色彩,D项正确;浓厚的军事色彩与材料信息“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无关,排除A;B项专制独裁性与材料“设议院,议院之权薄弱。”不符,排除。议院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但1871年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排除C。‎ ‎10. 1787年宪法使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需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总统制,最初也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它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A正确。‎ ‎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A. 结束了封建帝制 B. 废除了封建制度 C. 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划上了句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以A项正确;辛亥革命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B错误;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是新中国的成立,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1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 京津两地区罢工游行 B.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北洋军阀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5月5日”、“青岛问题”、“曹汝霖”、“章宗祥”等关键信息可知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故C项正确。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与材料中“北京学界”不符,排除A。材料中只提及五四运动在北京的情况,而不是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北洋政府逮捕学生的信息,而是体现五四运动发生在北京的情况,排除D。‎ ‎13.1946年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80年美国支持伊拉克进攻伊朗,1990年,美国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海湾战争;1972年美苏双方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2001年,美国退出该条约。以上史实表明,影晌美国对外政策的决定因素是 A. 意识形态 B. 平等人权 C. 民族矛盾 D. 国家利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国家利益的,故D项正确;意识形态对美国对外政策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BC不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故错误。‎ ‎14.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唐中宗虽然自己直接封拜官职,但是依旧不敢与中书门下正面交锋,而是采用其他方式来执行。这就说明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材料中虽然皇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是相权并未空前强化。D选项与材料相违背。‎ ‎15.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A. 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 B. 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 C. 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 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革命。依据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可知,这是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依据所学可知,D项正确。A项与图中战争进程形势不符合,故A项错误;B项方向不符,故排除;C项与图中形势不吻合,故C项错误。‎ ‎16. 历史档案馆文档记载:“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根据地的法令以上述宪法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两种法律制度的并存,反映了 A. 国共党内合作方式的要求 B. 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压力 C. 中共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 D. 国共合作抗日政策的实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及各地根据地政权承认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法律的效力”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情况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时期,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政府宪法的法律效力,排除A,D正确;国民党迫于国内和平压力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所以选D ‎17. 在历时八年的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22次大规模战役,从“七七事变”、淞沪抗战到后来的武汉会战,中日双方以争夺大城市为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下列对此阶段正面战场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迟滞了日本军队的侵略进程 B. 积极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 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 D. 给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它.迟滞了日军侵华的进程,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敌后战场开辟创造了条件,ABD正确;但是它并没有发动群众,发动群众的是共产党,C符合设问,因此选C。‎ ‎18. 《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 A. 毛蒋两人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B.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C. 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 D. 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盼望国共两党和平协商,创建联合政府,D正确;《大公报》对重庆谈判报道,时间是1946年,排除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是在1949年,排除B;共产党与国民党轮流执政与史实不符,排除C。所以选D ‎19.下表是黄埔军校第三至六期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的情况表。其中,第五期毕业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期别 时间 入学人数 毕业人数 第三期 ‎1924.10—1926.1‎ ‎1300‎ ‎1233‎ 第四期 ‎1926.3—1926.10‎ ‎2680‎ ‎2654‎ 第五期 ‎1926.11—1927.8‎ ‎3300‎ ‎2418‎ 第六期 ‎1927.10—1929.5‎ ‎4400‎ ‎3970‎ ‎①国内战争②政治分裂③外敌入侵④经济停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黄埔军校第五期时间从1926.11-1927.8,这一时期国民政府进行北伐战争,随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率与其余各期存在较大差异,故①②正确;外敌入侵、经济停滞均不符合史实,故③④错误。‎ ‎20.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争得民生。”第一次成功实践了这一观点的是 A. 第一国际 B. 巴黎公社 C. 俄国十月革命 D. 新中国建立 ‎【答案】C ‎【解析】抓住“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限定条件分析可知,巴黎公社是第一次实践,但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实践,故C正确,B错误;第一国际是国际工人组织,没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A;新中国建立不符合第一次成功实践,排除D。‎ ‎21. 吴玉章说,在1918年,他读到了约翰•里德写的《震动寰球的十日》:“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我们北方邻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个劳农政府。”此时,“我们的北方邻国的”国名应该是 A. 俄罗斯帝国 B. 苏俄 C. 苏联 D. 俄罗斯联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的出现,再结合时间“1918”,这个时间段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是指新生的红色政权苏维埃,也就是苏俄,B正确;A俄罗斯帝国在二月革命中已经被推翻,排除;苏联1922年之后才成立的,排除C;俄罗斯联邦是在苏联解体后建立的,排除D。所以选B ‎22.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 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 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D. “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C ‎【解析】材料前半部分周恩来总理强调了中国外交保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后半部分周总理阐明了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原则,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胜利,说明了这一政策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中苏结盟时期中国也不是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故A项错误;与苏联结盟是保卫新中国政权,不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故B项错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23.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济南邮政推出了纪念邮戳(下图),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史料的价值。在说明历史史实的史料中,当时留存下来的实物和遗迹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中,当时的现场遗迹和当时的新闻照片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而受害者的口述材料、历史专著的描述和日军老兵的回忆录都可能会受到当事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存在谬误,所以排除ABC,故选D。‎ ‎24.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故D正确;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是1981年提出,与材料不符,A错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与材料不符,B错误;1992年两岸达成“坚持一个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 ‎25. 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反映出 A. 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国际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 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D. 美国依然可以独霸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强调当今世界的格局不再是超级大国控制的,而是多权力中心,亦即政治多极化趋势,既然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那就表明美国不再向以前那样可以称霸世界,排除D,C正确;A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无论新秩序还是旧秩序,发挥重要作用的仍是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排除B项。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 ‎26.“中国梦”,折射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主线,描绘了近现代中华民族不断求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面临“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孙中山期望:四万万人一切平等,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化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说明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答案】(1)孙中山的“救国梦”: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 ‎(2)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3)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 ‎(4)中国梦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现代化;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解析】(1)据“四万万人一切平等”、“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是振兴中华,民主共和,民生均富。‎ ‎(2)据“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可知抗日战争是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增强了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因此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所采取的政治措施主要是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梦”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国家独立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民族精神则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精神动力。‎ ‎27.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 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及体现的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答案】(1)推进: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 ‎(3)理解: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可从《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度 确立、限制国王权力、形成责任内阁制1832年改革等内容进行作答。‎ ‎(2)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体现的两大原则主要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即联邦制原则和分权与制衡。‎ ‎(3)理解:结合五四运动的目标、群众参与程度、领导阶级和主力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行分析即可。‎ ‎28.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相对稳定,但稳中有变。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促进了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内的经济建设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依据史实说明美苏“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的表现。‎ ‎(2)材料二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缓和与动荡并存。‎ ‎【解析】(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美国冷战具体措施以及苏联应对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20世纪初60-70年代从冲击两极格局四支力量回答;第二小问从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回答。‎ ‎(3)结合材料和所学从一超多强以及多极化趋势加强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