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永泰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永泰县第一中学适应性县(市、区)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 ‎...........................................装...........................................订...........................................线...........................................‎ 考试 高中 二 年 历史 科试卷 ‎ 完卷时间 : 90 分钟 满 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 题目要求。 ‎ 1. 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 A. “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 B. 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 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 D. 黄帝族高度集权 2. 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 A. 井田制瓦解 B. 礼乐制度推行 ‎ C. 宗法制完备 D. 纺织技术提高 3.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 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反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念 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 体现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重视 4. 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 A. 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 B. 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 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 D. 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5.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1. 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印作为凭证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等,逐渐形成玺印制度。如图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部分代表官印。这表明战国时期(  )‎ A. 封建体制开始崩溃 B. 集权体制初现雏形 C.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D. 玺印具有统一风格 2.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有上卿级别的前后左右将军,负责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修筑宫廷的将作少府等等。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 C. 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 D. 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3. 关于“郡”字的解释,有说法是:“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按这一说法,“郡”字的出现反映出(  )‎ A. 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B. 君主专制体制的建立 C. 血缘宗法体系的完善 D.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1. 汉武帝时,重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共议军国大事;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事归台阁(尚书台)”,尚书台官位低微,职权却较大。这说明两汉时期(  )‎ A. 中枢机构出现重大调整 B. 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分权制衡体制逐步形成 D. 政府决策渐趋集中 2. 西汉时期的大司农桑弘羊为盐铁官营辩护时说,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聚众或至千余人”,易“成奸伪之业”,给国家带来祸患。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大一统是盐铁官营的政治前提 B. 增加收入是盐铁官营的重要目的 C. 经济控制基于政治安定的考量 D. 打击豪强是历代王朝的政治诉求 3.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 “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4. 角抵一词来源于“以角抵人”,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相扑一类的两两较力的活动。《汉书》曾记载,公元前108年春,长安举行盛大角抵戏表演,引发了“三百里内皆观”的轰动效应。这折射出当时(  ) ‎ A. 恢弘磅礴的时代气魄 B. 崇尚阳刚的社会风气 C. 明礼修身的道德追求 D. 雅致清谈的人生态度 5. 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受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严重干扰人才选拔。曹魏创立新的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以家世、道德和才能的标准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此举的进步意义主要在于:‎ A. 官员的荐举权收归中央 B. 官员选拔标准得以优化 C. 明确了各级官员的品第 D. 保证了所选官员的水平 6. ‎《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 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 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1.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反映出当时(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B. 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C.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D.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2. 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 A. 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3. 魏晋时期,刘徽提出“极限”的观念,其思维方向接近近代西方解析几何及微积分的基本观念;南北朝时,祖冲之父子推算球的体积公式,并设定了幂式定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数学研究(  )‎ A. 注重经验的积累 B. 已形成理论体系 C. 超越了实用意义 D. 受到国家的重视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谱籍成为选官的根据。唐太宗修《氏族志》则是“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崇重当朝冠冕。材料表明唐代(  )‎ A. 彻底打破了延续多年的门阀观念 B. 不再按照官职高低划分等级标准 C. 削弱士族力量,有利于加强皇权 D. 有利于实现社会阶层的广泛流动 5.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 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1. 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境内的民族及其政权,利用唐内缩有效辖区之机,更加频繁地开展对唐官私贸易。该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 民族间的贸易活动日渐兴盛 B. 唐政府实行内敛型的贸易政策 C. 广州的民间贸易相对最频繁 D. 官方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2.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 A.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3. 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这反映了唐代(  )‎ A. 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B. 水陆交通比较发达 C. 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D. 现实主义诗歌盛行 4. ‎《簪花仕女图》为唐代画家周昉所绘,描绘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中人物体态丰腴,姿态优雅,有人认为这是唐代“曲眉丰颊”画风的经典之作;有人则认为该画印证了唐代贵族生活奢靡的事实。上述不同认识说明(  )‎ A. 作品真实地再现出了大唐的风韵 B. 历史事实难以捉摸无法研究 C. 人物画以贵族女性生活题材为主 D.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阐释 5. ‎ 佛教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东晋时“飞天”着色大胆、运笔豪放,画面原始、拙朴。北魏时“飞天”形象较飘逸、轻盈,已脱离西域“飞天”的笨拙之感。唐代中期的“飞天”积极奋发,奔放豪迈,有突出的灵动之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晋时期飞天开始摆脱模仿痕迹 B. 唐代飞天体现盛世时期的审美理想 C. 北朝时期中国化的飞天完全成形 D. 佛教对唐代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共3题,第25题25分,26题12分,第27、28题12分,共52分。‎ 1. ‎ “士”的变动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立诸侯),诸侯立家(卿大夫称家臣),卿置侧室(众子,与正室嫡子相对),大夫有贰宗(次子为贰宗),士有隶子弟(士卑,不能自行分封,只能以本族子弟为隶属),庶人、工、商,各有分亲(以亲疏为别),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              ——《春秋左传正义•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材料二  春秋时期,内外发生种种权力斗争……以及列国之间的兼并,都会改变权力结构和财富分配。于是,不少社会的上层人物作为斗争的失败者,却下降到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下层前所未有的动能,社会整体遂拥有了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开展与进步。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孔子、孟子,都是没落的旧贵族或其子孙。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三  “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置是和科举(广义的)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特别如唐、宋以下的“进士”),“士”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着眼于此,我们才能抓住传统的“士”与现代知识人之间的一个关键性的区别,清末(即1905‎ 年)废止科举的重大象征意义在此便完全显露出来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及春秋早期的社会分层情况,并指出这一时期“士”的地位。(9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有“士”阶层在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归纳 “士”的阶层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这句话的理解。(2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请考生在第27、28两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做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1. ‎(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的武装兼并与混战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现象不仅导致百姓饥饿,就连军队也无粮可以充饥。此种状况致使汉朝以人口为基础,以货币纳税的税收制度形同虚设,“钱贱物贵”的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扭转。204年,曹操进行税收制度改革。规定税收内容分为田租和户调。曹操下令,赋税的承担者不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强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户口分别缴纳田租和户调,不允许有游离于税收征纳之外的优惠阶层存在,不允许豪强者转嫁税收负担。‎ ‎——摘编自蔡昌《动荡时期的创新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迁》‎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操税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操税制改革的意义。‎ 2.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在医药、炼丹、天文历算、地理、兵学、铸剑、经学、文学艺术、道教仪典等方面部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对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他是丹阳秣陵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享年八十一岁。 ‎ 陶弘景从小熟读儒书,对许多儒家经典有注释和评述,并附有自己的观点。在《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中记载的他的经学著作有《孝经》《论语》集注并自立意共一秩,十二卷;《三礼序》共一卷,并自注……陶弘景在道教方面的著述极多,在修道炼丹的过程中必然要对人、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讨,因此也包括一些古代科技方面的著述。在他的有关佛教的著作上,包括《发菩提礼佛文》一卷、《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陶弘景晚年曾梦佛授其菩提记,自称“胜力菩萨”转世,亲自到宁波阿育王塔受五大戒。‎ ‎——摘编自刘永霞《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弘景生活的时代背景。‎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陶弘景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 C C ‎ ‎ C ‎ D A ‎ B ‎ B D A ‎ ‎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 B ‎ A A A ‎ ‎ C C ‎ C C ‎ A ‎21‎ ‎22‎ ‎23‎ ‎24‎ ‎ B C ‎ ‎ D B ‎ ‎ ‎25.(1)(9分)分层: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为贵族阶层;(3分)‎ 庶人、工、商属于平民阶层。(3分)‎ 地位:“士”为贵族阶级中之最底层(或“士”为低级之贵族)。(3分) (2)(10分)原因:权力斗争、列国兼并;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动。‎ 补充: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各国实行变法.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每点2分,答满三点6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 影响:提升了社会下层的质量(或动能)和社会整体发展的能力;‎ 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每点2分,共4分) (3)(4分)特征:知识阶层(有文化优势);权力阶层(有政治优势)(每点2分,共4分)‎ ‎(4)(2分)理解:“士”的变动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相互影响彼此促进。(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6. (12分)‎ 评分标准:观点部分0-3分,‎ 论述部分0-7分。其中两个具体史论各3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1分。‎ 综上所述部分2分,完全复述论题不给分。‎ 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 阐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同时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考生若答出示例之外其他符合题意的论题,如: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变革性的特征也可酌情给分。‎ ‎27. (15分)‎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严重缺乏;‎ 钱贱物贵,政府财政匮乏;土地兼并严重。(每点2分,答满3点6分)‎ ‎(2)意义: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北方经济恢复;为曹魏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每点3分,答满3点6分)‎ ‎28 (15分)‎ (1) 背景:政权更替,社会动荡;儒学出现危机,佛教、道教有所发展;‎ 社会上出现儒释道三教合流之势。(每点2分,答满3点6分)‎ (2) 贡献:陶弘景是道教的一代宗师,为我国道教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古代药物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是我国古代博学多才的学者,积极推动三教调和,其关于儒释道的认识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每点3分,答满3点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